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翔(中規(guī)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隱士夢,也有一處桃花源。它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也是“結屋水云村,車塵不及門”。如果說湘西是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世外桃源,那么,武夷山余脈則是歷代客家人艱苦鑄就的避風港灣。坐落于武夷山余脈深山坳中的客家古寨丁屋嶺,是客家人千百年來另辟桃源的一個見證地,也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一個縮影圖。
歷史上,中原地區(qū)的漢民為了躲避戰(zhàn)亂、覓得一方凈土,多次南遷。他們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最終在贛閩粵交界處停下了腳步,成為了現(xiàn)如今的客家人,孕育出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宋末元初時,濟陽堂丁氏為避戰(zhàn)禍從吳地遷徙于武夷山余脈,先后歷經(jīng)韓屋畬、朱子崠、元坑村、南埜等地,至丁氏六世祖丁四郎公時,最終在閩西武夷山余脈客家首府汀州(現(xiàn)長?。┪髂霞s25公里處的小山坳里選定了屬于自己家族的桃花源,之后經(jīng)歷數(shù)百年艱苦經(jīng)營才最終形成了現(xiàn)如今的丁屋嶺。
丁屋嶺是歷史的,村落形態(tài)完整,建筑無現(xiàn)代鋼混水泥侵擾;丁屋嶺是自然的,周圍山高林密、曲徑通幽。
1. 村中心
2. 村落形狀 圖|丁俊翔 繪
初到丁屋嶺的人,第一眼往往會被村口的怪石所吸引。怪石形如蟾蜍,旁有小廟,內供蛙神,相傳丁屋嶺千百年無蚊蟲侵擾即是蛙神所佑。這是丁屋嶺村民獨特的原始信仰,也是丁屋嶺村民對生態(tài)文明最樸實的認知。
怪石所對,即是寨門。寨門不寬,橫亙于谷間,僅容一車通行。穿過寨門,復行數(shù)十步,便能豁然開朗,這就算真正進入到丁屋嶺。
宏瞰之,丁屋嶺的布局仍存,整個村落隨山勢蜿蜒,如同一條巨龍臥于山谷,看似隨意的布局里卻又透露出千百年的秩序,總祠堂位于寨中央,各房分祠分居左右,而各房又以分祠為核心向左右散開,秩序井然,禮數(shù)依舊。
細觀之,丁屋嶺里仍然散落著歷代先民累世疊加的生活印跡,他們的身影歷經(jīng)百年依舊可見。
丁屋嶺是在大自然中生長出來的。巖石、木材、紅壤組建了丁屋嶺建筑的一切,黃泥墻、黑灰瓦、木房子、石臺階隨處可見。產于本地的灰綠巖、石英細砂巖、粉砂巖夾千枚巖及硅質巖構成了丁屋嶺建筑的一半,在屋基、在巷道、在斜坡、在臺階、在墻壁乃至在茅廁、豬欄,一片片,一疊疊,看似隨意,卻又規(guī)律,為丁屋嶺建筑鑄就了堅實的基礎。而木材與黃土則在巖石的基礎上繼續(xù)生長,為冰冷的石構建筑帶來了一些柔情與溫暖。
若要問丁屋嶺村民,哪里是丁屋嶺的核心。丁屋嶺的村民一定會將手指指向村中心的祖祠。丁屋嶺村子不大,耕地不多。為了更多地騰出耕地,丁屋嶺的建筑櫛比鱗差、布局緊湊。只有走到村中心的祖祠前,才能看到一片不大的廣場,那是丁屋嶺村民世代交往的空間,也是丁屋嶺重要的精神標識,里面承載了丁屋嶺世代的記憶鄉(xiāng)愁,見證了丁屋嶺百年的盛敗興衰。祖祠不大,四五人入內即覺擁擠;祖祠不小,千百年歷史記憶猶在。里面一牌位、一楹聯(lián)、一族譜,即構成了丁屋嶺的歷史與傳承。牌位是丁屋嶺的精神信仰,楹聯(lián)是丁屋嶺的祖?zhèn)骷矣?,族譜則是丁屋嶺的血脈延續(xù),它們一起向世人回答了,丁屋嶺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3. 頁巖壘砌的寨門
祖祠對面,有口乾隆年間的老古井,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在使用。只有早已被麻繩磨出豁口的花崗巖井沿在無聲地訴說著村子的歷史與過去,而井中依舊不停涌流出的井水卻又不停地展現(xiàn)著它的生機與活力。假如說祖祠凝聚了丁屋嶺世代村民的精神,那么古井則滋潤了丁屋嶺世代村民的血肉。
工業(yè)化的推進加快了人類前進的步伐,縮短了人類之間的距離,卻也將一個個深山坳中的桃花源無情地擊碎。遠離世間塵囂的丁屋嶺,終究也不能逃離出世的冷清與衰敗,人口外流嚴重,老寨不復繁華。要想保住昔日的桃花源,丁屋嶺亟需尋得入世法。
4. 頁巖與木材結合的建筑
5. 頁巖壘砌的村道
6. 隨山勢蜿蜒而建的黑灰瓦、黃泥墻房屋
7. 村后湖泊
丁屋嶺的入世法不是打破以往的出世態(tài),不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小洋樓,不是一根根冒著黑煙的煙囪,更不是城鎮(zhèn)邊新建的新村居,而是以出世態(tài)入世,充分發(fā)揮丁屋嶺歷史文化魅力,發(fā)揚古村落原始古樸的特色。這里掛牌成立福建省攝影家協(xié)會丁屋嶺攝影基地、長汀縣丁屋嶺藝術家創(chuàng)作基地等藝術基地,吸引《絕命后衛(wèi)師》《古田軍號》《鄧小平出山》等影視劇入駐拍攝,同時積極和多家旅行社合作,發(fā)展民宿,推廣鄉(xiāng)村旅游。
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為原本村落逐漸破敗、人口逐漸逃離的丁屋嶺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丁屋嶺文化精神的延續(xù)提供了新的養(yǎng)料。但是丁屋嶺村民知道,丁屋嶺的新鮮活力來源于它世外桃源般的“出世態(tài)”,只有保護好、利用好、展示好它的“出世態(tài)”,丁屋嶺的未來發(fā)展才能可持續(xù)。
因此,近年來丁屋嶺進一步加強了對歷史文化資源、生態(tài)文化資源的保育,對村落實行整體性保護,制定了丁屋嶺村民房屋修繕(改造)管理方案和丁屋嶺古村落保護的村規(guī)民約,實施“請本地工匠、用當?shù)夭牧?、按土法施工”的原則,積極控制新建、改建建筑風貌、高度,逐戶逐棟推進既有風貌不協(xié)調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加強村莊環(huán)境及基礎設施建設,合計共投入古村落保護與開發(fā)資金約3000萬,保護、修繕房屋33棟,修繕客家傳統(tǒng)祠堂10座。
現(xiàn)如今,丁屋嶺的原住民已不再“逃離”,很多外出的村民也已陸續(xù)回來。每至傍晚,村內的炊煙裊裊升起,雞鳴犬吠開始伴隨南腔北調。這靜好的歲月一如八百年前。唯一不同的是,丁屋嶺已經(jīng)從丁屋嶺村民世居的桃花源變成丁屋嶺村民與外地人民群眾共有的桃花源,成為周邊大城市人們遠離喧囂、心靈暫棲的出世境地。
9. 客盈滿門的村內餐廳
10.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
11. 村口民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