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思 楊莉娜 黎錦通
(深圳市龍崗區(qū)園山實驗學校 廣東深圳 518115)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了包括“科學探究”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為課程的宗旨,同時“科學探究”也是《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的重要主題之一,這些舉措提高了對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重視,推動著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的改革??茖W探究對于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參與科學實踐、理解科學本質、成為獨立的思考者和學習者都有重要作用[1]。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和體驗性的實踐活動。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契合課程標準指導思想,在拓展學科內容、提升學科能力之余,著重提升科學探究素養(yǎng),同時能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學科活動老舊、單一的問題,并提供可行的措施和案例。
橫崗街道地處深圳東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較干燥,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4℃,適宜暖水性藻類(例如,硅藻、藍藻等)的生長和繁殖。藻類是低等的水生植物,是水體污染的指示植物,其生長狀況能反映水體生態(tài)的污染程度。在個別社區(qū)中,由于水流較慢、生態(tài)系統(tǒng)較簡單、污水傾倒等原因導致藻類瘋長,但水體藻類的生長狀況、數(shù)量等問題并沒有得到社區(qū)管理員的重視。同時,學生在校園的水池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針對此現(xiàn)狀,學生提出問題:小區(qū)和校園內水體藻類的種類有哪些?早、中、晚的藻類比例如何變化?說明水質如何?什么原因導致水體產生這種現(xiàn)象?如何治理和調整水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橫崗街道不同時間段水體藻類多樣性變化”的探索,在周邊環(huán)境觀察、采樣鑒定、定時監(jiān)測、繪制藻類變化圖后,揭示水體藻類的種類及比例變化情況,并推測水質情況,嘗試為深圳地區(qū)的社區(qū)水質治理提供可行建議。
本實驗在11 月初進行,選擇早(7∶00)、中(12∶00)、晚(18∶00)3 個時間點,學生分別在橫崗信義御城小區(qū)水池和園山實驗學校水池0.3~0.5 m水深處采樣。對于透明度很小的區(qū)域,在下層多取一個樣本,并與表層樣混合制成混合樣。采樣時,將采水器扔進水中,灌滿水后取出,用所取水樣沖洗采樣瓶2~3 次,蓋好瓶塞。對于比較淺的池塘,直接利用滴管進行吸取,多次取樣。采集后,立即送回實驗室,置于4℃冰箱保存,抑制生物活性,降低生物化學作用,并在當天完成鏡檢。
浮游藻類種類的鑒定主要參照《中國淡水藻志》《中國淡水藻類:系統(tǒng)、分類及生態(tài)》《植物學》。鏡檢前,學生通過網(wǎng)絡和書籍對藻類的分類、觀察和鑒定進行學習,利用藻類一般鑒定過程進行實驗。浮游藻類定性分析時,將樣品制成臨時裝片,利用高倍光學顯微鏡(10×40 倍)進行浮游藻類的類別鑒定,鑒定到屬。
利用玻片和滴管將1 個樣品制成3 個臨時裝片,每個裝片在顯微鏡下(10×10 倍)選擇10 個不重復的視野,統(tǒng)計每個樣品中的藻類數(shù)量,利用Excel 計算相應的比例。實驗持續(xù)1 周,學生3 人一組,每天在相同時間分別取樣,最終3 個時間段分別取平均值,繪制成水體藻類時空變化圖。
用pH 試紙測定水體的酸堿度,分析水體生物生長狀況及水體污染情況。
2.1 浮游藻類的種類組成 橫崗信義御城小區(qū)水池的藻類種類較豐富,主要包括了3 個門,8 個屬(圖2),其中藍藻門束絲藻屬(Aphanizomenon)數(shù)量最多,是該水體的優(yōu)勢種。園山實驗學校的水體藻類種類較少,只觀察到束絲藻屬和柵藻屬(Scenedesmus)(圖3),其中束絲藻屬數(shù)量明顯多于柵藻屬,藻類多樣性較差。
圖1 橫崗信義御城水池藻類組成(16×40 倍)
圖2 園山實驗學校水池藻類組成(16×40 倍)
2.2 浮游藻類的種類時空變化 水體藻類比例變化,如圖3、圖4 所示。據(jù)圖分析,隨著時間推移每個屬均有改變。信義御城水體中,藍藻門束絲藻屬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各屬,比例隨時間逐漸降低;綠藻門中柵藻屬比例逐漸增加,水棉屬(Spirogyra)、團藻屬(Volvox)、剛毛藻屬(Cladophora)變化不明顯;硅藻門中,各屬比例均較低,羽紋硅藻屬(Pinnularia)先降低后增加,舟形藻屬(Navicula)逐漸增加,直鏈藻屬(Melosira)略有增加后降低。園山實驗學校水體中,柵藻屬的數(shù)量和比例一直明顯高于束絲藻屬,隨時間的推移束絲藻屬比例先升后降,柵藻屬先降后升,整體變化不明顯。
圖3 橫崗信義御城池塘藻類的時空變化(平均值±標準差)
圖4 園山實驗學校水池藻類的時空變化(平均值±標準差)
2.3 水體酸堿度 信義御城和園山實驗學校的水體pH 值約為6,均呈現(xiàn)弱酸性。弱酸性水質易導致有機物分解速率減慢,物質循環(huán)速度較慢,寄生蟲大量發(fā)生,對魚類危害性較大。
本活動在11 月展開,該段時間的天氣晴朗,溫度適宜(25℃左右),在此溫度下,橫崗信義御城的水體藻類豐富度較高,數(shù)量也較多,其中,束絲藻屬為優(yōu)勢屬。而在園山實驗學校中,藻類豐富度較少,主要有2 種:束絲藻屬和柵藻屬。束絲藻屬是我國常見的水華藍藻種類,而以束絲藻屬作為優(yōu)勢種的水體,爆發(fā)水華的可能性較高。學生在采樣時發(fā)現(xiàn),橫崗信義御城小區(qū)的水質相對較渾濁,藻類數(shù)量過多,肉眼可見已有一定的水華現(xiàn)象。而部分的束絲藻屬含有毒性,其分泌物將極大程度危害水體生態(tài)和其他水生生物,因此,應盡快進行水質調整。
學生針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結合藻類的生活條件和水體pH 值,建議可適當增加水生動物(例如,鯉魚),潑灑適量小蘇打改善水體酸堿度(水體酸堿度最適為6.5~8.5),對水體生態(tài)的平衡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可組織人員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和更新,例如,增加水體的流動性,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換水。園山實驗學校的水體為半流動水體,藻類較少,可適當加入水草和其他的植物,豐富該水池的生態(tài),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從而維持基本的生態(tài)平衡。
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的探索歷程并沒有結束。學生查找資料,整理成實驗報告,并將治理水體污染、提高水質的建議與小區(qū)工作人員和學校水池管理人員進行溝通。由于小區(qū)的規(guī)劃和實際問題,信義御城小區(qū)實行了水體更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體的污染。學生計劃在下學期,對2 處的水體進行再次監(jiān)測,持續(xù)關注水體藻類變化,并對水質調整方案進行修正,進一步探索可行的方法。
在本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和實施實驗,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了查閱文獻,合作探究,研究分析和撰寫實驗論文,感受了科學研究的不易,培養(yǎng)了學科關鍵能力,著重提升了科學探究素養(yǎng)。
綜合實踐活動是開放性、跨學科的綜合探究活動,滿足了初中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發(fā)研究的興趣。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應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思維難度的活動,適當?shù)匾龑Ш驮u價學生的成果和不足。例如,在藻類采樣過程,學生對藻類的采樣方法不清楚,采樣存在困難,可利用教師提供的相關書籍和資料,提前學習,并仿照教師的示范方法多次進行采集;在繪制藻類時空變化圖時,學生對數(shù)據(jù)處理不熟練,還停留在單一的紙筆計算和統(tǒng)計上,教師應提前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數(shù)據(jù)處理原理和方法再進行實驗,有利于獲得更佳效果。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鍛煉探究能力,凝練科學精神,并使其在活動中更加關注生活,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