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速 顧平 仇福成 董慈 王文婷 韓瑞 劉少娜 王欣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北省腦老化與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見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的發(fā)病率為1.7 %[1],主要表現為運動遲緩、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及姿勢不穩(wěn)等運動癥狀及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減退、精神異常等非運動癥狀。骨折為PD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除了與運動遲緩、姿勢障礙、活動量減少等有關外,還跟骨量減少、骨的結構改變有密切關系[2]。骨質疏松癥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點,多見于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我國6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患病率高達36 %[3]。國內外研究均表明,PD患者較健康對照人群更易患骨質疏松,PD患者發(fā)展為骨質疏松癥的比值比為2.61,估計PD患者的骨折風險增加2.28倍[4-5]。有研究表明年齡、女性、體質量指數、維生素D是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6],筆者在此基礎上對其他可能導致骨質疏松的因素進行了探索,并對骨質疏松與PD非運動癥狀關系進行了研究,為預防PD患者骨質疏松發(fā)生提供新思路。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診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50歲以上PD患者58例,按照2015年國際運動障礙協(xié)會(MDS)帕金森病最新診斷標準,由??漆t(yī)生診斷為PD。年齡、性別、體質指數匹配的健康查體人群63例。排除標準:各種繼發(fā)性帕金森綜合征(包括藥物、腦血管病、毒物等)、帕金森疊加綜合征(進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統(tǒng)萎縮等);合并腎病綜合征、糖尿病、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淋巴瘤、應用類固醇或抗驚厥藥等可能引起VD水平降低及骨代謝異常的疾??;合并脊柱變形、骨質增生、血鈣異常及韌帶鈣化等影響腰椎骨密度的疾病;合并其他嚴重神經、精神系統(tǒng)疾病無法合作或不愿合作者。
記錄所有受試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Hologic)檢測腰椎及一側股骨頸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股骨頸T≤-2.5 SD和(或)腰椎總T值≤-2.5 SD診斷為骨質疏松。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25OHD水平,維生素D不足:20 ng/mL<25OHD<30 ng/mL;維生素D缺乏:25OHD<20 ng/mL。計算PD患者左旋多巴等效日劑量(levodopa equivalent daily dose,LED)。采用國際運動障礙協(xié)會統(tǒng)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Ⅲ部分(MDS-UPDRS Ⅲ)和Hoehn-Yahr分期(H-Y分期)評分對PD患者運動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價,評測均在“開”期進行。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 (MoCA)北京版評測PD患者認知功能,漢密爾頓焦慮量表14項版本(HAMA14)、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項版本(HAMD24)評測情緒,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PSQI)評測睡眠質量。應用循環(huán)酶法檢測P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血清Hcy>15 μmol/L診斷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yperhomocysteinemia,HHcy)。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中正態(tài)性分布結果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表達,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性分布結果以中位數(四分位范圍)表達,采用Mann-WhitneyU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D 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均無差別(P>0.05),PD組股骨頸BMD、腰椎BMD低于對照組(P=0.043,P=0.005)。PD組骨質疏松率及維生素D缺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40,P=0.020)。見表1。
表1 PD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骨密度和25OHD等比較
與無骨質疏松PD患者相比,骨質疏松PD患者中女性所占比重更大、BMD更低、LED更高、合并HHcy率高、PD疾病晚期(H-Y分期3~5期)所占比重大,而25OHD水平、年齡、起病年齡、MDS-UPDRS III評分、HAMA14、HAMD24、MMSE、MoCA均無差別。
對表2中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性別、BMI、LED、HHcy、H-Y分期晚期)和具有臨床意義的項目(年齡)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女性、高LED、合并HHcy、H-Y分期晚期(H-Y分期3~5期)為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而高BMI是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保護因素。見表3。
表2 PD伴骨質疏松組與PD不伴骨質疏松組一般資料、實驗室檢查、非運動癥狀比較
表3 PD組骨質疏松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骨質疏松癥是PD的常見并發(fā)癥,會導致PD患者出現局部疼痛、跌倒和損傷以及骨折等[7],從而進一步加重PD患者運動能力的下降,增加PD患者致殘、致死率。本研究中PD患者58人,其中25人患有骨質疏松,約占PD患者的43.1 %,校正性別、年齡、BMI等影響因素后發(fā)現PD患者腰椎及股骨頸BMD均低于對照組人群,骨質疏松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Tassorelli及王武華的研究結果一致[8-9],同樣證實了PD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質疏松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本研究進一步對PD組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了探索,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女性、低BMI、高LED、HHcy、H-Y分期晚期(H-Y分期3~5期)是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骨質疏松癥是與增齡相關的一種骨骼疾病,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升高,2016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患病率高達36 %[3],而帕金森病平均發(fā)病年齡為60歲左右,這也是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不可控因素之一。徐嬌等[6]的研究中發(fā)現年齡是PD發(fā)生骨質疏松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PD患者年齡限定在50~84歲,其中50~59歲患者占17.2 %,60~69歲患者占39.6 %,年齡大于等于70歲患者占43.1 %,骨質疏松組的年齡與無骨質疏松組相比未發(fā)現明顯差異,考慮本研究中PD患者的年齡跨度雖然較大,但大部分PD患者均屬高齡,其次本研究為小樣本研究,從而造成兩組間年齡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但仍不能忽視年齡對骨質疏松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表明,女性為PD患者骨質疏松危險因素,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5,10],即女性PD患者較男性更易發(fā)生骨質疏松。敘利亞女性PD患者骨質疏松患病率為51 %,男性PD患者是29 %,健康人群中男性、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分別為25 %和7 %左右[11]。雌激素、雄激素均有保護骨骼的作用,雌激素可通過刺激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誘導破骨細胞凋亡和抑制骨吸收起到減少骨量減少的作用,雄激素則可通過抑制破骨細胞形成來調節(jié)骨代謝[12]。然而女性絕經期雌激素通常呈“斷崖式”下降,而男性雄激素則是“水平式”降低,50歲以上女性通常處于更年期,此時體內雌激素水平會發(fā)生明顯的下降,成骨能力較弱而破骨活性相對較強,使得機體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多,從而引發(fā)骨質疏松,而男性雄激素水平因下降緩慢,故PD伴骨質疏松患者中女性較男性更常見。
日本一項研究表明PD患者BMI減低的可能性是健康對照人群的3倍[13],本研究表明低BMI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這與之前的研究[5-6,10]結果一致。PD患者BMI降低很可能與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均相關。PD疾病嚴重程度越高,運動癥狀(肌強直、震顫)和運動并發(fā)癥(運動波動、異動、劑末現象等)相對增多,能量消耗增加。PD患者認知功能減退,可影響PD患者的進食情況,從而導致PD患者體質指數減低。此外有病理研究發(fā)現PD患者80 %以上的結節(jié)乳頭核和下丘腦外側核和后核中存在路易小體(Lewy body),它們參與控制進食、溫度和覺醒,提示PD患者下丘腦進食控制受損,尤其是晚期PD患者[14]。其它非運動癥狀,如吞咽困難、便秘等均可能會導致PD患者BMI低下[15]。
本研究發(fā)現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H-Y分期中1、2期為疾病早期,3~5期為疾病中晚期,中晚期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發(fā)生率高。隨著PD患者病情加重,PD患者的行動能力下降,運動能力下降會降低肌肉力量,而肌力與骨密度呈正相關[16],隨著肌肉力量的降低,PD患者骨密度下降。PD患者隨病程進展,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使得身體血液循環(huán)減慢,骨的營養(yǎng)減少,這也是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原因之一,因此PD患者疾病加重而制動、肌張力增加導致骨量丟失更嚴重。
Lee等[17]研究發(fā)現服用較高劑量左旋多巴的PD患者血清Hcy水平明顯升高,并且左旋多巴的攝入越多,骨密度值越低,他們認為左旋多巴的攝入導致HHcy,降低Hcy可能是治療PD患者骨質疏松癥的一種治療方式。本研究亦發(fā)現,高劑量左旋多巴、血清Hcy水平升高均為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甲硫氨酸在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作用下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后者通過轉出甲基生成S腺苷半胱氨酸(SAM),最后水解形成Hcy,同時轉出的甲基被提供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在腦內經過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催化從S腺苷甲硫氨酸得到甲基而轉變?yōu)?氧甲基多巴(3-OMD)。此甲基化步驟,導致左旋多巴代謝與Hcy代謝交叉。Hcy通過刺激破骨細胞生成和活動、促進成骨細胞凋亡、影響骨膠原交聯、降低骨量、減少骨骼血流量等多種途徑導致骨質疏松的發(fā)生[18]。李奇等[19]研究發(fā)現,給予PD患者葉酸和維生素B12,能降低Hcy,可以防止左旋多巴治療的患者骨質流失。
維生素D在骨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低鈣血癥和代償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過量的甲狀旁腺素通過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導致骨吸收,從而導致骨量減少。然而關于維生素D水平和PD患者骨密度的關系是有爭議的,有研究[9]表明PD患者的骨密度、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且血清25OHD水平與骨密度線性相關,最近的一項研究[20]卻發(fā)現PD患者血清25OHD水平與骨密度無顯著相關性,本研究結果與后者一致,同樣未發(fā)現PD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與PD患者骨密度及骨質疏松有相關性。盡管維生素D與骨密度的關系仍不確定,但有大量研究表明維生素D與骨折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維生素D的缺乏與肌肉無力、跌倒和骨折風險的增加相關聯[8],Sato等[21]提出補充維生素D可以通過增加肌肉力量來減少髖部骨折的發(fā)生。維生素D還具有改善年輕PD患者平衡能力的潛力[22]。低VD水平可能通過降低肌力和軀體平衡能力導致患者跌倒,進而促使PD患者發(fā)生骨折。
綜上所述,本研究未發(fā)現骨質疏松與PD患者的睡眠、情緒、認知及其他非運動癥狀的關系,骨質疏松對PD非運動癥狀的影響仍待探索。PD患者骨質疏松發(fā)生率高,女性、低BMI、HHcy、高LED、H-Y分期晚期均是PD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對于PD患者應及時篩查骨密度,采取干預措施,以期提高PD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