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學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9.12
260.00元
楊富學
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域、敦煌出土回鶻文文獻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主要作品包括《西域敦煌宗教論稿》《印度宗教文化與回鶻民間文學》《回鶻與敦煌》《回鶻摩尼教研究》《西夏與周邊關系研究》等。
本書是一部通史性的絲綢之路史著作,所研究的絲路五道為陸路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包括唐蕃古道、茶馬古道)、草原絲綢之路(包括“回紇道”)和東北亞絲綢之路。全書以時間為經,以文明交流為緯,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五條絲綢之路的發(fā)端、發(fā)展,詳細介紹了絲綢之路沿線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交流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數(shù)千年來以絲綢之路為紐帶文明碰撞與融合的宏大歷史場景,分析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及現(xiàn)實意義。
五道三千年
——讀《絲路五道全史》
◎文/蓋佳擇
“絲綢之路”是中外關系史上永恒的主題,它是指古代世界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往來通道,如今“絲綢之路”已不限于區(qū)區(qū)字面,舉凡中外交通要道,無論運輸?shù)氖谴刹杌驁D書,皆可稱絲路。為新的“全史”視域下的“絲路”重做評估,無疑是當下亟需。由楊富學教授主編的《絲路五道全史》就是這樣一部應運而出的書。坦率而言,其書并非一部面面俱到、平敘3000年來絲綢之路各廊道的著述,其著仍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同時縱筆勾勒海上絲路、西南絲路、草原絲路、東北亞絲路等的大輪廓,全景展現(xiàn)這一橫貫歐亞的人類歷史上最壯麗的畫卷。這是一部80萬字的巨制,雖非真正的“絲路全史”,亦幾近之矣。此前已有大規(guī)模絲路叢書:如《絲路文化》,包括《沙漠卷》《海上卷》等五卷。而《絲綢之路研究叢書》更多達二三十冊,包括“絲綢之路藝術”“考古”等研究主題,過于卷帙浩繁?!督z路五道全史》則恰得其中,其匯五路歷史文化交通于一爐,貫通三千年中外之廊道,非如前人般截然分割,是其一大優(yōu)點。
此書首將“東北亞絲綢之路”包入“五道”之中,與“陸絲”“海絲”等并列,其主筆者為東北亞文化專家王禹浪教授。東北亞絲路廊道概念產生甚晚,為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提出,時稱“蝦夷錦之路”,后國內外學者復有“絲貂之路”“水達達路”“黃金之路”“遼東鷹路”等諸多提法。東北亞絲綢之路研究的時間范疇始自上古肅慎,尤以高句麗、渤海等出自東北的政權為研究重心。這條“絲路”與西南絲路一樣,史籍記載甚少,賴出土文物得彌補一二。
“五道”中“西南絲綢之路”傳統(tǒng)以為即《史記》“古身毒道”,楊先生不同意狹隘化“西南道”,認為“凡經過西南地區(qū)與境外溝通的道路,無論是陸路或水道都應涵蓋在其中。”這是一個“縱橫交錯多元立體的交通網絡”。此道內容集中在第一章“西南絲綢之路的開辟與先秦古蜀文明”和第三章“西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多憑沿途出土文物以證史,論據(jù)扎實。唯其言四川本無象,遺址所見大量象牙乃他處運入則誤。今在金沙遺址同時發(fā)現(xiàn)象臼齒和頭骨,可知本土確有出產。在敘述“唐蕃古道”及“蕃尼道”中,楊氏則引《敦煌吐蕃歷史文獻》證史:按以地下與地上之文物文獻互證,強調民族文獻與漢文文獻的結合,正是楊先生治學之要領。
在此書中,楊先生亦貢獻不少最新的研究心得,足對陳舊之說形成沖擊。前人以為西夏對路經夏境的商旅征收“什一稅”,必得其上品,賈人苦之;西夏政權更劫奪回鶻發(fā)往宋境的貢使,致使宋朝下令遠西諸國一律走海路、不經西夏入貢,陸上絲路是以受阻。而據(jù)《天盛律令》等西夏民族文獻,西夏扼絲路咽喉要道,實特重貿易。西夏“什一稅”相較宋港口十五稅一的制度也未嫌特重,況且商賈后來已有“以物美惡雜貯毛連中”的應對策略,故其對絲路的阻礙更可不計。第十章比較宋金二志所記開封府,指出北宋時開封府有261117戶,金泰和年間為1746210戶,是宋戶數(shù)的6~7倍。這種比法并不客觀,宋代開封是京畿之地,有大量不納稅戶,戶口被嚴重少算,有人估算宋時僅城內人口或即達150萬之多,遠高于金。在第十三章探討元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復興時,楊先生重點揭示了豳王家族對敦煌及絲路的巨大貢獻。蒙古豳王堅守河西,抵擋了異教勢力入侵,開窟造像,促成了敦煌文化復興,功莫大焉。楊先生遍征文獻,鉤沉起豳王世家失落的年表,其意義亦大矣。同章談到景教,楊氏徑稱其為“基督教異端教派之一”則似不公允。事實上聶斯托利學說被定為異端完全是一樁冤案,此當代學者辨之以清,今不當沿襲故誤。
由豳王系忠順王控制的哈密,建明以來一直擔負著“餌西戎東窺之心,斷北虜南通之臂”之重任,然其亦不斷受到蒙古余部瓦剌、土魯番等的侵擾。楊先生指出,瓦剌在也先時代破殘哈密,并與關外諸衛(wèi)結親,終其生世,哈密等關外七衛(wèi)實際上處于瓦剌控制中??芍鞒瘜嶋H在其初期已喪失對河西的支配權。書中明清兩代分列十五、十六章,其詳于古而略于近之體例可知。相比同時著述,鄭彭年《絲綢之路全史》一直寫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理念的提出,略于古而詳于今;而武斌巨厚兩冊《絲綢之路全史》,則古今悉詳,然其明清兩代已不再以朝代年紀為綱,而是分專題敘述,基本拋棄了明以前多線并重的書法,而專一去寫“海上絲綢之路”史了。本書雖略于明清,然仍堅持“海陸并重”“五道俱全”之原則,于陸上絲路特書陳誠、沙哈魯及鄂本篤之貢獻。于海上絲路則重在揭橥鄭和使團與西洋的宗教文化交流。出身于哈只家族而又在明廷接受了佛教信仰的鄭和,曾勸馬來華人等皈信回教,亦曾勸滅壞佛法,崇信外道的錫蘭國王阿烈苦奈兒(篡位者)改邪歸正,孰料其反欲打劫鄭和,結果被生擒回大明。此條史料取自明嘉興府楞嚴刊本《大唐西域記》卷11《僧伽羅國》后附記,與傳統(tǒng)說法有所不同。
該著提到的中俄通過恰克圖往來貿易的“茶葉之路”,是清后期絲綢之路的一大亮點。這條道路又稱“萬里茶道”,乃晉商所開辟,將武夷紅茶自水道運至漢口,北上經蒙古輸入俄國,在境復行萬里而至俄京。2014年中俄已達成關于“萬里茶道”申遺的雙方共識,惜書中僅在“旅蒙晉商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的商品貿易”略述一二,而對其整個運輸歷程無言及。明清海上絲路史上另有很多重要節(jié)點,諸如澳門、馬尼拉。澳門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敦煌”,馬尼拉則是連接兩個大洋的重要貿易口岸,“馬尼拉大帆船”世界聞名,此內容散入全書各節(jié)分述之。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