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實用性閱讀和交流”這一任務群中,對“知識性讀物”提出了要求:“自主選擇一部介紹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閱讀研習?!敝R性讀物,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嚴謹?shù)倪壿?,其體裁形式多樣,有傳記體、講述體、科學論文等。其中涉及多種概念和專業(yè)術語。那么,同學們該如何把握關鍵的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層次呢?
一、探索關鍵詞句,讓術語“顯形”
知識性讀物中涉及到很多專業(yè)術語和概念,那么,如何在閱讀過程中讓概念、術語“顯形”,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文章呢?閱讀過程中,文本本身是最關鍵的支撐點。同學們可以先找出概念或者術語所在的具體語句或者段落,確定所在的位置和范圍,具體聯(lián)系本詞、本句或者上下文,根據(jù)語境來明確意思。只有在文本中“上下求索”,才能明白概念所包含的意義。
林庚的文學論文《說“木葉”》,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說起,提及了“木葉”“樹葉”“落葉”“落木”等概念,到底這四者有何區(qū)別,需要我們回到文本中尋找答案。在說明“木葉”和“樹葉”時,文章分別列舉了若干詩句,如涉及“木葉”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這些詩句的共同點就是木葉掉落,疏朗飄零,屬于秋季;而涉及“樹葉”的詩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這里的“樹葉”是綠色的,繁密茂盛。而“落葉”,則以曹植《美女篇》中的“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意味迥異。
二、分析段層句意,讓層次“現(xiàn)形”
要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如并列、遞進、因果、總分、假設等。同樣,要理清局部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也要先從理解句意入手。句間關系往往會對文章層次有極大的提示作用,如表示并列關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關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遞進關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僅如此”“此外”;表示因果關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來”等。另外,標點符號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特別是用來區(qū)分層次的分號、句號等。
在分析觀點、段意時,同學們要篩選出總結句、開頭句、觀點句、材料句等。梁思成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中,首先引入“中國建筑”這一概念,然后界定“中國建筑特征”的時間和空間范疇,再具體從9個方面來闡述基本特征,接下來從理論上闡述“文法”,分析中國建筑與其他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最后點明文章主旨。第1段中的關鍵句“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第2段得出“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旨在表明基本特征的時間跨度,兩段從時間和空間的跨度上進行總體分析。而接下來的3~13段,文本很直接地用(一)(二)(三)……分點論述。第(三)點的首句“這個體系以木材結構為它的主要結構方法”為該段的總起句,而后“這就是說……”是“闡釋句”,該段提煉出的觀點就是“木材結構”。其后的(四)(五)點內(nèi)容為斗拱、舉折和舉架,也屬于建筑基本特征里的結構特征,應劃分在同一層次。而(六)(七)(八)(九)的總起句,都是在說明中國建筑外觀裝飾的基本特征,也應劃分為同一層次。
出乎其外
社會是由眾多家庭組成的,家庭和諧關乎社會和諧。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就需要有家庭倫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維護家庭關系的種種倫理規(guī)范,它們往往體現(xiàn)在各種“禮”之中。從《禮記》中可以看到各種禮制的記載,如婚喪嫁娶,這些都包含著各種家庭倫理規(guī)范,而要使這些規(guī)范成為一種社會遵守的倫理,就要使“禮”制度化。
在中國古代,“孝”無疑是家庭倫理中最重要的觀念。《孝經(jīng)》中有孔子的一段話:“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边@是說“孝”是“天道”常規(guī),是“地道”通則,是人們遵之而行的規(guī)矩,為什么“孝”有這樣大的意義?這與中國古代宗法制有關。中國古代社會基本上是宗法性的農(nóng)耕社會,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而且是生產(chǎn)單位,要較好地維護家庭中長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順利延續(xù),必須有一套維護當時社會穩(wěn)定的家庭倫理規(guī)范。這種倫理規(guī)范又必須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倫理規(guī)范,這樣社會才得以穩(wěn)定。
“孝”成為一種家庭倫理規(guī)范,并進而成為社會的倫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據(jù)?!豆瓿啞こ芍勚分姓f:“天登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崩眄樉?、父子、夫婦的關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規(guī)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倫理關系,社會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與“天道”是息息相關的。
“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哲理根據(jù)就是孔子的“仁學”,以“親親”(愛自己的親人)為基點,擴大到“仁民”,以及于“愛物”,基于孔子的“仁學”,把“孝”看成是“天之經(jīng)”“地之義”“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孔子“愛人”(“泛愛眾”)的精義;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條,而是基于“仁學”的“愛”不斷釋放的過程,只有在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中,以“仁學”為基礎的“孝”的意義才能真正顯現(xiàn)出來。
社會在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家庭倫理會變化,“孝”的內(nèi)涵也會隨之變化,例如“四世同堂”“養(yǎng)兒防老”,就因家庭作為生產(chǎn)單位的逐漸消失而失去意義,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沒有必要提倡,但作為“孝”之為核心理念的“仁愛”仍有家庭倫理之意義。在家庭不再是生產(chǎn)單位的情況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將主要由社會保障體系來承擔,但“孝”的仁愛精神則不會改變,對長輩的愛敬,對子孫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內(nèi)在本心的“仁愛”,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中批評抹掉了“愛”,一味說“恩”的“父為子綱”說,提出“我現(xiàn)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孝”之核心理念“仁愛”作為家庭倫理仍具有某種普遍價值的意義。
(摘編自湯一介《“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
訓練
1.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幾次引用文獻,目的是論證中國古今經(jīng)典中對“孝”的理解詮釋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同與接受,提出了關于“孝”的意義的論斷。
C.文章在論證結構上,先是引出論題,再提出觀點,然后縱向深入,最后補充論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義,又指出它的內(nèi)涵變化,顯示了作者的思辨態(tài)度。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的“禮”,既有倫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結合。
B.儒家從“天道”與“人道”的關系看待“孝”,這體現(xiàn)了哲理與倫理的統(tǒng)一。
C.以“親親”作為“孝”的基點,能使得“孝”在歷史實踐中一直是自覺自愿的。
D.魯迅從“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的角度批評“父為子綱”說,體現(xiàn)了對舊說的反思。
3.聯(lián)系文本,解釋下列概念的含義。
(1)家庭倫理規(guī)范
答:
(2)天道
答:
4.綜觀以上材料,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朱云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