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張明釗
(深圳市羅湖區(qū)人民醫(yī)院,深圳,518000)
失眠是指機體入睡或者維持睡眠的過程中出現障礙,如果失眠反復發(fā)作,且病程長于6個月,則被稱為頑固性失眠。近年來,我國失眠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1],截至目前,我國有超過45%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病情嚴重者約占15%[2]。在臨床治療上,多采用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進行暫時治療,但該類藥物不僅療效有限,且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臨床研究發(fā)現使用針刀方法治療失眠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3]。為了探究針刀頭針療法治療頑固性失眠的療效,選取我院收治的頑固性失眠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羅湖區(qū)人民醫(yī)院骨傷科收治的頑固性失眠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2.27±13.56)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2.92±13.10)歲。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中醫(yī)不寐的診斷標準[4]:輕者連續(xù)3周以上入寐難、寐而易醒或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多夢等癥狀,或有飲食不節(jié)、思慮過度等病史;經檢查不存在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2)病程>6個月,近期未接受失眠治療;3)患者自愿簽字同意參與研究。
1.3 排除標準 臨床資料不完整,無法配合研究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體針進行治療,選取百會穴、太陽穴、四神聰穴等10個穴位進行電針;30 min/次,隔天或1次/3 d,治療7次為1個療程。
1.4.2 觀察組 采用針刀頭針療法進行治療,根據焦氏頭針分區(qū)選擇情感區(qū)(在前后正中線旁2 cm處,血管舒縮區(qū)向前引4 cm),暈聽區(qū)(耳尖直上1.5 cm處,向前后各水平引2 cm),足運感區(qū)(前后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1 cm處,向后引平行與正中線的3 cm的直線),血管舒縮區(qū)(運動區(qū)平行前移3 cm處)進行治療;采用特制專利針刀:透壓針0.8 mm×40 mm(專利號:ZL201830415570.6),刺法:垂直針刃進針,突破頭部帽狀筋膜層后擺平針身,平刺針身于筋膜層下方疏松結締組織層,留針頭部紅外線加熱30 min,隔天或1次/3 d,治療7次為1個療程。
1.5 療效判定方法 1)失眠療效判定:夜間睡眠時間>6 h或睡眠時間恢復正常,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為痊愈;睡眠時間增加>3 h,睡眠明顯好轉且睡眠深度增加為顯效;睡眠時間增加<3 h,但睡眠有所好轉為有效;睡眠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睡眠質量評估:以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為評價標準,該量最高分為24分,得分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例(%)]
2.2 治療前后2組睡眠質量比較 治療前,2組AIS評分差異不大,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AIS評分比較分)
針刀療法是介于手術和非手術治療中間的一種治療療法,其可通過針刀直達失眠患者病變部位,并對病變部位進行切除以實現止痛祛病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本次研究提示針刀頭針療法可以更好地改善頑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焦氏頭針是基于大腦皮質功能定位與頭皮的空間對應關系,在頭皮選擇16個刺激區(qū),并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不同選擇相應刺激區(qū)進行針刺治療的一種療法[5]。其中的情感區(qū)和血管舒縮區(qū)作為額葉在大腦皮質的投影,對其進行針刺可以降低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暈聽區(qū)為顳葉在大腦皮質的投影,針刺該區(qū)域可以緩解海馬損傷所致的情感和精神障礙,降低失眠的發(fā)生率。
傳統(tǒng)針灸針刺的刺激量偏低,針刺過程常使患者有劇烈痛感。改用針刀治療后,針刀的針身體積更契合帽狀筋膜層下方的疏松結締組織,能有效改善大腦皮質應力環(huán)境。
綜上所述,針刀頭針療法可以有效改善頑固性失眠,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