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現(xiàn)實中,女性力量崛起,女性困境卻依然存在,頻繁成為當下熱點。在本文中,鐘娜以《傲慢與偏見》《包法利夫人》《正常人》等為例,就文學作品中女性的困境以及女性的自救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鐘娜認為,女性的困境從未消失,只是隨著時代變化有不同的主題。在探討這些困境后,她又談到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自救,以及能獲得的啟示。
最典型的女性困境:婚戀困境與經(jīng)濟困境
困境,可以是一個或一連串來自內(nèi)部或外部的事件,它們導致事態(tài)離主人公期望或需要達到的目的越來越遠。
在《傲慢與偏見》里,伊麗莎白和她的姐妹們沒有遺產(chǎn)繼承權(quán),父親離世后面臨被掃地出門的危險,因此她們需要找到一個好人家。然而伊麗莎白拒絕了年收入不菲的達西,差點被軍官威克漢姆所迷惑,威克漢姆最后還把她妹妹拐走了,導致她們家庭的社會聲望更加岌岌可?!@是一種困境。
在《包法利夫人》里,熱衷于閱讀浪漫小說的艾瑪,不滿足于自己平庸的生活,于是她用一種最平庸的方法脫離平庸,那就是出軌。然而她的真心卻被情人辜負,心碎的同時債臺高筑,最后不得不服毒自盡——這是另一種困境。
這兩位女性的不同之處是,伊麗莎白的故事柳暗花明,最后的結(jié)局皆大歡喜,艾瑪則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最后唯有自盡才能解脫。
這兩部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兩種非常典型的女性困境:婚戀困境和經(jīng)濟困境。
這兩者往往都不會單獨出現(xiàn)。女性在諸多因素的驅(qū)動下私奔、失貞,并且失貞往往發(fā)生在暗處,寫得非常含蓄隱晦。這種“不能言說”,反證出失貞其實是她社會名譽的破產(chǎn)。這種困境的反復出現(xiàn)說明了當時的女性生活受到這兩大因素的約束。
女性困境隨著時間而變化
隨著女性得到部分解放,這兩個主題沒有消失,而是有了一些變體。
在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女主人公埃萊娜和莉拉的部分困境仍然來自婚戀和經(jīng)濟。莉拉因為家境貧困,無法繼續(xù)上學,只有嫁人。埃萊娜有幸得以繼續(xù)學業(yè),最終成為作家,但仍然免不了在感情和欲望中掙扎。
我本來想說,埃萊娜和莉拉比艾瑪和伊麗莎白更具備主觀能動性,但我覺得這種想法對后兩位女性不太公平。
伊麗莎白的主動性體現(xiàn)在她選擇自己的丈夫時,全憑自己的主意。這是一種消極的主動,體現(xiàn)在勇于拒絕和猶豫。艾瑪?shù)闹鲃有栽谟谒矣谲S出婚姻的桎梏,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法國社會也是堪稱驚世駭俗的。
相比之下,埃萊娜和莉拉更接近當代的獨立女性。她們拒絕被困境征服,拒絕所謂命運的安排。就像埃萊娜對莉拉的評價那樣,“她總是去主動獲取她想要的東西,讓她充滿激情的東西,她總是竭盡所能,根本就不害怕別人的鄙視、譏笑和唾罵,也不害怕挨打”。
正是這種對世界的激烈拷問和對自我毫不回避的凝視,讓這兩位女性的故事閃閃發(fā)光。
新穎的女性困境:母女關(guān)系和身為人母
近幾十年來,文學中漸漸出現(xiàn)兩個較為新穎的女性困境:母女關(guān)系和身為人母。
在費蘭特的前一部小說《被拋棄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懼怕自己大嗓門的母親,因此時時刻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丈夫宣布愛上別人離開她,她也仍然將恐懼和憤怒困在體內(nèi),直到最后在密閉的空間里和自己進行了一場困獸之斗,才徹底走出自己的困境。
由于時代的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如今的母女之間充斥著張力和沖突。與此同時,哪怕她們之間的差距再大,身為女性,她們都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結(jié)構(gòu)性歧視,不得不面臨結(jié)婚、生育的選擇和痛苦。因此她們對彼此的缺陷和掙扎有著生理性的體驗,這又成為她們渴望和解、理解的基石。
關(guān)于生育和育兒困境,近幾年比較知名的小說有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的《成為母親》。我相信,不少讀者讀到這些書時,都會驚訝:為什么以前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們?不講述,不代表不存在。
與其說這些作品讓女性恐育,倒不如說,它們促使整個社會思考如何從家庭、公司等各個社會單元對女性進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報道出生率懸崖式暴跌的新聞。
陷入困境后,如何自救?
陷入困境后,故事主角們該如何自我救贖?
簡·奧斯汀給的建議非常實在:結(jié)婚可以,但一定要是對的人。她的故事其實歸根結(jié)底,都是聰明的女性,盡管一時糊涂,最終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真愛?!栋谅c偏見》《艾瑪》《勸說》都是如此。
這個建議其實沒有乍一聽那么庸俗。在現(xiàn)在這個復雜、飛速變化的時代,確認什么樣的人值得愛,以及確認什么是愛,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
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的第一部小說《聊天記錄》說的就是這么一件事,從它的題詞就可以看出來,它引用了美國詩人弗蘭克·奧哈拉的詩:在危機關(guān)頭,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確認,我們應該去愛誰。
到了《正常人》,我們把瑪麗安的幾段感情經(jīng)歷拿來進行對比,也看得出來,什么樣的情感關(guān)系是有毒的,什么是有益的。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段好的感情關(guān)系都應當是兩個人彼此贈予對方美德,哪怕最后沒能在一起,雙方仍然獲得了成長。我們可以不結(jié)婚,可以不生子,但是人生如此漫長,不可以不愛人,不被人愛,不是嗎?所以簡·奧斯汀的小說流傳到今天,仍然非常實用,非常有價值。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教育。2019年有一本非?;鸬臅赌惝斚聒B飛往你的山》,講一個十七歲未踏入教室的女孩,如何一步步為自己爭得教育的權(quán)利,最后考入劍橋攻讀博士學位。
教育不僅重塑了她對世界的認識,還幫助她建立了相對穩(wěn)固的自我,讓她得以與原生家庭的負面力量進行對抗,最終掙脫它們的影響。
類似的還有“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萊娜通過教育,找到了自己的志業(yè),獲得了表達自我的勇氣;莉拉盡管沒能堅持學業(yè),但她從未放棄學習的機會和權(quán)利,也正是她的求知和睿智,不斷激勵埃萊娜前進。
說到這里,另一個女性自救的途徑已經(jīng)呼之欲出,就是女性友誼。
我自己很受女性朋友們的鼓舞和影響,并且從中獲得很多快樂和慰藉。通過交談,甚至只是存在,女性就可以充當彼此的參照系,鼓舞士氣,知道自己經(jīng)歷過的別人也曾經(jīng)歷,并且從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正因如此,伍爾夫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常常遺憾缺少前輩的女性作家作為效仿和觀察的對象。
除此之外,寫作也是女性自救的方式。比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寫成為奪回自我的方式。
離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后,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意思、新奇、腦洞大開的女性自救方式。韓國作家韓江在《素食者》里寫到,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飽受失眠和噩夢的折磨,最后變成了一株植物,活生生憑借自我意志,決絕地掐斷了自己和家庭乃至人類社會的聯(lián)結(jié)。這個變化本身其實是另一個困境的開始。從她開始拒絕吃肉起,她的家人和丈夫就開始從各個方面向她施壓,試圖扭轉(zhuǎn)她的意志,最后甚至將她送至精神病院。她被迫為自己的叛逆和反抗付出了自由的代價。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女性自救,她付出的可能是自己的血肉之軀的代價,像鳳凰涅槃一樣,十分讓人唏噓。
當代女性能從文學作品中得到哪些啟發(fā)?
情感控制、性騷擾、傳統(tǒng)觀念的禁錮……這些問題一直都在,現(xiàn)在成為熱點,是因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并且承認女性受到的痛苦,當然也和更多的女性受到教育、擁有經(jīng)濟實力有關(guān)。
不良情感控制、傳統(tǒng)觀念的禁錮都有一個特點:它們往往不直接施加身體暴力,而更多的是一種“洗腦”,一種對女性自由意志的傷害和操縱。
在悲劇發(fā)生之前,它們通常是隱形的,發(fā)生在聊天記錄里、發(fā)生在緊閉的房門背后。因此不僅法律上難以定罪量刑,甚至還會有不少人為施害者辯護、對受害者評頭論足,施行二次傷害。
我們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的啟示之一,是一種合法性。女性困境值得被講述,值得被理解。如果有一些困境,我們無法向人傾訴,至少閱讀描寫女性困境和女性自救的書籍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安慰和鼓勵。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描寫女性自救之旅的作品,為女性困境提供了最鮮活最直觀的定義和證據(jù)。語言為我們的經(jīng)驗提供形狀,講述則賦予它意義。
女性面臨的困境之一,是家人、陌生人、網(wǎng)民、社會、法律不把你的困境當作困境。
在某個科普不良情感控制的帖子下面,我看到還有一些留言在質(zhì)疑受害的女性,認為是她們自己的問題,或認為她們在大驚小怪。這種拒絕承認女性困境的輿論環(huán)境,會導致女性對自己的情緒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懷疑,從而產(chǎn)生自我否定。而閱讀女性自救的作品,能幫助女性找到一個穩(wěn)固可靠的參照系,對自己的經(jīng)歷進行再定義。
女性想要“自救”,必須先建立一個“自我”
從我自身的經(jīng)歷和閱讀經(jīng)驗來講,“自救”的意識來自對痛苦的感知、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渴望改變現(xiàn)狀的愿望。
就拿我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故事來說。我們知道,在有的地區(qū),家長為了乞求下一胎得一個男孩,會給出生的女孩取名招娣、迎娣。這個名字當然很不尊重,是一個讓人不快、委屈、痛苦的名字。有這樣一個女孩,她長大了,不喜歡這個名字,決定改名。聽起來不是一件難事,但她卻經(jīng)歷了諸多阻撓。這個名字其實就是一個很真實的困境,它具有社會功能,還具有象征意義,是你個體的一部分。因此女孩決定改名,就是一次自救。
整個帖子讀得我心驚膽戰(zhàn),因為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遇到的阻撓,都可能讓她就此放棄。我感到特別開心的是,她沒有因為別人不認同她的痛苦和委屈,就否認自己感受到的情緒;她沒有因為手續(xù)繁瑣,就放棄和整個流程交鋒;她沒有因為旁人的警告而退卻。她有感知力、行動力、判斷力,有這三種力量的人往往擁有強大的自我。因為想要“自救”,必須先建立一個“自我”。
英國作家扎迪·史密斯的《使館樓》講述一個叫法圖的姑娘,輾轉(zhuǎn)來到英國,在一個移民家庭做幫傭。她經(jīng)歷過很多磨難,曾被酒店客人侵犯、被雇主輕慢和剝削。但她始終沒有失去自我,懂得為自己爭得一些小小的權(quán)利,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非常實際地為自己的生活進行規(guī)劃。
祝愿所有的讀者,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希望你們都能在自己的安排下,在自我意志的指引下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來源:中信出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