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
拼圖我相信大多數(shù)讀者朋友都玩過,這種考驗觀察力和耐心的小游戲有著很多獨到的優(yōu)點,那么,假如利用拼圖的樣式,來制作一個圖像隨旋轉而替換的視覺特效,比如一個拼圖地球旋轉一圈就變成了月亮會不會很酷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了試驗,大家也跟上步伐嘗試一下吧!
拼圖模塊往往如圖1的形狀,最簡單的制作方法就是在網上下載一張模塊的圖片,導入Blender,按數(shù)字鍵盤區(qū)的1鍵后,將圖片與之對齊,這樣在后續(xù)操作中會省不少工夫。用編輯模式的切割工具自行切出一個模塊的形狀來,因為它是左右上下分別對稱,所以你可以像我一樣只切1/4,剩下的部分用鏡像修改器填上即可,省時省力,記得完成后要應用鏡像修改器哦。
單個模塊完成后我們先要用實體化修改器給它增加一點厚度,應用修改器之后給模塊的背部單獨做一個純黑色的材質,這是因為我們在后續(xù)的旋轉操作時不希望背面也是紋理,這樣會打破替換過程。
接下來需要復制、旋轉制作由四個模塊組成的形狀,如圖2,這樣我們就完成了拼圖模塊的基本設計。
接下來我們來把拼圖變成半球形,首先使用2個陣列修改器,第一個調整X軸的相對位置,第二個則調整Z軸相對位置,數(shù)量均設置為10個,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如圖3的效果了。
應用修改器并將原點設置為幾何中心,再對齊到世界原點,下一步就是添加簡單形變修改器,并設置為X軸180°彎曲,再添加另一個簡單形變修改器設置為Z軸180°彎曲,如圖4所示,就能將我們的拼圖模塊扭曲為半球形了。
之所以選擇半球形而不是球形,主要原因在于簡單形變修改器會嚴重擠壓球形的兩極位置,造成比較明顯的紋理重疊,不利于后續(xù)的操作,而且我們的攝影機視角其實也只能看到半球,所以做成半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記住依然要應用修改器,然后進入編輯模式全選所有模塊再按P鍵,以“按松散塊”進行分離,這一步就把所有單個的拼圖模塊進行了拆分,記得這時候在場景集合中按M將這些拼圖模塊單獨建立組,方便全選。然后在全選模塊的情況下右鍵設置原點,選擇質心(表面),這樣就能讓所有拼圖模塊的原點都各自歸位,而不是集中在一點,進行旋轉操作時就會各自旋轉了。
任選其中一個拼圖模塊,建議選組中的第一個,在第一幀的旋轉值打上關鍵幀,然后在第60幀,或者你想要的幀上選擇Z軸360°旋轉并打上關鍵幀,然后全選組,注意這時候組中的第一個必須是高亮選中的狀態(tài),然后按Ctrl+L并選擇關聯(lián)動畫數(shù)據(jù),這樣一來如圖5所示,所有的拼圖模塊都生成了第1~60幀Z軸旋轉360°的動態(tài)效果。
接下來我們?yōu)槠磮D添加地球和月亮的紋理素材,回到第一幀,任選一個模塊,選擇表面材質(注意不要選擇黑色的背面材質),進入著色器編輯器你導入地球照片并連接原理化BSDF的顏色,全選所有模塊進入編輯模式,按U選擇“從視角投影”,然后在UV面板中打開地球照片并將UV和照片進行對齊,完成后如圖6,就能看到照片成功映射到半球模型上了。
這時候我們在著色器編輯器中導入月亮的照片,將其與地球照片以混合RGB相連,通過調整系數(shù)可以看到紋理在地球和月亮之間切換,此時可能會因為兩張照片的比例不同而導致月亮紋理映射錯誤,這時候可以通過調整月亮照片映射模塊中的X/Y縮放和位置來進行直觀調整。
然后再逐幀觀察模塊旋轉的位置,在正好翻轉至背面時將混合RGB的系數(shù)從0改為1并分別打上關鍵幀,這樣就實現(xiàn)了模塊翻轉,地球月亮切換的視覺效果。
為了讓效果更有看點,可以將原理化BSDF和發(fā)光模塊進行混合,并以菲涅爾作為系數(shù),這樣就能在地球和月亮邊緣形成一圈光環(huán),通過色相/飽和度來控制不同的發(fā)光顏色,實現(xiàn)如圖7的切換效果。
因為要涉及每一個模塊自旋轉,所以這次的案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完成設置后就不能回過頭去調整模塊大小和數(shù)量了,也不能再修改彎曲的角度等等,所以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要做對。也正因如此,剛開始做的時候最好是多進行備份,也就是應用修改器之前先復制一個進行備份,免得一步走錯只能從頭再來。其實從思路上來說這次的效果是相對簡單的,如果覺得拼圖模塊制作起來比較麻煩的話也可以直接用一個正方形平面來做,效果也是類似的,建議大家多多嘗試,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