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楊淑慧 萬仁平 黃淼龍汕頭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粵北人民醫(yī)院胸外科,廣東 505;汕頭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粵北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廣東 505
中國食管癌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第6位,病死率居第4位,90%以上患者是鱗癌[1]。食道癌好發(fā)于老年群體,最近有研究表明50歲以下患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2]。年齡對食管癌患者腫瘤分期及預后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在50歲以下人群中出現往往說明腫瘤惡性程度高,表現為初診時即呈現較晚的疾病分期,因而預后不良[3]。也有研究表明,中青年食管癌患者對手術、放化療有更好耐受能力和依從性,因而生存期明顯優(yōu)于與高齡患者[4],也有研究表明兩者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及預后[5]。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比較50歲及以下和50歲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的社會人口學、臨床、病理、治療和預后信息,調查廣東韶關地區(qū)低齡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及預后特點,調查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是否與本地區(qū)食管癌發(fā)病低齡化相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病例來源為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于粵北人民醫(yī)院病理確診的、有數據可查的食管惡性腫瘤患者(住院ICD編碼:CD15.000-CD15.900;門診患者須有影像、胃鏡和病理資料)?;洷比嗣襻t(yī)院是韶關地區(qū)最大的地區(qū)級公立三級甲等醫(yī)院,這家醫(y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主要為本地區(qū)居民和部分湘南、贛南地區(qū)居民。共納入食管癌病例共994例,其中低齡組患者(≤50歲)99例,高齡組(>50歲)895例。共有329例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并可查詢其術后病理報告,其中低齡組46例,高齡組283例。在994例患者中,共458例患者可獲得有效隨訪信息,其中低齡組61例,高齡組397例。
1.2 調查方法 為了獲取足夠樣本量,我們首先查閱醫(yī)院的出院病案數據庫和病理科數據庫以獲取樣本基本信息。住院患者的社會人口學信息和臨床信息,如性別、年齡、醫(yī)療保險類型、聯(lián)系方式、組織形態(tài)學編碼、基礎疾病、治療方式。通過出院病案數據庫獲取患者姓名、登記號等基本信息后,在醫(yī)院HIS中收集患者的臨床、影像資料,包括腫瘤位置、術后病理等。非住院患者的數據從門診HIS獲得。部分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來源于病案數據庫,其余患者生存信息主要通過電話隨訪獲得。對于既往史中登記為“無煙酒嗜好”的患者,我們將再次通過隨訪詢問以保證數據準確性。
1.3 調查內容
1.3.1 醫(yī)療保險類型 粵北地區(qū)食管癌患者的醫(yī)療保險類型大致反映了其職業(yè)和經濟收入水平。擁有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居民醫(yī)保/合作醫(yī)療)通常意味著患者為農業(yè)生產者或無固定工作的居民,而擁有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職工醫(yī)保)則意味著患者是收入穩(wěn)定的企業(yè)員工、公務員或退休人員。
1.3.2 腫瘤病理特點 研究對象為食管惡性腫瘤或食管胃結合部惡性腫瘤,對應的疾病ICD編碼為CD15.000-15.900。食管惡性腫瘤按發(fā)病位置,分為頸段食管及胸上、中、下段食管惡性腫瘤,跨界病變依瘤體主體所在位置而定。對于混合型腫瘤,如腺鱗癌或鱗腺癌,根據其癌組織的主要成分進行分類。在這項研究中,所有的手術切除食管癌病理標本均采用第8版的Tumor-Node-Metastasis-Grade(TNMG)分期標準。
1.3.3 煙酒嗜好 依據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前30 d內的日常飲酒量,分為不飲酒、飲酒、過量飲酒(男性1次飲酒>5標準杯,女性>4標準杯;和/或男性每周飲酒≥15標準杯,女性≥8標準杯)[6]。調查患者的日常吸煙指數(smoking index,SI),依據患者日常吸煙量依次分為不吸煙、少量吸煙(吸煙指數SI≤200)、中度吸煙(200<SI≤400)、重度吸煙(SI>400)。腫瘤家族史的調查只針對直系親屬,若有親屬曾確診惡性腫瘤(不局限于食管癌)即為腫瘤家族史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分類變量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含連續(xù)性修正)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進行分析。等級變量采用Mann-WhitneyU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采用log-rank檢驗比較兩組間的差異。所有數據應用SPSS26.0軟件進行分析。雙側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韶關地區(qū)食管癌患者的基本特征 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有994例患者于本院病理確診為食管惡性腫瘤,男性779例(78.37%),女性215例(21.63%),男女比例為3.62∶1。其中,鱗癌923例(92.86%)為最主要病理類型,腺癌49例(4.93%),其他病理類型22例(2.21%),包括小細胞癌、肉瘤等。低齡組患者99例,平均年齡48歲(45~49歲);高齡組895例,平均年齡65歲(59~72歲)。低齡組與高齡組食管癌患者的社會人口學及臨床特點見表1。低齡組男性比例明顯高于高齡組,兩組基本醫(yī)療保險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高齡組一樣,胸中段也是低齡組食管癌最常見部位,但低齡組胸上段病變多于高齡組。脂肪肝是低齡組患者最常見基礎病,而高齡組慢性阻塞性肺病發(fā)生率高。低齡組患者更傾向于接受手術治療,而高齡組接受內鏡下支架植入術較多,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低齡組與高齡組食管癌患者的社會人口學及臨床特點[例(%)]
2.2 手術切除的低齡食管癌病理特征 如表2所示,低齡組46例,高齡組283例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術治療,無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患者。盡管低齡組癌細胞高分化患者較多,低分化患者較少,但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我們分別使用了Pearson卡方檢驗和Mann-WhitneyU檢驗比較兩組G分期,結果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盡管兩組食管癌患者就診時多數已侵及食管外膜或纖維膜(T3),但高齡組有2名患者診斷為原位癌,23例患者病變局限于黏膜層(T1),低齡組侵犯深度明顯高于高齡組患者。低齡組手術時37例(80.43%)已出現淋巴結轉移,而高齡組為133例(47.0%);低齡組患者淋巴結轉移數目亦明顯多于高齡組,兩組N分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進一步分析顯示,低齡手術組僅9例(19.57%)患者就診時診斷為早期(Ⅰ~Ⅱ期),而高齡手術組早期患者有154例(54.42%),病理分期(TNMG分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表2 低齡組與高齡組食管癌患者的術后病理特征[例(%)]
2.3 食管癌危險因素分析 我們通過聯(lián)系患者或親屬以調查患者的腫瘤家族史、吸煙史及飲酒史,共458例(46.08%)患者可獲得有效回訪信息(表3),其中低齡組61例,高齡組397例。在兩組有效回訪患者中,性別比例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腫瘤家族史、吸煙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低齡組患者日常過量飲酒比例明顯高于高齡組(P<0.001)。
表3 低齡組與高齡組食管癌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例(%)]
2.4 低齡食管癌患者預后 在獲得生存信息的患者中,低齡組和高齡組中位OS分別為18.0(95%CI:15.10~20.90)個月和25.0(95%CI:22.50~27.50)個月,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0),見圖1。低齡組食管癌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別為72.1%(95%CI:60.90%~83.30%)、31.1%(95%CI:19.50%~42.70%)和14.8%(95%CI:6.00%~23.60%),而高齡組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別為83.9%(95%CI:80.40%~87.40%)、51.6%(95%CI:46.70%~56.50%)和29.0%(95%CI:24.50%~33.50%)。
圖1 年齡對食管癌患者預后的影響(A為年齡對食管癌患者OS的影響,B為傾向匹配后年齡對術后PFS的影響,C為傾向匹配后年齡對術后OS的影響;OS為總生存期、PFS為無進展生存期)
隨訪人群包含179例行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其中低齡組32例,高齡組147例。為了調查年齡對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我們對兩組性別、腫瘤分期進行了1∶1的傾向評分匹配,共32對患者匹配成功。結果顯示,低齡組和高齡組術后中位PFS分別為13.0(95%CI:10.80~15.20)個月和14.0(95%CI:12.70~15.30)個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27);低齡組和高齡組中位OS分別為22.0(95%CI:17.4~26.62)個月和20.0(95%CI:16.7~23.3)個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71)。
食道癌嚴重威脅著國民的健康。2018年,全球近一半的食管癌新發(fā)病例和死亡病例發(fā)生在中國,低齡食管癌發(fā)病呈上升趨勢[7]。Oezcelik等[8]與van Nistelrooij等[9]的研究表明,50歲及以下食管癌患者在臨床病理特點、預后方面與50歲以上患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然而,這一結論存在明顯爭議,首先,這些研究多來自行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由于只有無遠處轉移的患者才有手術適應證,因此患者的組間同質性較好,易出現無差異的結論[8]。另一方面,這些研究多來自歐美國家,常見食管癌組織學類型為腺癌,而我國90%以上食管癌患者為鱗癌。本研究結果表明,廣東韶關地區(qū)食管癌組織學類型主要為鱗癌,男女比例3.62∶1,50歲及以下食管癌患者占9.96%,組織學類型亦以鱗癌為主,多見于45~50歲年齡段,低齡患者男性比例更高。從患者基本醫(yī)療保險類型分析,農業(yè)人口并不是食管癌低齡發(fā)病的高危群體。脂肪肝是低齡群體最常見的基礎病,其中又以酒精性脂肪肝多見。與高齡患者一樣,胸中段亦為低齡組最常見發(fā)病部位,但胸上段食管癌在低齡群體更常見。與國外報道一致,低齡患者更傾向接受外科治療[4],而高齡群體則傾向于低風險的保守治療,如姑息放化療、支架植入術。
對手術患者的調查中發(fā)現,盡管低分化癌在高齡患者中更常見,但兩種統(tǒng)計學方法均未發(fā)現兩組患者的G分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我們的研究發(fā)現,低齡組腫瘤浸潤更深,淋巴結轉移數目更多,即T分期和N分期更晚。超過3/4的50歲及以下手術患者病理診斷為進展期,而高齡手術者則以早期病例為主。低齡食管癌群體預后不良可能與就診時腫瘤分期晚相關,這表現為低齡患者總體預后較差,而對兩組性別和腫瘤分期進行傾向評分匹配后,年齡對患者預后影響并不明顯。
一般認為,一個正常細胞轉變?yōu)榘┘毎枰獛资甑臅r間。由于年齡限制,年輕患者沒有足夠的時間獲得足夠的基因突變使正常細胞惡變,因此他們可能通過其他途徑發(fā)生食管癌。來自中國食管癌高發(fā)地域,如河南林州、太行山地區(qū)、山西等地的研究提示新鮮蔬菜水果攝入量少,而腌制食物、酒精等過量攝入與食管癌發(fā)病相關[10]。來自肯尼亞西部地區(qū)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地低齡食管癌患者吸煙率及飲酒率低,而呈現出家族聚焦現象,因此推測低齡發(fā)病可能有遺傳傾向[11]。因此,食管癌的病因或低齡發(fā)病的因素可能因地域而異。筆者調查了幾個已知的食管癌發(fā)病危險因素,低齡組有腫瘤家族史的比例并不高(14.75%),盡管低齡組多數有吸煙史,但重度吸煙患者比例明顯低于高齡組。值得注意的是,低齡組日常過度飲酒患者顯著多于高齡組,這與低齡組患者脂肪肝發(fā)病率高相關,可能也是食管癌低齡發(fā)病的重要因素。
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對于判斷食管癌淋巴結轉移敏感性不高[12]。我們的調查顯示,盡管醫(yī)師按指南對手術人群進行了選擇,但低齡組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數目均高于高齡組,ⅣA期患者占26.1%,因此手術率高并未改善低齡組的總體預后。術前新輔助放化療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改善患者總體預后的手段,可能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和減少循環(huán)腫瘤細胞[13],可以預見這種更激進的治療方式將使低齡食管癌患者獲益。盡管低齡發(fā)病的患者可以選擇更多的治療方式,但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通過一級預防減少食管癌發(fā)病才是最有效且經濟的手段。
本研究首次報告了廣東韶關地區(qū)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和生存狀況。調查顯示,由于診斷時中-晚期病例多,即使手術率高,50歲及以下食管癌患者預后也遜于高齡患者。然而,由于低齡組樣本量較少,有效隨訪的患者有限,結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