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澎,陳思妮,吳健梅
“輕”作為一種品質、美學和價值取向存在于文化的各個領域[1]28。近現代以來,社會更迭迅速,以自由、不受約束為特征的“輕”正成為人們的追求,建筑設計逐漸背離舊有的沉重秩序,開始將“輕”作為一種文化傾向融入之中[2]93。與此同時,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擔憂達到空前高度,對于建造過程中使用傳統(tǒng)可再生材料以及手工建造技術的興趣再次高漲[3]1。而傳統(tǒng)和當代的發(fā)展并非對立,傳統(tǒng)應在一定制約下不斷地適應迅速變化的環(huán)境和價值觀。因此,從傳統(tǒng)中尋求靈感并創(chuàng)新,形成滿足當代語境要求的混合系統(tǒng),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續(xù)性的。
脫胎于傳統(tǒng)生態(tài)建筑材料和手工藝的編織竹建筑,無論是從材料的輕質、生態(tài),還是編織的低技、通透上,都表現出“輕”的特點,繼而在全球低緯度地區(qū)盛行,成為一種獨特的建筑語言。因此,基于編織竹建筑的傳統(tǒng)特質,研究其如何結合現代材料、技術更好地表達出“輕”這一時代命題是具有意義的。同時,建構學作為回歸建筑本體的理論,強調結構、構造、材料與表現形式的邏輯關系[4]。而編織源于手工藝,本身具有極強的動作生成性,涵蓋材料排布方式、穿插連接,收邊定型等要素,是直接呈現受力邏輯關系的建造表達。因而,從建構的視角研究編織竹建筑,是與編織工藝的本質相契合的。
目前,國內外關于輕建筑的研究較為基礎,主要探討建筑語境中輕的概念[1,5]、輕建筑流行的原因[6]、輕建筑的視覺特征和設計手法[2]以及建構層面的發(fā)展趨向[7],尚缺乏結合特定材料和技術表達“輕”特質的針對性研究。本文將依托建構學理論,結合案例分析法,從建筑“輕”表達的多個維度出發(fā),通過解析編織竹建筑的材料特性、編織織理、結構形態(tài)以及節(jié)點處理,得出建構視角下的強化“輕”特質的表達策略,為當代編織竹建筑的設計者與建造者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編織,作為動詞,特指運用抗拉性能強的細長材料進行交叉排布組織的“制作過程”[8]。作為名詞,意為材料間彼此經緯交錯、疊加,形成的具有韻律性,孔隙性的肌理形式[9]。本文所討論的編織竹建筑更多的是強調的視覺上的編織形式,而非方法上的編織。
編織竹建筑,是指建筑的主體結構(支撐、屋面、墻體)利用細長的竹材(或竹材與其他柔性材料如繩)進行交叉疊置組織,形成具有韻律性線構重復織理的自承重面或體。編織竹結構的本質是由線成面,且構成桿件具有視覺上的連續(xù)性。
“輕”,從建筑學本體的角度,意味著結構、空間秩序、建造體系和材料等,主要指向創(chuàng)造空間容積時的材料與結構效率,是建筑整體對環(huán)境盡可能少的影響[10]。從建筑學的外延來看,“輕”又可以延伸到社會性和文化意義,諸如透明與開放性、民主、禁忌的破除、技術的大眾普及性、圖像與消費等[1]29。
“輕”與時代的精神文化、技術發(fā)展以及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輕”的原始意義為重量小、數量少,技術發(fā)展帶來了輕型結構和材料的應用,使建筑從物質層面實現輕質化;文化意義上,“輕”是“沉重”的反面,意味著人們對沉重、困苦生活的逃離,這種精神上對自由、公開的追求常常表現在建筑外在形體的輕巧和表皮的透明性上,即建筑的視覺“輕”;同時,在環(huán)境與能源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輕”意味著建筑的“輕姿態(tài)”,對環(huán)境的“輕負荷”,并常常表現為建筑的生態(tài)節(jié)能和建筑材料的重復使用上,即環(huán)境“輕”;而在流動性和變化性極強的社會里,臨時和快速逐漸成為“輕”的代名詞,易安裝拆卸、便于移動成為主要特征,即建造“輕”。因此本研究將根據“輕”在不同層面的表達——物質、視覺、環(huán)境和建造層面來分析編織竹建筑的“輕”建構,兩者關系如下(圖1)。
圖1 “輕”的表達與編織竹建筑的建構關系
與其他常見材料(鋼、木、混凝土)相比,編織竹建筑具有顯著的輕表達優(yōu)勢(表1)。竹材中空的結構使其輕質高強,強重比只比鋼材略低,剛重比顯著優(yōu)于混凝土、鋼材和木材[11],而編織結構的最終形態(tài)取決于節(jié)點彎矩系統(tǒng)的平衡,是一個力學上“有機”的整體系統(tǒng)[12],易于形成輕量結構。且竹材生長迅速,相同面積的竹建筑耗能更少,是木建筑的1/3,混凝土的1/8,鋼鐵的1/50[13],具有顯著的生態(tài)優(yōu)勢。再者,編織竹建筑多是低技建造且建造周期短,如香港盂蘭勝會期間建造的臨時竹戲棚,一隊工人(5~10人)可在4~10天完成所有竹結構的搭建,而拆除僅需1~2天[14],是傳統(tǒng)編織竹結構在民間應用中發(fā)揮其“輕”優(yōu)勢的典型。編織形式除了可通過巧妙的組織行為利用最少的物質材料創(chuàng)造靈活、經濟的內部空間,其具有間隙的織理也在表達韻律美感之余使竹建筑更為通透輕盈,達到建造之上審美層面的“輕”效果。當代也有利用改性竹材(如重組竹)并采用井干式壘疊編織的重型竹建筑,屬于對竹材的開拓性嘗試,但絕大多數編織竹建筑仍呈現出符合其性格的“輕”特征。故針對已具有諸多“輕”表達優(yōu)勢的編織竹建筑,本研究將根據其在不同層面的“輕”表達來提出強化策略,以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實現順應材料本性的建構表達。
表1 竹材主要性能與其他建材對比
克服重力,弱化厚實沉重的實體感,現代建筑從未中止對“輕質”狀態(tài)的追求[6]138。竹材作為輕質高強的傳統(tǒng)輕型材料,編織的形式使得更輕的小徑竹材(≤5cm)得以充分利用,而編織產生的空隙也有效減輕竹結構體的整體自重。在此基礎上,輕質材料與“輕技”結構的使用,使得編織竹建筑的結構受力更為合理,自重也得以減輕。
除竹材本身的輕質性外,編織竹建筑整體的輕量化主要體現在搭配材料和節(jié)點材料的選擇上。搭配材料既有常見的傳統(tǒng)輕型材料如草、藤類植物材料,也有新型輕型材料如紙、織物和薄膜等。草、稻桿類傳統(tǒng)材料常用作屋面圍護使用,雨天吸水膨脹防雨,干燥時又可收縮通風,有效減輕了編織竹建筑的屋面載荷。新型的輕型圍護材料如薄膜、紙通常呈現半透明質感,利用光來增加輕盈感,而小片的柔性織物更是可以在風吹過時形成飄動的姿態(tài),同時,織物的彈性能夠吸收竹構件連接時的幾何偏差,有助于準確地建造[15]。此外,還有一些材料與竹材相結合可以提升竹材的性能,如隈研吾(Kengo Kuma)在2019年倫敦設計節(jié)上作品“竹環(huán)”,將竹片和碳纖維結合編織(碳纖維粘在竹片內側),增強強度的同時保持了材料的輕巧性,且彈性高出竹子數倍(圖2)。
圖2 竹環(huán)細部
由于編織產生的節(jié)點眾多,因此,節(jié)點的連接材料必然影響整體結構的重量。竹構件之間常采用的連接方式是柔性材料綁扎和銷連接。柔性材料包括天然柔性材料(竹蔑、藤條、麻繩、棕櫚)、合成纖維和金屬柔性材料(金屬絲)。柔性材料自重較輕,可以大大降低編織竹結構的重量。但傳統(tǒng)的繩綁扎承載力有限,使用過程易斷裂,因此,強度更高的金屬絲和塑料綁扎帶應運而生,得到了廣泛應用。銷連接是利用附加長零件(竹釘、木釘、鐵釘、螺栓)對原竹進行穿透連接的方式。通常,為降低成本和減輕節(jié)點自重,建筑師選擇盡量減少金屬構件的使用,常采用竹銷結合綁扎的連接方式,減輕自重的同時保證了連接節(jié)點的強度(圖3)。此外,還有回歸編織最為原始的穿插連接,通過材料間的摩擦力成型,如大衛(wèi)加西亞(David A.Garcia)建造的“編織亭”(圖4),無需釘子、螺絲和膠水,通過“純編織”實現結構的輕巧。
圖3 綁扎和銷連接結合
圖4 編織亭(4a:整體形態(tài);4b:細部節(jié)點)
優(yōu)化竹建筑的結構形態(tài),順應竹材特性進行編織,可以產生更輕薄的編織竹結構體。竹材有較好的順紋抗壓抗拉特性,且受壓后易于彎曲、韌性極好[16](表2),易于形成以拱為主要單元的結構。一些傳統(tǒng)編織竹木建筑即是采用拱交叉形成整體受力體系(圖5)。在此基礎上為突出結構的輕巧,一種方式是削弱結構的體積感(厚度),產生輕薄感,如采用竹材接長的單側起翹拱編織成穹窿型(圖6)增大建筑空間;另一種是采取輕落地的方式,由于編織結構體的自重輕,使得巨大的編織結構體能夠匯聚成點與地面接觸,從而產生輕盈感,如墨西哥Luum寺采用的五面懸鏈結構(圖7)。
表2 竹材力學性能
圖5 北美東部印第安人鳥籠式民居
圖6 越南鉆石島社區(qū)
圖7 墨西哥Luum寺
編織竹建筑的結構與表皮統(tǒng)一,可充分展現編織織理和材料。因此,編織竹建筑視覺層面的“輕”與其織理和結構形態(tài)密不可分,除前文提及的輕觸地的輕型結構形態(tài)外,還體現在形體的動感和表皮的通透感上。
建筑的形體之“輕”與“動感”的關系古而有之,如傳統(tǒng)中式屋頂傳遞出的“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輕盈觀感[2]93。動勢的創(chuàng)造使建筑充滿表現張力,通過扭曲、變形等方式賦予建筑更加有機的形態(tài),讓觀者產生飄逸的聯想。在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的發(fā)展下,基于竹材具備的極強柔韌性,使得非線性形態(tài)編織竹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成為一件易事,利用非線性形體產生的失衡感引發(fā)運動感,使建筑產生輕盈靈動的視覺形象。
編織竹體的本質是由線成面,其最終的形體表達與織理構成密不可分。編織織理從形態(tài)上主要分為網狀和線狀兩類(表3)。其中線狀編織是最為簡單的編織竹結構的形象表達,具有顯著的方向性。傳統(tǒng)的線狀織理常見形象為類涼席的平面形態(tài),如南美洲公元前300年開始普遍使用一的名叫Quincha的墻體技術[17],在大徑竹或木制框架兩側固定編織竹面形成墻體,該形式具有一定方向性,但靈動感不足。一種方式是通過轉向編織以產生更強的動感,甚至旋轉感。如印度建筑師帕蒂爾(Vinay Pateel)在印度沖浪節(jié)上編織的螺旋狀竹結構體,描繪出了波浪的翻滾感(圖8),強化了“輕”表達的空間效果。再者,利用錯位編織產生體積的變化,可形成一種輕重失衡的動態(tài)感受,從而實現輕盈的空間體驗,如采用倒錐形編織竹結構體的越南崑嵩省咖啡館(圖9)。此外,將編織竹構件進行彎曲處理,形成波動的表面肌理,亦可以使其變得輕盈靈動(圖10)。網狀織理是更為常見的編織竹建筑的形象表達,可分為有序和無序兩種,有序織理可增強空間形態(tài)的構成感,從而突出形體。其中,菱形織理形成的直紋曲面類非線性形體的動感尤其強烈,且在結構上具有極大的剛度和穩(wěn)定性,如單葉雙曲面和雙曲拋物面結構(圖11、12)。
圖8 竹波隧道(8a:織理示意圖;8b:編織竹結構外觀)
圖9 越南崑嵩省的咖啡館(9a:織理示意圖;9b:編織竹結構外觀)
圖10 上海世博會越南館(10a:織理示意圖;10b:編織竹表皮外觀)
表3 編織竹的主要織理形態(tài)
圖11 直紋曲面(11a:單葉雙曲面;11b:雙曲拋物面)
編織形式強調織理的空隙,使建筑呈現出“半透明”性,陽光、空氣透過編織網格滲透建筑,豐富的光影關系營造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建筑體量得以弱化,表達出“無物”、“無形”之輕。編織竹建筑的形體弱化通常有兩類——局部弱化和整體弱化。局部如支撐結構,采用有空隙的編織柱體支撐,并通過柱頂的采光使得整個編織竹柱更顯通透,抑或通過與巨大實體屋頂的對比產生漂浮感。如Joerg stamm設計的位于巴厘塞蘭安島的三山樓,利用竹桿斜交形成單葉雙曲面形中心柱,一方面鏤空的菱形編織織理消解了柱的形體,另一方面,柱頂部的開洞造成光的傾泄,弱化柱與頂部的連接,從而產生分離感(圖13)。而納縵豪華度假村酒吧,通過底部的支撐圍護一體化編織結構形成的虛界面,與實屋頂嵌套,形成下虛上實的對比,產生漂浮感(圖14)。此外,無序的編織織理對于建筑屋面的弱化有著更加獨特的優(yōu)勢,無序織理削弱了空間形體的構成感,竹材的自然感與無序織理的結合使人猶如置身竹林,生發(fā)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忘形感,從而達到精神層面的“輕”感覺,如藝術家王文志的眾多竹編裝置藝術作品(圖15)。而當編織竹作為建筑的整體結構并采用通透織理時,空間的內外界限被打破,產生開放、連續(xù)的流動空間,從而削弱建筑的體量感。如nARCHITECTS設計建造的竹構“天幕”,編織竹結構系統(tǒng)將天空與地面縫合在一起,天空、編織結構、織理投影形成了連續(xù)景觀,消除了界限(圖16)。
圖13 三山樓編織竹柱
圖14 越南納縵豪華度假村酒吧
圖15 浴火鳳凰
圖16 竹構“天幕”
在環(huán)境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人們對綠色生態(tài)的人居環(huán)境的訴求促進建筑開始向輕介入、輕姿態(tài)、輕負荷的方向發(fā)展。竹材作為傳統(tǒng)的生態(tài)材料,在新工藝和新理念的支持下,可以從資源(材料)利用和能源利用兩方面加以控制,強化環(huán)境層面的“輕”表達。
建筑活動是對環(huán)境的索取與改變,索取意味著資源的消耗。在資源的利用方式上可以顯現出輕與重的意義差別。對于竹材而言,其易降解性使得其在臨時建筑中得到大量應用,但往往許多臨時展館在一地只存在最多幾個月,而即使是未經處理的竹材都有1~3年的使用壽命,處理得當的竹材壽命更是可達30年。因此,如何充分地物盡其用,是發(fā)揮材料更大的生態(tài)效益的關鍵。對于編織竹建筑,已有建筑師通過裝配化體系實現了資源的轉移與循環(huán);或是通過減少對材料的變形處理、采用綁扎節(jié)點而非銷連接,減少對竹材的破壞,實現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又或是依據各竹種彎曲性能和硬度的差異,應用在編織竹建筑的不同部位,減少不必要的竹材處理工序從而有效減少能耗,并實現順應竹材特性的建構,如建筑師武重義常將易彎竹材形成曲率較大的竹拱,將硬度較大的竹材作為曲率稍小的弧形肋,對于容易斷裂的竹材,則會徑向切為竹片用于圍合穹頂結構[18]。再如BambuBuild團隊為越南國際旅游市場設計的火烈鳥竹館(圖17),采用最高的竹種之一——麻竹,從而滿足空間使用高度而無需接長處理,減少了建造工序;又由于彎曲竹竿在單獨放置時趨向于伸直,用于準確地快速建造具有一定困難,因此,團隊采用弧形鋼材代替,作為準線,直竹竿則組成主體結構的4個直紋面。該結構充分利用了材料的優(yōu)勢搭配,可在1天內快速搭建完成,同時不損害材料性能,現已被4次重復使用。此外,可回收結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編織竹建筑的接地方式的影響。常見接地方式有三類:直接放置、鋼構件連接、水泥砂漿固定連接。其中,利用綁扎收束竹竿,并直接放置對環(huán)境的破壞性最小,穩(wěn)定性稍弱,但便于替換,是常見的傳統(tǒng)環(huán)保連接方式。還有一些新型的節(jié)點構造形式,如建筑師Pouya Khazaeli Parsa曾采用煤氣管道作為竹材基座(圖18),并不固定于地面上,可隨意移動,同時具有裝拆方便、易于回收的優(yōu)點[19]。
圖17 越南火烈鳥竹館
圖18 煤氣管道連接節(jié)點
編織竹產生的大量空隙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風,在此基礎上,結合環(huán)境的微氣候設計,利用編織竹建筑的形體及開洞設計形成良好的通風系統(tǒng),可大大減少對空調等能耗設備的依賴,有效減輕環(huán)境負荷。根據熱壓通風原理和文丘里效應,盡可能增加垂直風道的距離,且氣流通道截面呈收縮狀時,可加強通風效果,由于編織竹結構利于創(chuàng)造完形整體空間,故常作錐形形體設計,結合頂部收邊處作開洞,以形成良好通風。越南建筑師武重義(VTN Architects)設計的風和水酒吧就是依據該原理,建造在人工湖上,屋頂中央直徑1.5m的天窗同時也是通風口,結合湖水對底部風的冷卻和逐漸縮小的通風截面,利用空間上下的溫度差和壓力差,使室內熱量可隨空氣流通從天窗排出(圖19),保證了即使室外35℃,室內仍維持25℃的舒適氣候,從而實現建筑的節(jié)能。
圖19 越南風和水酒吧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
英國哲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把當前社會狀況描述為“流動的現代性”,也將其稱之為“輕巧的現代性”[20]。輕、快的建造體系可使建筑更快地建成和移動,順應這個高效、變化的時代。編織竹建筑的低技建造極大地降低了建造門檻,無經驗者也可通過簡單的培訓參與到建造中,有利于發(fā)動當地居民快速建造,尤其是災后重建工作。然而,手工建造易存在精確性較低的問題。針對編織竹建筑繁多的節(jié)點連接工作,可通過計算機輔助節(jié)點定位和預制編織模塊的方式,提高建造的準確性從而提高現場施工的效率,實現“輕”建造。
編織竹建筑形態(tài)的精確性施工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許多復雜形態(tài)編織竹建筑的設計和建造都有計算機的參與,前期通過計算機進行參數化設計和受力分析,模擬非線性曲面形態(tài),確定每根竹材的曲度、位置及受力狀態(tài)等信息,建造時則根據定位圖上的精確數據來實現,當實際人工建造過程中產生誤差時,再回到計算機中進行實時監(jiān)控模擬反饋,可視化過程彌補了手工低技建造的不足,二者相互協(xié)調逐漸生成編織竹建筑非線性曲面。這種計算機輔助節(jié)點定位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建造的準確性,從而實現高效率的復雜形態(tài)的輕型編織竹結構的建造。如香港的零碳竹亭,通過Grasshopper中的物理力學模擬引擎Kangaroo模擬找形,進行力學分析達到節(jié)點彎矩系統(tǒng)的平衡。并為應對彎曲竹桿交接時出現的滑移偏差,從數字模型中獲取更為精密的交點坐標區(qū)間定位至直的竹構件上[21](圖20)。
圖20 從數字模型中提取交點坐標區(qū)間
輕型的建造體系,與通常以濕作業(yè)為特征的重型建筑相比,以基于預制-組裝的干作業(yè)為主。對于編織竹建筑而言,利用預制編織竹模塊進行建造可更好地避免現場施工的誤差,同時保證建筑各組成單元的一致性,從而有效提高建造速度,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上,武重義建筑事務所設計搭建的竹鐘乳石展亭即是采用11個預制編織模塊,每個模塊由2個雙曲殼結構組合而成,僅由8名工人在25天內建造完成[22](圖21)。
圖21 竹鐘乳石展亭結構分解圖
編織竹建筑常用于用過就拆的臨時展覽類建筑、高樓層的改造項目、廉價的實用房屋和休閑旅游建筑設計中。竹材生長迅速雖耐久性較差,但對于用過就拆的臨時展覽類建筑而言,這些特性更能體現生態(tài)意義;而其輕巧易于運輸、不增加額外支撐結構即可進行竹結構的安裝,也為不便運輸的高樓層改造項目減輕負擔;再加上廉價的材料來源和低技、多功能的編織竹構件的使用與建造方式都使得其成為解決東南亞和南美的貧困地區(qū)居住問題的首選。對于旅游休閑類建筑而言,編織竹所具備的人文內涵和自然氣息,也是人們對精神美的追求象征。因此,編織竹建筑的“輕”建構無論是從實用主義抑或是精神追求上都有著難以替代的存在必要。盡管竹材在耐久性和穩(wěn)定性方面存在弱勢,以及不規(guī)則導致的節(jié)點連接等問題,竹材研發(fā)機構和建筑師也在積極尋求各種手段,如物理與化學手法相結合,甚至是納米技術進行竹材加工;以及新型連接節(jié)點的發(fā)明,如防止竹材打孔處開裂的FRP(纖維增強塑料)-螺栓連接節(jié)點[23]和可增加強度的螺栓墊片節(jié)點[24]等,都使得編織竹建筑的整體性能大幅度提高。
當代編織竹建筑與適宜的設計手法與技術相結合,既滿足了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和人們追求變化的價值取向,又保留了傳統(tǒng)的自然感受和工藝美,同時提高了建造的效率,增加了更加輕量化、更加多樣的形體表達。強化編織竹建筑的“輕”表達可重點通過以下設計策略實現:(1)搭配材料的輕質化和透明化;(2)不破壞竹材的綁扎類節(jié)點的應用升級;(3)結構形體的非線性設計結合適宜的開洞優(yōu)化通風系統(tǒng);(4)利用光強化織理的通透性;(5)建造設計的參數化和預制裝配化。也有學者指出,當代先進的輕建筑應表現出一種層疊性、復合性和系統(tǒng)性,實現集成多種效益的綜合性能上的提升,這也許是之后編織竹建筑的“輕表達”的重要方向。
圖、表來源
表1:參考文獻[11];
表2:參考文獻[16];圖2: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竹わ[EB/OL].[2020-05-26].https://kkaa.co.jp/works/architecture/takewa/;
圖3:根據參考文獻中的圖片繪制(參考來源:吳松霖.原竹建筑結構性節(jié)點研究及其設計表達[D].南京:南京大學,2018:23);
圖4:MAP ARCHITECTS.WEAVING PROJECT[EB/OL].[2020-05-26].http://www.maparchitects.dk/portfolio/item/weavingproject/;圖5:荊其敏,張麗安.中外傳統(tǒng)民居[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圖6、9(b)、10(b)、14:VTN建 筑 事 務 所.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EB/OL].[2020-05-26].https://www.vtnarchitects.net/bamboo-properties;
圖7:CO-LAB Design Office.Luum Temple[EB/OL].ArchDaily,(2019-06-18) [2020-05-26].https://www.archdaily.com/919129/luum-temple-co-lab-design-office/;圖8(b):Vinay Pateel.the tunnel:a barreling bamboo wave[EB/OL].Designboom,(2013-04-02) [2020-05-26].https://www.designboom.com/art/the-tunnel/;
圖12:Amy Frearson.Amazon Science Centre by Marks Barfield Architects[EB/OL].Dezeen,(2012-02-01) [2020-05-26].https://www.dezeen.com/2012/02/01/amazonscience-centre-by-marks-barfield-architects/;
圖12 亞馬遜科學中心觀測塔
圖13:Krawczuk K.Bamboo as a sustainable material for future building industry[D].KEA-K?benhavns Erhversakademi,2013;
圖15:王文志.浴火鳳凰[EB/OL].[2020-05-26].https://tcaaarchive.org/artwork/%e6%b5%b4%e7%81%ab%e9%b3%b3%e5%87%b0/?lang=ch;
圖16:項琳斐.天幕:現代藝術博物館/P.S.1青年建筑師活動,紐約[J].世界建筑,2007(1):112-115;
圖17:BambuBuild.Flamingo Bamboo Pavilion[EB/OL].ArchDaily,(2019-02-28)[2020-05-26].https://www.archdaily.com/911819/flamingo-bamboo-pavilionbambubuild/;
圖18:Pouya Khazaeli Parsa.Bamboo Structure Project[EB/OL].ArchDaily,(2010-12-07) [2020-09-04].https://www.archdaily.com/93922/bamboo-structure-project-pouyakhazaeli-parsa/;
圖19:根據參考文獻中的圖片繪制(參考來源:VTN Architects.wNw Bar[EB/OL].ArchDaily,(2012-03-30)[2020-05-26].https://www.archdaily.com/220071/wnw-bar-votrong-nghia/);
圖20:參考文獻[21];
圖21:參考文獻[22];其余圖、表均由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