張然
讀書的心情,既不同于玩古董,也不同于看電影。玩古董,便首先求其古;看電影,便首先求其新。僅在古與新上去作計較,這只是出于消遣的心情,若讀書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研究,則研究是以問題為中心,不論是觀念上的問題,或是事實上的問題。問題有古的,有新的,也有由古到新的,問題的本身便是一種有機性的結(jié)構(gòu)。研究者通過書本子以鉆進問題中去以后,只知道隨著其有機性的演進而演進,在什么地方安放得上古與新的爭論、計較?
“讀書應順著各人的興趣去發(fā)展”的原則,不應當應用到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上面。一個人的興趣,不僅須要培養(yǎng),并且須要發(fā)現(xiàn)。凡在功課上,過早限定了自己興趣的學生,不是局量狹小,便是心氣粗浮,當然會影響到將來的成就、何況各種專門知識,常須在許多相關(guān)的知識中,才能確定其地位與方向,并保持其發(fā)展上的平衡。所以認真讀書的大學生,對大學的必修課程,都應認真地學習;并且課外閱讀,也應當以各課程為基點而輻射出去。對于重要的,多輻射出一點;其次的,少輻射或只守住基點。隨意翻閱,那是為了消磨時間,不算得讀書。
一說到讀書,便會想到讀書的方法;不錯,方法決定一切,但好的方法,只能保證不浪費工力,并不能代替工力。并且任何人所提出的讀書方法,和科學實驗室中的操作于續(xù),性格并不完全相同,因受各人氣質(zhì)、環(huán)境的影響,再好的方法,也只能給人以一種啟示。并非照本宣科,便能得到同樣的效果,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讀書的探索中反省出來的。師友乃至其他的幫助,只有在自己的探索工作陷于迷惘、歧途時,才有其意義。希望用方法來代替工力的人,實際是自己欺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