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四杰
(扶溝縣精神病醫(yī)院 精神病科,河南 周口 461300)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PD)為臨床常見病,情感障礙類型之一,致殘性高,且易反復發(fā)作,發(fā)病率為2.8%~6.5%[1]。引發(fā)BPD的因素較多,包括社會環(huán)境、心理、生物等,躁狂發(fā)作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易激惹、興奮躁動、精力旺盛、睡眠障礙、行為莽撞、自負自傲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2]。碳酸鋰為臨床針對BPD躁狂發(fā)作常用治療藥物,能一定程度緩解病情,但單一用藥,總體治療效果欠佳。故仍需聯(lián)合其他藥物,以提高療效。丙戊酸鎂緩釋片是抗躁狂、抗癲癇藥物,可減輕精神障礙,改善情緒紊亂。本研究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扶溝縣精神病醫(yī)院收治的92例BPD躁狂發(fā)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從氧化應激及療效等方面探究丙戊酸鎂緩釋片聯(lián)合碳酸鋰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扶溝縣精神病醫(yī)院收治的92例BPD躁狂發(fā)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計算機隨機數(shù)表法以1∶1比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26~63歲,平均(44.51±7.49)歲,病程6個月~3 a,平均(1.74±0.31)a;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3~27.4 kg·m-2,平均BMI(22.48±1.13)kg·m-2;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5~61歲,平均(42.47±7.65)歲,病程5個月~3 a,平均(1.80±0.33)a;BMI:18.9~27.6 kg·m-2,平均BMI(22.73±1.08)kg·m-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并經(jīng)扶溝縣精神病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診斷標準[3]中BPD躁狂發(fā)作相關診斷標準;②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軀體疾病嚴重者;②腦器質性病變者;③長期酗酒者;④妊娠階段/哺乳階段女性;⑤對本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⑥嚴重自殺傾向者;⑦治療依從性差者;⑧合并心、肺、腎、肝功能障礙者;⑨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接受碳酸鋰(江西海爾思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0271)治療,每次250 mg(初始劑量),每日1次,7 d后依照具體情況增加至每次500~750 mg,每日2次。
1.3.2觀察組 接受丙戊酸鎂緩釋片(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37)聯(lián)合碳酸鋰治療,碳酸鋰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丙戊酸鎂緩釋片:每次500 mg(初始劑量),每日1次,7 d后依照血藥濃度及患者具體情況逐漸增加至每次500~750 mg,每日2次。兩組持續(xù)治療2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兩組均于治療2個月后實施療效評估,以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減分率評價臨床療效。減分率超出75%為臨床痊愈,減分率50%~75%為顯效,減分率25%~49%為有效,減分率小于25%為無效。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納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1)總有效率。(2)躁狂狀況。以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躁狂狀況,總分44分,共11個項目,分值越高,躁狂越嚴重。(3)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氧化應激指標[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取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1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取上清液,放置在-20 ℃保存待檢,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血清Hcy水平,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BDNF、SOD、GSH-PX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 總有效率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78.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2.2 BRMS評分治療前,兩組BRM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兩組BRMS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RMS評分比較分)
2.3 血清Hcy、BDNF水平治療前,兩組血清Hcy、BDN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兩組血清Hcy水平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血清BDNF水平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Hcy、BDNF水平比較
2.4 氧化應激指標治療前,兩組血清SOD、GSH-PX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兩組血清SOD、GSH-PX水平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近年來,隨人們社會壓力增加,BPD躁狂發(fā)作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該疾病具有診斷率低、易反復發(fā)作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5]。故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臨床針對BPD躁狂發(fā)作患者多以碳酸鋰治療為主,其能通過能調節(jié)機體血清素和鈣水平及神經(jīng)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抑制躁狂發(fā)作,但由于鎮(zhèn)靜效果不足、治療窗窄等因素,致使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故聯(lián)合用藥勢在必行。丙戊酸鎂緩釋片屬情緒穩(wěn)定劑,具有抑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體活性,調節(jié)突觸前神經(jīng)元及神經(jīng)興奮性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較對照組(78.26%)高,治療1、2個月BRMS評分較對照組低,由此可見,丙戊酸鎂緩釋片聯(lián)合碳酸鋰治療BPD躁狂發(fā)作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躁狂狀態(tài)。丙戊酸鎂緩釋片可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經(jīng)口服進入機體后,迅速互換至細胞外液,且生物活性接近100%,腦脊液中濃度和游離血漿濃度接近,利于充分發(fā)揮藥效,此外,其能通過競爭性抑制GABA氨基轉移酶,有效調節(jié)腦內GABA水平,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研究發(fā)現(xiàn),氧化應激損傷可損傷大腦神經(jīng)可塑性[6]。BPD躁狂發(fā)作患者由于自身自由基清除功能相對較低,致使腦部關鍵區(qū)域累積氧化損害,進而造成相關行為與認知癥狀。而高水平Hcy可啟動應激反應,加快神經(jīng)細胞凋亡,影響精神癥狀;血清SOD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效果,GSH-PX可清除活性氧誘發(fā)脂質過氧化物,BDNF可促進神經(jīng)元增殖與存活,改善突觸可塑性和長時程增強,改善大腦發(fā)育與活動,減輕神經(jīng)癥狀[7]。因此,上調血清GSH-PX、SOD、BDNF水平,下調Hcy水平對促進疾病轉歸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個月觀察組血清Hcy水平較對照組低,血清SOD、GSH-PX、BDNF水平較對照組高,提示丙戊酸鎂緩釋片聯(lián)合碳酸鋰治療BPD躁狂發(fā)作患者能有效調節(jié)氧化應激狀態(tài),促進病情轉歸。分析可能與丙戊酸鎂緩釋片能影響轉錄因子,誘導肝GSH-PX合成有關,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實驗明確,這亦是本研究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丙戊酸鎂緩釋片聯(lián)合碳酸鋰治療BPD躁狂發(fā)作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減輕狂躁情緒,調節(jié)氧化應激狀態(tài),促進病情轉歸,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