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云,吳愛娟,姜玲玲,陳亞梅
(1如東縣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226400;2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
糖尿病具有病程長、并發(fā)癥多等特點,成功控制的關鍵在于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1],而通過科學的行為改變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行為轉變理論是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對患者日常不良行為采取個體化措施,以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2]。本研究選擇2018年7月—2019年6月經我科住院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出院后仍需繼續(xù)自我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探討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結合微信平臺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中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80例,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5.4±7.3歲;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47.2±8.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2012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診療指南》中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能使用微信進行交流;(3)能正確應答并協助完成調查問卷;(4)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腎等器質性病變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門診和電話隨診。出院后第1天、出院后1個月和出院后6個月進行電話回訪,督促患者來醫(yī)院參加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培訓講座。健康教育培訓每周組織2次小課,每月組織1次大課,內容包括飲食控制、運動指導、血糖監(jiān)測、胰島素注射、低血糖處理等方面,通過發(fā)放健康教育小冊子、觀看胰島素注射視頻等方式加強患者及家屬對糖尿病治療的理解和記憶。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基于行為轉變理論運用微信平臺對出院后患者開展階段性的干預措施。(1)干預方式:出院時添加患者為微信好友,建立糖尿病患者微信群。微信平臺干預小組由2名糖尿病專科主治醫(yī)師和4名高年資糖尿病專職護士組成,通過微信平臺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①每天選擇1~2個糖尿病教育知識點在微信群里發(fā)送,采用文字、語音、短信、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宣教糖尿病基礎知識、心理疏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按時復診等內容。發(fā)送時間18:00~20:00,可重復循環(huán)發(fā)送。②小組成員每天登錄微信平臺,對患者提出的疑問和咨詢進行解答,進行個體健康指導。每周糖尿病專職護士就胰島素注射方法,部位,劑量調整,更換筆芯、針頭,皮下結節(jié),血糖控制等問題隨訪患者,患者需將糖尿病日記單內容拍攝后通過微信傳給專職護士,由專職護士記錄在患者的健康檔案中。③患者可隨時與隨訪人員私聊咨詢,也可以在群里就自身成功經驗進行交流,對一些單用文字短信無法溝通的問題可以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隨時和隨訪人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2)分階段干預:干預小組成員通過微信平臺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連續(xù)性健康教育,并將整個過程細化為5個階段:即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及維持階段[3],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前意向階段重點對患者進行耐心講解,使其有內在的意愿改變不良行為;意向階段、準備階段幫助患者制定可行的計劃及實施方案,讓其心理有逐步的轉變過程;行動階段、維持階段幫助患者將良好習慣維持3~6個月,建立健康的生活行為。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于出院時和出院后6個月接受問卷調查和血液指標檢測。(1)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DSCA):該量表包括飲食控制、規(guī)律運動、按時服藥、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異常血糖應對能力6個維度,采取標準分計算方式,標準分=(該維度所得總分/某條目最高分)×100。6個維度得分累加為總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水平越高[4]。(2)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飲食控制、規(guī)律運動、按時服藥、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異常血糖應對能力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6個月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6個月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分
2.2 干預前后兩組血糖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6個月觀察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6個月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如何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實現自我管理,促進生存質量的提高,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消耗是當前較為關注的課題?!吨袊?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確定診斷即應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使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并提升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應以患者為中心,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尊重患者個人愛好、需求和價值觀。馮鳳[5]認為,基于行為轉變理論就是根據行為改變者的需求,提供給患者針對性的技術支持,幫助其建立健康行為,是行之有效的綜合性干預方法和健康促進發(fā)展模式。
近年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QQ建群、微信建群等新的互聯網技術將醫(yī)患在網絡上連接在一起,醫(yī)患交流不足、醫(yī)學知識認識不清等問題可以得到很好地彌補。微信作為當前最流行的交流軟件之一,具有發(fā)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諸多功能,操作便捷,醫(yī)患之間交流更加方便,一些關于糖尿病疾病的咨詢、建議、指導方面的問題通過微信可以得到很好解決,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和自護能力[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藥物、心理、飲食、運動等治療及醫(y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血糖均得到很好的控制,出院時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觀察組患者基于行為轉變理論通過微信平臺接受醫(yī)護專職人員連續(xù)性、個體化的糖尿病教育,同時在此微信平臺上醫(yī)護專職人員對患者的疑問和注意事項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出院后6個月時的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李丹丹[7]、閆琴芬等[8]研究表明,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康復均具有明顯促進作用,能夠使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得以恢復,從而提高生命質量。傳統(tǒng)教育模式建立在患者立即會改變行為的假設基礎上,但結果往往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所處的不同階段而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幫助其由內而外地改變不良生活行為,增強自我管理水平、調控好血糖水平,從而提高生存質量。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的干預具有靈活性、便捷性、多樣性、主動性等諸多優(yōu)點,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存質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幫助。
目前我國延續(xù)性護理尚處于探索和發(fā)展階段,患者門診和電話隨訪仍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微信平臺隨訪還受到目標人群年齡、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地區(qū)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谛袨檗D變理論指導下的微信平臺作為醫(yī)護患一體化的互動平臺能夠提高延續(xù)護理服務的服務質量,為糖尿病教育管理開辟了新的途徑,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