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平
近代考古學在創(chuàng)建之初就被賦予了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被譽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的考古學的兩大基本理論和方法——地層學和類型學,前者源于自然科學,后者源于人文社會科學??梢哉f,科技與人文生來就鐫刻在考古學的基因之中,也是其發(fā)展過程中最有力的生長點。
考古學的每一次革命性變化,幾乎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成功應用。今天,考古學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門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目的、廣泛采用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科學技術日益深入考古學,由此產(chǎn)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分支學科,其中科技考古最為引人注目。科技考古的出現(xiàn),給考古學注入了新的血液,促進了考古學的繁榮和發(fā)展。它不僅幫助我們深化了許多已有的傳統(tǒng)認知,更帶領我們進入了許多傳統(tǒng)考古學研究不曾涉足的領域,探尋新知。
科技考古推動了傳統(tǒng)考古工作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在遺址的調(diào)查、勘探與發(fā)掘過程中,科技解放了人力,提升了工作效率,留下了更為系統(tǒng)科學的記錄。在遺跡和遺物的整理、鑒定、測試和分析過程中,科技帶來了開啟考古學問題之門的鑰匙以及深入微觀研究領域的放大鏡,幫助我們從時間遺落的碎片中讀取出更多的信息,一步步不斷接近歷史的原貌。自然環(huán)境如何運動與演變,人類如何誕生與遷徙,物種如何起源與傳播,等等,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唯有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讓浩如煙海的遺跡和遺物發(fā)聲,述說它們的故事。
科技考古同樣助力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社會發(fā)展。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離不開科技考古的參與。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利用也離不開科技考古的支撐。想讓文物活起來,更需要科技考古提供闡釋基礎和催化劑。例如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便在故宮數(shù)字化建設中占有重要一席?!叭肮蕦m”等項目可以幫助游客實現(xiàn)360°沉浸式體驗,讓故宮從文字和圖片中重新煥發(fā)光彩。
VR技術不僅在考古研究和展示過程中大放異彩,而且也為黨史學習教育帶來新的模式。戴上VR眼鏡,可以“親歷”革命先輩們的偉大時刻,體驗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時空的限制被打破,英雄人物一個個向我們走來,講述著荊棘之路上的崢嶸歲月,紅色的傳奇故事愈發(fā)鮮活。那些革命年代留下來的文物,也因為這些故事的演繹綻放時代的光芒。革命歷史并不古遠,但同樣需要我們傳承直至恒久,讓其成為過去歷史的見證和贈予未來的財產(chǎn)。
科技考古深深改變了中國考古學的面貌,使其具有了更為嚴謹?shù)目茖W內(nèi)質(zhì)和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并不斷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傳播東方之聲。這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還在繼續(xù),考古學將在科技的推動下,朝著追尋人類歷史、講述文明故事的目標與使命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