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丙軍
摘要: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主題是“邏輯的力量”,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認識邏輯,運用邏輯。鑒于學生在學習本專題之前沒有接觸過較為系統(tǒng)的“邏輯”,而且教學時間和課堂容量有限,教師應精選邏輯知識,提煉邏輯專題,適度組織邏輯訓練,從識到用,引領學生經歷一場“邏輯之旅”,初步感受“邏輯之力”。教學設計主要安排知識“小引”、問題“小議”、方法“小結”和牛刀“小試”四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邏輯常識;邏輯謬誤;邏輯思維;《邏輯的力量》
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主題是“邏輯的力量”,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認識邏輯,運用邏輯,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鑒于學生在學習本專題之前沒有接觸過較為系統(tǒng)的邏輯,而且教學時間和課堂容量有限,教師不宜將邏輯問題過多展開,而應精選邏輯知識,提煉邏輯專題,適度組織邏輯訓練,從識到用,引領學生經歷一場“邏輯之旅”,初步感受“邏輯之力”。筆者在設計本單元的教學時,主要安排四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具體的設計如下。
一、知識“小引”:初步了解邏輯常識
了解邏輯常識,學生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方方面面的知識都學習一遍,重點關注和概念、推理以及論證相關的邏輯知識即可。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查閱工具書,了解邏輯的含義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理解詞語的概念本身就是學習邏輯的內容之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邏輯”這個詞語入手,查閱工具書,了解其含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61頁,“邏輯”一詞有3個義項,分別是思維的規(guī)律、客觀的規(guī)律性和邏輯學。
(二)借助專家解釋,了解邏輯研究的思維形式
教師也可引入專家學者的解釋,讓學生初步明白:“邏輯研究的思維形式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就是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論證由推理組成,推理由判斷組成,而概念則是思維形式在一般意義上不再進行分解的基本單位?!薄巴ㄋ锥?,邏輯思維,就是每個論斷都要明確前提,審慎推理,反思結論,為的是判斷真假,辨別是非,反擊謬誤。”“人們的言行都離不開邏輯。說話沒邏輯,就不能有效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想法;做事沒邏輯,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缺少邏輯常識,就容易人云亦云,跟風盲從。”
這些只是幫助學生形成對“邏輯”的初步印象。教師還可以專題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些精選的邏輯知識。
(三)跨學科協(xié)同,完成邏輯常識的積累
邏輯知識在其他學科也有涉及,例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其中第二單元的主題是“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則”。思想政治教材編者對此闡述如下:
第二單元“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則”是分論之一,主要講述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首先從思維的細胞“概念”講起,明確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解說了明確概念內涵和外延的邏輯方法。之后,講述了判斷的基本特征和類型,以及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在明確了判斷的相關問題之后,我們講述了推理的內涵和類型,以及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等方法。
該教材不僅呈現(xiàn)了邏輯知識,而且涉及的很多閱讀材料和語文學科密切相關,如《莊子·秋水》、《韓非子·難一》、《晏子春秋·雜一》、魯迅雜文《論辯的魂靈》、詩歌《和平是一棵樹》等。借助思想政治學科的相關內容完成邏輯常識的積累,會為這場“邏輯之旅”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問題“小議”:搜集剖析邏輯謬誤
張志公先生早就建議:“由語文學科明確地把邏輯訓練和簡要的邏輯知識的教學任務承擔起來,是可取的?!边@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搜集一些邏輯謬誤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借助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增強對邏輯思維的認識。
(一)概念含義不一致
有一次,復旦大學哲學系俞吾金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話——“張三是李四的粉絲”,然后問學生這句話對不對。學生面面相覷,沒人看出這句話有什么問題。俞教授解釋道:在英語中有個單詞fan,意思是“迷”,它的復數(shù)是fans;漢語中的“粉絲”正是fans的諧音,而張三在人稱上卻是單數(shù);因此,不能說“張三是李四的粉絲”,而應該說“張三是李四的‘粉(fan)”,或者“張三是李四的‘粉絲之一(one of fans)”。
俞教授還指出,熟知非真知。也就是說,你熟悉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真正知道的東西。所以,真正的哲學思考應該從我們想當然的,甚至毫不懷疑的東西開始。
分析這個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邏輯謬誤(不正確或不準確)有時是因為對詞語的含義不夠清楚。對案例中的“粉絲”,《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指迷戀、崇拜某個名人的人[英fans]。通過查詞典,細心的學生可以看出它是復數(shù)的形式。但學生又常常說錯,比如,有人會說:“我是周杰倫的粉絲?!比粘1磉_中,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白穯柛拍罨蜿P鍵詞的含義是使思維清晰的切入點?!比绻鄙倭恕白穯枴?,表達中一些常見的邏輯問題就被我們忽視了。因此,可以借助這個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不斷追問關鍵詞的含義,這是培育邏輯思維的主要途徑。
(二)小眾統(tǒng)計
接下來,筆者將一道作文題改編如下:
有兩份名單。第一份名單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是:李漁,洪升,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第一份名單上的9人,全部是清朝的科舉狀元;而第二份名單上的9人,全部是清朝的落榜考生。對此,你怎么看?
學生推理后,很可能得出結論:狀元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默默無聞;而落榜考生卻成為各自領域的風云人物,聲名卓著。
然而,這些狀元真的是一無所成嗎?比如,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也是近代有名的書畫家,他在詩書畫領域均有極高的造詣,尤擅小楷。其小楷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后學宗之”之譽,至今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其實,這些狀元也大多在不同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其了解不多而已。再者,兩份名單只是一個很小的樣本,是有意選擇清朝的若干狀元和落第者。其實,把樣本放大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熟悉的人物中就有不少是狀元出身,比如張謇、翁同龢、文天祥、張孝祥……而更多的落榜者則被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那些所謂的“逆襲”的落榜者,都在自己后來成功的領域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而且,他們后來的成就,比如文學創(chuàng)作,與科舉落榜并無必然聯(lián)系。因此,透過這兩份名單,我們看到的只是清朝的9名狀元不為人們所熟悉,9名落榜者在文學、思想、政治等領域成為著名人物。
這是典型的“小眾統(tǒng)計”邏輯謬誤。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第一,9名狀元、9名落榜者只是很小的樣本,難以推理出“狀元湮沒無聞,落榜者反而聲名卓著”的結論;第二,一個明辨的人,其推理是謹慎的,絕不輕易下確定性的結論。
(三)訴諸非邏輯
教師也可以借助一些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的“事件”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邏輯思維的認識。筆者引用如下材料:
2009年,西安交通大學6位教授舉報本校博士生導師造假獲得國家獎勵。這個舉報遭校方數(shù)次勸阻。校領導多次約這6位教授談話。請完成表1,判斷勸說的要點所犯的邏輯謬誤。
這些勸說要點的邏輯謬誤為訴諸非邏輯??梢詭ьI學生逐條分析,如訴諸眾人、訴諸情感、訴諸憐憫、訴諸權威和功利誘導等。
邏輯謬誤的表現(xiàn)形式還有很多,如自相矛盾、以偏概全、強加因果、循環(huán)論證等。此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以從其他的邏輯謬誤案例入手,引導學生初探邏輯謬誤。
三、方法“小結”:梳理匯總邏輯方法
要注意的是,對邏輯思維常見方法的總結和對邏輯謬誤的認識是緊密相關的。對邏輯謬誤認識越深刻,對方法的理解和運用越容易。因此,方法的小結還是要基于具體案例,不宜機械地拎出若干條所謂的“方法”來讓學生死記硬背。谷振詣教授指出,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至少應對以下這幾方面的能力訓練負責:分析和概括能力、抽象思維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事例梳理匯總常見的邏輯思維的方法,以及避免犯哪些邏輯思維的錯誤。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問題“小議”環(huán)節(jié)的相關案例梳理出如下方法:強化概念思維,學會概念界定,厘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熟悉常見的推理形式:歸納推理、演繹推理以及類比推理等。其中,歸納推理是“以從一類事物中選取的、從屬于這類事物的樣本為根據(jù),推出一個與這類事物的所有分子有關的結論”,需要注意的是樣本的科學性,要防止樣本太小等。要“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論證時便要“基于理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審慎地得出結論。
四、牛刀“小試”:嘗試解決邏輯問題
鄭也夫教授認為,提升邏輯能力的最好手段是論辯,“在論辯中,你抓別人不合邏輯的地方,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聽對手哪里不合邏輯;你也經受別人的挑戰(zhàn),別人挑你的毛病……不停地去這么切磋的話,久了以后,你在邏輯上會變得非常敏感,對不合邏輯的一眼就能看見。你再論證的時候,就會較少犯錯誤”。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摩一些辯論賽,重點引導學生在正反雙方的唇槍舌劍中體驗、判斷其思維的得失。例如,有這樣一段論辯:
正方立場:美是客觀存在。
反方立場:美是主觀感受。
以下是正方提問、反方回答環(huán)節(jié)的片段:
正方:一個誠實的人所煥發(fā)出來的內在美,是不是會隨著你的主觀感受而改變呢?
反方:美和善不是一個概念,假如對方辯友將善當作一種美學中的美的話,那我們可以說,為什么那個又善良又丑陋的趙傳要說,我很丑,但是我很溫柔呢?他應該說,因為我很誠實,我很善良,所以我根本就不丑哇!所以,對方提出的概念出了一些小小的偏差。美是我們心靈的感受,每個人看事物有不同的角度。
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這一段論辯,討論反方是如何一次次“轉移論題”的。學生在討論、思考中,認識到“轉移論題”的表現(xiàn),在自己的表達中,尤其議論文寫作中,就會讓論述更聚焦。當然,除了觀摩,教師更要經常組織學生舉行各種形式的辯論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要精選論題,讓學生有參與興趣,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論辯要少一些形式上的要求,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當然,也可以專門訓練寫作駁論文,在反駁對方的論證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出示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
東漢陳蕃,獨居一室。其父好友薛勤來訪,屋內雜亂,齷齪不堪,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乎?”對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請學生運用邏輯思維,代替陳蕃回答薛勤的問題。
總之,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中所總結的:“澄清概念、準確判斷、嚴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論證、辨識錯誤、糾正錯誤,是邏輯思維的題中之意。”而且,邏輯思維對高中生來說非常重要。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有效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學習活動,從而切實地發(fā)展、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斷訓練甚至重復訓練中逐步實現(xiàn)。因此,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應該貫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對邏輯的“識”與“用”中多走幾個來回,多一些小結與反思,加深對邏輯思維的認識,鞏固對邏輯思維的運用。
本文系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指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教學實踐研究”(編號:A/D/202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董毓.明辨力從哪里來:批判性思維者的六個習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習勝,張建軍.學會科學思維 培育科學精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邏輯與思維》編寫述要[J].課程·教材·教法,2021(1).
[3] 谷振詣.如何進行批判——孟子的憤怒與蘇格拉底的憂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 谷振詣.論證與分析:邏輯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