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敬瑩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48側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24)和觀察組(n=24)。對照組行一般護理,觀察組行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肢體功能情況和生活質量。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肢體功能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梗死:肢體功能
腦梗死是神內科常見疾病,起病急、進展快,具有極高致殘率和致死率。由于部分腦組織壞死,導致神經功能缺失,因此部分腦梗死患者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恢復過程緩慢,生活質量低下。有研究顯示,優(yōu)質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但尚無統(tǒng)一護理標準,基于此,本次研究通過為腦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以分析該護理方式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8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24)和觀察組(n=24)。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61.33±3.21)歲。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2.87±3.55)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測符合《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中腦梗死診斷標準。②患者或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②溝通障礙;③肢體殘疾。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早期康復護理,早期康復護理視患者實際病情遵循循序漸進法則進行,主要內容如下:①激發(fā)患者自我能動性給予患者鼓勵與安慰,聯合家屬給予相關健康教育,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并樹立信心后調動患者自我能動性,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早期康復訓練中。②被動運動不定時為患者進行翻身、肌肉按摩、關節(jié)屈伸或圓周活動,預防壓力性損傷、肌肉萎縮、關節(jié)退化等情況發(fā)生。③主動運動指導患者行屈掌、握拳、抬腿等四肢鍛煉,鍛煉應從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發(fā)展,活動范圍和力度逐步增大。當患者坐起無惡心、頭暈等癥狀后,可行擴胸練習、頸部運動等鍛煉。隨著病情好轉,患者可在協(xié)助下進行床旁站立練習,站立時間逐步延長,而后借助器具或在攙扶下作行走練習,并最終擺脫協(xié)助,自行行走。最后可通過單腿站立等方式鍛煉患者平衡能力,通過畫畫、寫字、夾玻璃球等鍛煉患者肢體活動精準度。
1.3觀察指標
運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價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采用改良型SF-36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肢體功能恢復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FMA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存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生活質量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F-36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存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患者由于病情重、治療難度高、并發(fā)癥多、神經功能受損等原因,患者常伴各種功能性障礙,若在疾病恢復初期未能獲得良好治療或護理,肢體功能極易出現不可逆功能性障礙,具有較高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常規(guī)護理較為關注疾病基礎護理,難以滿足患者對預后的要求。腦梗死恢復早期行康復功能鍛煉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較大幫助。本次研究通過調動患者積極性和能動性后,在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中均能獲得較好配合,患者不斷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肢體功能康復鍛煉,對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的24例腦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后,其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與閆宇姣相關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側面印證了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的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