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美娥
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會利用范文講解作文技巧,方式較為單一,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學生聽過之后,并不能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作文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在作文中抒發(fā)真情實感,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不斷提升寫作自信與滿足感,用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作文學習中。
很多學生寫作時,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情況,主要是缺少素材與經(jīng)驗。豐富多彩的生活是素材之源,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充實作文內(nèi)容。
一、留心觀察生活
只要學生能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心靜靜體驗,自然能體會到生活中不一樣的精彩。觀察不能盲目隨意,要帶有一定的目的,有序地觀察。同時,觀察要有重點,可以抓住某個細節(jié)反復觀察,以便收獲豐富的體驗與感受。
比如,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可以利用圖文結(jié)合或者是表格的形式,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秋季觀察銀杏葉子,既要記錄具體觀察的時間,又要用相機拍下葉子的圖片,以便寫作時拿出來強化記憶,更準確地描寫銀杏葉子的顏色、形狀等。最后,要指導學生通過對比,感知銀杏葉子變化的過程。9月上旬,銀杏葉子是淺綠色的,和其他樹葉的顏色相似;10月下旬,葉子從外向內(nèi)開始變黃;11月上旬,葉子全部變成黃色。這種圖文結(jié)合記錄的形式,能直觀地反映出銀杏葉子變化的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圖表的形式,記錄觀察結(jié)果。如想觀察蠶的生長過程,制作的表格內(nèi)容要包括觀察的對象(蠶)、觀察的時間、蠶的體長、身體的顏色以及吃食的情況等。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記錄,發(fā)現(xiàn)蠶在生長的過程中,顏色由灰褐色變成白色,進而變成青色;食量逐漸變大,而吃的桑葉也從嫩葉變成較老的……這種利用圖表記錄的形式,能將蠶的變化過程記錄得非常詳細。
二、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
要想在寫作時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就必須擁有豐富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處處都有寫作素材,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還要讓他們掌握必要的寫作方法。
首先,教師要能指導學生在優(yōu)秀的作品中積累好詞佳句,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學生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開闊視野,增長學識,不斷提升語感,提高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其次,教師要通過系統(tǒng)化的作文訓練,教授學生必要的寫作技巧。學生不僅要學會遣詞造句,還要懂得謀篇布局。
三、以激勵性評價為主
由于學生之間有較大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指導他們寫作時,要因材施教,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樂于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比如,講評學生的作文時,教師可以挑選學生上臺朗讀自己的作文,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評價,要說出評價的理由以及聽后的感受。學生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明確作文的要求,還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獲得寫作的樂趣。
此外,完成作文練習后,教師要選擇優(yōu)秀的作文在班里分享,可以張貼到作品展示園地,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鼓勵他們寫出更好的文章。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法,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既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不足,又能揚長避短,呵護學生的自尊心,保護學生的作文熱情。
總而言之,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愛上寫作,就要指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同時,巧妙地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以及運用激勵性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作文的樂趣,進而愿意主動表達,抒發(fā)真情實感,寫出具有生活氣息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