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彬,宋林森,王俊生,李春茂
(1.長春理工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長春 130022;2.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包頭 01403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汽車工業(yè)處于快速的發(fā)展時期,已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yè)之一。如今,汽車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問題日益凸顯,汽車車身輕量化技術成為解決問題的首要措施。同時,車身子系統(tǒng)零件的輕量化設計也受到重視。在儀表板系統(tǒng)中,橫梁的重量占比較大,對其輕量化可以減少儀表板系統(tǒng)的總重量。
儀表板橫梁作為車輛儀表板系統(tǒng)的支撐骨架,承擔著支撐儀表板、空調箱、轉向系統(tǒng)和安全氣囊等結構的重要作用,故儀表板橫梁要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去抵抗外力帶來的變形。同時,儀表板橫梁與轉向柱連接,其模態(tài)必須避開來自路面和發(fā)動機所帶來的振動,防止產生共振現(xiàn)象[1]。儀表板橫梁還需具備在抵御強沖擊時要有足夠的反作用力,為了保證駕駛員的安全,優(yōu)化時應考慮其碰撞特性。
國內外學者對零部件的輕量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溫艷清[2]對儀表板橫梁采用高性能的PP+LGF加強設計和使用鎂合金材料進行減重,在滿足模態(tài)、轉向管柱靜強度等性能條件下,最終將儀表板橫梁的質量降低到3.1 kg,減重率約70%。韓曉玉[3]找到橫梁支架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后進行結構改進、分析和優(yōu)化,最終在滿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減重1.5 kg,減重率為14.3%。張大鵬、孫忠輝等人[4]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到車輛前端結構中,在滿足性能的情況下,實現(xiàn)減重8.347 kg,減重率達22.9%。傘曉剛、王晶等人[5]利用拓撲優(yōu)化技術對大型經緯儀的基座進行優(yōu)化,結果表明,在滿足靜力載荷變形不變的情況下,基座結構減重357.4 kg,減重率為27.8%。Feng Pan,Ping Zhu等人[6]采用拼焊板結構對汽車B柱進行優(yōu)化設計,結果表明,B柱的減重率為27.64%。Li,Chao等人[7]通過使用輕質材料、考慮擠壓和鑄造工藝,對橫梁進行拓撲、尺寸和形狀優(yōu)化。與鋼設計相比,橫梁重量減少近40%,同時滿足了重要的性能要求。本文先利用連續(xù)變截面管代替變徑變厚管梁,使用Hyper-Study軟件對儀表板橫梁管的厚度進行迭代優(yōu)化,再利用靈敏度因子法對儀表板橫梁上的支架零件進行優(yōu)先級分析和有針對性的對支架進行厚度優(yōu)化,從而在滿足剛度、強度、模態(tài)和碰撞性能的基礎上,實現(xiàn)儀表板橫梁輕量化的目的。
本文以現(xiàn)有的直管管柱焊接儀表板橫梁為研究對象,此橫梁總成由兩根直管橫梁本體和29個各類支架組成,各部分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裝配在一起,在對橫梁模型進行分析前,需要去除對模型影響不大的結構(如螺栓、螺母等),修改后的橫梁三維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儀表板橫梁總成的三維模型
儀表板橫梁模型是由曲面復雜的鈑金結構組成,在劃分網格前,需對模型進行抽取中面、移除圓角特征和修復幾何缺陷等簡化處理。其次利用Hypermesh軟件對儀表板橫梁總成進行網格劃分,主要采用四邊形板殼單元和數量不超過10%的三角形單元。儀表板橫梁有限元模型節(jié)點數為10 125個,總單元數為9 264個,網格組合質量指標值comp.IQ=0.07。支架與管梁通過焊接連接,故采用RBE2單元進行模擬,支架與支架之間連接和儀表板橫梁與車身之間的10個安裝點,均為螺栓連接,故采用接觸單元Bolt進行模擬。儀表板橫梁總成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儀表板橫梁總成有限元模型
儀表板橫梁總成各結構的材料均采用SPCC,建立模型的屬性卡片為MAT1,認為此材料為各向同性的線性彈性材料,材料屬性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屬性
根據某企業(yè)標準在方向盤中心轉向柱支架上施加F=1 000 N垂直向下的力,其中心點位移不超過2 mm[8]。經仿真可得,橫梁最大變形為0.429 mm和最大應力為90 MPa,
安裝孔的最大變形Kz為0.421 mm,滿足剛度和強度性能要求。同時,在安裝支架安裝孔施加100 N的法向力,要求施力點的位置位移不大于1 mm。經過多次仿真,安裝支架的位移均小于1 mm。
在固定約束下,對儀表板橫梁進行模態(tài)求解,考慮模態(tài)截斷問題,在10階模態(tài)里選取前5階模態(tài)頻率。由于此模型沒有安裝內飾件和一些電器件,故以企業(yè)標準要求一階模態(tài)大于45 Hz,儀表板橫梁的一階模態(tài)如圖3所示,其模態(tài)結果匯總如表2所示。
圖3 儀表板橫梁總成第一階模態(tài)
表2 儀表板橫梁模態(tài)分析結果
由模態(tài)分析結果表明,儀表板橫梁的模態(tài)性能滿足要求。
儀表板橫梁的抗撞性能也是重要指標之一,故需要對其進行正面碰撞和側面碰撞分析。
正面碰撞設置:在儀表板橫梁前端建立剛性墻,將對10個安裝點的螺栓孔處施加全自由度約束,設置剛性墻以1 m/s的恒定速度進行碰撞,設置碰撞時間為100 ms,要求碰撞瞬間(第一反應峰)大于10 KN,碰撞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正面碰撞力曲線
由圖4可看出,在24 ms時瞬間碰撞力達到11.34 KN,滿足橫梁正面碰撞要求。碰撞瞬間,儀表板橫梁應力分布如圖5所示。
圖5 正面碰撞應力分布
由圖5可看出,橫梁應力主要集中在轉向管柱支架、兩端固定支架和下車體固定支架等位置,這些部位最先開始發(fā)生變形。
側面碰撞設置:在儀表板橫梁右側建立固定剛性墻并設置綁定接觸,在橫梁前連接支架和下車體連接支架的4個安裝孔處施加全自由度約束,在儀表板橫梁左側建立移動剛性墻,設置剛性墻以3 m/s的恒定速度進行碰撞,設置碰撞時間為100 ms,要求最大碰撞力大于34 KN,結果表明橫梁側面碰撞滿足要求,碰撞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側面碰撞力曲線
由圖6可看出,橫梁側面碰撞力達到44.892 KN,滿足橫梁側面碰撞要求,碰撞瞬間,儀表板橫梁應力分布如圖7所示。
圖7 側面碰撞應力分布
由圖7可知,兩端固定支架、管梁中部的應力、下車體固定支架和轉向管柱支架的應力相對其它部分較大,故這些部位最先開始發(fā)生變形。
首先根據儀表板橫梁性能分析,將其劃分為4 段,x1、x2、x3、x4分別為管長 186 mm、497 mm、374 mm和384 mm的厚度。利用中心復合試驗設計(CCD)獲得30組實驗數據,通過響應面法來擬合橫梁性能的數學模型。利用Minitab軟件進行中心復合試驗設計[9]。設計因子水平如表3所示。
表3 因子及其變化水平
在利用Minitab軟件進行響應面模型的擬合,得到如下橫梁的一階模態(tài)P、正面瞬間碰撞力Fx、側面最大碰撞力Fy和橫梁質量M的數學模型。
對于近似模型,需要進行擬合精度的評價以評定其是否滿足優(yōu)化的需要。本文采用多元全相關系數R2和修正的多元相關系數R2adj來對近似模型進行檢驗,其值越接近1就代表擬合的效果越好[9],如表4所示。
表4 近似模型擬合表
對于橫梁重量求最小值問題,在Hyper-Study中使用遺傳算法進行優(yōu)化,由上節(jié)可知,儀表板橫梁的一階模態(tài)P、正面瞬間碰撞力Fx、側面最大碰撞力Fy和橫梁質量M與厚度變量的關系已經建立數學模型。故將儀表板管梁尺寸優(yōu)化問題轉變?yōu)閿祵W模型優(yōu)化,具體描述如下:
優(yōu)化目標:橫梁總成質量M(X)最?。?/p>
優(yōu)化約束:一階模態(tài)P(X) ≥45;正面瞬間碰撞力Fx(X) ≥10;側面最大碰撞力Fy(X) ≥34;轉向管柱剛度Kz(X) ≤2;橫梁強度小于210 MPa;管梁厚度變量x1,x2,x3,x4均大于1.5且小于2.5。
遺傳算法相關設置如下:種群規(guī)模設置為84,最小迭代數量為25,迭代次數上限為50,變異率為0.01,精英規(guī)模為10%。通過遺傳算法迭代尋優(yōu),橫梁質量迭代過程如圖8所示,各段管梁厚度優(yōu)化迭代過程如圖9所示。
圖8 橫梁質量迭代圖
圖9 管梁厚度優(yōu)化迭代圖
經迭代優(yōu)化后并將其厚度值進行圓整,質量最小值達到6.525 kg,同時橫梁各項結構性能均滿足要求。
在對支架的優(yōu)化過程中,變量的多少會直接決定優(yōu)化的效率快慢,因此靈敏度分析在優(yōu)化設計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靈敏度分析的方法來促進優(yōu)化設計提高效率,探究不同支架對橫梁總體的質量,模態(tài)和剛度性能的影響[10]。本文對29個支架進行靈敏度分析,最終確定空調安裝支架厚度T1、儀表板駕駛側定位支架厚度T2、駕駛側上安裝支架厚度T3和T4、儀表板中央下安裝支架厚度T5、PAB安裝支架厚度T6和T7、HVAC副駕駛側支架厚度T8這8個支架厚度作為變量,各支架相對靈敏度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優(yōu)化變量的相對靈敏度分析
根據調查,一般汽車的車身鈑金厚度為0.5~3 mm之間,同時考慮到橫梁支架的原始壁厚和加工工藝的限制,選取各個設計變量的變化范圍如表6所示。
表6 設計變量取值范圍
在HyperStudy中以儀表板橫梁的一階模態(tài)和質量作為響應,進行Hammersley試驗,之后再利用Hammersley試驗獲得45組采樣樣本點,建立一階模態(tài)和質量的Kriging近似模型。由于變量太多,只給出部分Kriging近似模型示意圖,一階模態(tài)和質量的部分Kriging近似模型如圖10和圖11所示。
圖10 一階模態(tài)的部分Kriging近似模型
圖11 質量的部分Kriging近似模型
對建立的Kriging模型進行擬合精度的評價,如表7所示。
表7 Kriging模型復相關系數
儀表板橫梁的一階模態(tài)和質量作為性能評價指標,在改變不同的組件厚度值時,二者是沖突的,故選用多目標遺傳算法進行優(yōu)化。本節(jié)優(yōu)化是在橫梁管梁優(yōu)化后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支架進行優(yōu)化。由上節(jié)可知,儀表板橫梁的一階模態(tài)P和質量M與支架的厚度變量已經建立近似模型,故將儀表板支架尺寸優(yōu)化問題轉變?yōu)閿祵W模型優(yōu)化,具體描述如下:
優(yōu)化變量:橫梁支架厚度變量
優(yōu)化目標:橫梁總成質量M(T)最小,橫梁一階模態(tài)P(T)最大。
優(yōu)化約束:轉向管柱剛度Kz(T) ≤2;安裝支架剛度小于1 mm;橫梁強度小于210 MPa;支架厚度變量T2小于3并大于1;其余支架厚度變量均大于0.5 mm且小于2.5 mm。
多目標遺傳算法相關設置如下:種群規(guī)模為122,最小迭代數為25,變異概率為0.01,精英數量為10%,設置設計空間準則作為擁擠距離評價標準。再以橫梁轉向柱支架剛度和安裝支架剛度作為約束條件,在進行了50次迭代后,得到整體質量與一階模態(tài)兩個目標的Pareto前沿解,如圖12所示。
圖12 一階模態(tài)與質量的Pareto前沿
采用熵-TOPSIS法從Pareto非劣解集中尋找最優(yōu)解,得到儀表板橫梁輕量化與一階模態(tài)的多目標優(yōu)化的最優(yōu)設計方案并對結果進行圓整,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優(yōu)化后的支架圓整結果
將圓整后的支架厚度代入有限元模型中,驗證上述優(yōu)化算法求解出的函數最優(yōu)解的準確性。由分析結果可知橫梁重量為6.410 kg,一階振動頻率為51.333 Hz。儀表板橫梁總體質量下降0.485 kg,減重率達到7.05%。對優(yōu)化后的模型進行剛度、強度、模態(tài)和碰撞性能的驗證,經過驗證,優(yōu)化后的模型滿足性能指標要求。
(1)本文先分析橫梁的各項性能,再以各項性能作為指標,去分別優(yōu)化管梁和支架。在滿足橫梁性能的基礎上,減輕橫梁的總重量。
(2)將TRB技術應用于橫梁管梁,根據橫梁特性將其分段,利用中心復合試驗和響應面法去找出各段與橫梁特性的關系,再使用遺傳算法進行優(yōu)化,得到TRB結構的管梁。
(3)在管梁優(yōu)化的基礎上,在對支架進行優(yōu)化。利用靈敏度因子法找出支架的優(yōu)化變量,大幅度提升優(yōu)化的效率,使用Hammersley試驗和Kriging近似模型擬合變量與一階模態(tài)和質量的關系,再利用多目標遺傳算法進行優(yōu)化,最終儀表板橫梁總體質量下降0.485 kg,減重率達到7.05%,達到輕量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