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寶
《丹鳳朝陽》這件作品中,鳳凰總長約1400毫米,寬約280毫米,高約700毫米。制作鳳凰首先要做一個整體的身體,用木頭雕刻出鳳凰的輪廓,腿部和頸部可以先做成雛形,再安裝在身體上面,相連后再進行整體修整。腳用12毫米的鋁條,磨出指尖,再進行高溫加熱,然后彎曲成需要的角度,鳳爪的其中三根爪子長短相差無幾,其中一根爪子是連著腳下來彎曲,其余兩根彎好形后拼接在另一根爪子上,拼接時,先在要接的部位磨出平面,再把要接上去的爪子割出斜線,用金屬膠粘合,另外一個小爪子比較短,長得也要高一些,磨尖后做出小小的彎曲粘貼在腳上就行。這只鳳凰為單足站立,一只腳爪全撐開,另一只腳抬高,鳳爪也是收縮狀,如同煮熟的雞爪。做好爪子后,在鳳凰的腿部鉆空,把整只腳插入其中,再在鋁條的腳上貼上2亳米厚的藤片,然后磨出腳的微棱角狀,腳與爪的部位除留出指尖外,其余用2毫米寬的藤皮繞滿,在關節(jié)處,用藤皮多繞一兩圈,藤皮的表面恰好與飛禽的表皮非常接近。
鳳凰的頭部也是關鍵部位,此鳳凰頭向后看,表情自信,略帶高傲姿態(tài)。嘴尖,略帶鉤形,要起線,分出上下兩片,鼻孔鉆兩個小孔并相連,左右對稱。
鳳凰上下都有冠,冠也是鳳凰高貴的象征,頂上鳳冠,用三個盤花組成,5毫米藤絲盤成花型,在頭部鉆孔并插入,安裝盤花時要高低錯落。下面的冠用3.5毫米藤絲,花型與材料都小于頭上的鳳冠,由兩個花型組成,裝花時,盤花盡量貼著頸部,等上下鳳冠試好位置后,再拔出盤花,去染成紅色鳳冠,等鳳凰另外部位制作完成后,最后安裝在指定部位。眼睛,在頭部及頸部輪廓出現(xiàn)時,畫出眼睛部位,在打磨其他位置時,眼睛處讓其略微高起,其中眼睛中間部分更要明顯,才能體現(xiàn)眼珠的圓點,眼睛的邊線與頭部高低有1.5毫米差距,等編好藤后剛好持平。
鳳凰的美主要表現(xiàn)在羽毛,這件作品中鳳凰羽毛有5種表現(xiàn)手法,由7種粗細厚薄不一的藤料組成。
鳳凰之所以讓人感覺有威風,也離不開鬃毛,在許多鳳凰圖片中都有鬃毛。頸部的上下位置割出1.2毫米細縫,用1.2毫米的藤皮,一根根插入細縫中,每根疊在一起,縫長約8厘米,下面縫長約4厘米。上面鬃毛長約9厘米,下面適當短些,自然向下彎曲,看上去如同羽毛的自然下垂。
先從腿的下面編至腹部后暫停,再從鳳凰的頸部靠近身體位置開始編織,經(jīng)緯藤都用1.2毫米的藤皮反面編織(因反面容易著色),編到翅膀處,蓋住翅膀側(cè)面部分后暫停,再從鳳凰的腹部編織至尾部。用寬12毫米、厚1.3毫米的寬片做頸部長羽毛,長度在150~250毫米之間,20條,分兩層安裝。寬片一頭磨出斜圓頭,圓頭處要微微向上卷,用雕刻筆從羽毛中間向兩邊刻出一條條人字形細線,每條細線相距約1.5毫米,切割完后用細砂皮磨去表面毛刺,薄薄的藤片表面本來就略有弧形,割出線條后如同一根真羽毛。
再從頭上開始編織,用1.2毫米藤皮做經(jīng)線,每條空間相距約6毫米,用1.2毫米的藤皮做緯線,編到鬃毛處,在鬃毛處割出細縫,把編織的藤皮扣入細縫中,再往下編,壓住頸上部分長羽毛即可。長羽毛同時已經(jīng)蓋住了已編好的頸下部分。
鳳凰的尾羽是最漂亮的地方,俗話說龍頭鳳尾,可見鳳凰尾羽的重要性,關于尾羽的條數(shù)有多種表現(xiàn),從1條到10條都有,我們今天說的是三尾羽毛。
三條尾羽形態(tài)不一,長短不齊,長的大約1000毫米,中間約900毫米,短的尾羽約800毫米。先用直徑14毫米的藤條彎出鳳尾羽的所需形狀,再把藤條對中破開,把1.2毫米藤皮剪成80毫米長,斜著一根根粘貼在藤條的半片上,左右兩邊貼滿為止,細羽毛呈人字形狀,然后另一半藤條再合在前面已貼好了羽毛的藤條上,并把藤條一端的兩面磨薄。在尾部藤條較厚處鉆3毫米小孔。用3毫米藤絲做一個橢圓形,然后對中劈開,先把橢圓形的藤絲一半從小孔中穿過,跟尾羽連在一起,橢圓形的中間貼一根寬4毫米的藤皮,用來粘貼羽毛,完成了連接后,再繼續(xù)粘貼羽毛,橢圓處可貼住中間和邊線兩個點,羽毛長出橢圓,貼完后中間蓋上一條4毫米藤皮,再把另一半橢圓藤絲也合上去,接頭放在已鉆好孔的藤條中。
整條尾羽粘貼完后再做修剪,修成斜線的齒輪狀,然后在鳳凰的身體尾部鉆空,把尾羽插入其中,不同形狀的三條羽毛都插好后,每條都是獨立的,但看時又似相連,風一吹,羽毛能左右擺動,為了施工方便,可以先把已經(jīng)裝好的尾羽拆下來,等其他部位做得差不多了再裝上去。
用8毫米藤做成翅膀形狀,分別安裝在鳳凰背上的兩邊。翅膀羽毛分四個層次,用三種規(guī)格的藤、兩種技法來表現(xiàn)。
(一)第一層最長的羽毛蓋住尾部,如鐮刀形向內(nèi)彎,用直徑40毫米大藤,先用蒸汽加溫后做出彎形,再沖厚2.5毫米、寬約25~30毫米的片狀,藤的末端磨去一邊,分出左右羽毛,中間留2.5毫米左右來表示羽毛的硬管,然后刻出人字線,安裝從中間開始,兩根羽毛之間要稍加重疊,要一條比一條長,羽毛尾部向中間靠攏。
(二)第二層是翅膀中相對短一些的羽毛,用15毫米寬、1.5毫米厚的寬片,如第一層羽毛一樣刻線,第二層羽毛在鳳凰的背上向上卷,因反面同樣要展現(xiàn)出來,所以反面同樣要刻線,在刻線之前必須先卷出形狀,避免刻好后彎曲時斷掉,安裝時,羽毛的尾部也要向中間靠攏,要有一種重疊感。
(三)第三層用第二層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方法,在安裝時要比第二層更短一些,卷起部分也要跟著卷起,同時要體現(xiàn)羽毛的層次感,安裝從之前羽毛的中間開始,羽毛尾部向中間傾斜。
(四)第四層就是貼著翅膀部分,也叫絨毛,絨毛的位置分布和基本形狀都是緊跟著翅膀,要表現(xiàn)得短而且細膩。
用1.2毫米藤皮,用經(jīng)緯編法,經(jīng)線兩條為一組,每組經(jīng)線之間留6毫米左右空隙,用壓一挑一織法,連續(xù)編緯線三條再作輪換,反復循環(huán),編完整個絨毛部分,再用1.5毫米藤絲彎出圓形,(藤絲先繞在一條8毫米藤條上)剪所需半圓的藤絲,并插入之前已編好的三條經(jīng)線中間,第二層剛好是在第一層的兩個半圓中間,以此類推,層層疊加,插滿后如同羽毛的層層覆蓋,再用1.2毫米藤絲打三線封邊。
副羽毛即三條主尾羽邊上灑落的長羽毛。用14毫米寬、1.5毫米厚的寬片,最長600毫米左右,最短300毫米左右,一共二十幾條,也是刻出人字線條,準備好副羽毛后,先把先前三條尾羽重新安裝上去。副羽毛自然下垂,尾部微卷,長短不一。前面裝翅膀羽毛時要留有空間,讓羽毛尾部可以隨意擺動,等尾羽和副羽全部裝好后再固定。
《丹鳳朝陽》
等一切編好裝完后再去打磨噴漆,噴成金色,裝上紅色鳳冠,最后在尾羽的橢圓處噴出藍、黑、紅三種顏色,從內(nèi)向外噴,輪廓逐漸變大,上色后看似彩虹一般,整只鳳凰就算完成。
鳳凰與紅日組合才是完整的作品。用直徑38毫米的大藤做兩個1500毫米直徑的整圓,上面合在一起,底部分開,分開處空300毫米。用直徑24毫米的藤條盤出三個空心大花,再彎曲自然線條,安裝在大圓上方,并向大圓外拓展,如同日出升起時,一朵朵祥云從朝陽前飄過。再用24毫米藤條做兩條波浪,從圓的底部向上量約300毫米,分別裝在大圓上。在波浪的一端做出高低不一的形狀,如山頭般錯落,安裝在兩條波浪的中間,山頭與波浪相連,也與大圓相連,如海上的礁石。再用2.5毫米藤絲編織山頭露出部分,此處正好可以給鳳凰停留。
清晨,一輪紅日緩緩升起,遠處,一只金色的鳳凰正棲息在海平面的礁石上,朵朵云彩迎著海風緩緩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