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重慶市秀山縣人民醫(yī)院腎內科 重慶 409900)
腎性貧血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貧血,也是腎功能不全發(fā)展到終末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不僅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面色蒼白、頭昏、疲乏、胸悶、氣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智力下降等癥狀,同時還易誘發(fā)其出現(xiàn)貧血性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等,從而威脅其生命安全,盡早采取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1]。既往,臨床多采用鐵劑、重組人促紅素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有研究證實,長期使用重組人促紅素,也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血壓上升、血栓形成等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其整體治療效果[2]。近年來,臨床探究出一種新型小分子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酰羥化酶抑制劑——羅沙司他膠囊對患者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自2019年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4例腎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修訂版)》[3]中關于腎性貧血的診斷標準,(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慢性活動性出血及嚴重感染性疾病者,(2)存在羅沙司他膠囊、重組人促紅素等藥物過敏史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7:15,年齡最小者26歲,最大者75歲,平均年齡(47.64±1.08)歲,病程最短者4個月,最長者10年,平均病程(5.18±0.24)年;研究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8:14,年齡最小者27歲,最大者74歲,平均年齡(47.68±1.05)歲,病程最短者5個月,最長者10年,平均病程(5.21±0.2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先給予口服100 mg琥珀酸亞鐵片(四川奧邦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003)治療,3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重組人促紅素治療,給患者靜脈注射100~150 U/kg重組人促紅素(沈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74)治療,3次/d。研究組采用羅沙司他膠囊治療,根據(jù)患者體重給其口服適量的羅沙司他膠囊(琺博進(中國)醫(yī)藥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0024),如體重<60 kg者,服藥劑量為100 mg/次,體重>60 kg者,服藥劑量為120 mg/次,3次/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三個月。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RBC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治療總有效率,療效評估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面色蒼白、頭昏等癥狀消失,轉鐵蛋白、鐵調素等鐵代謝指標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面色蒼白、頭昏等癥狀及各項鐵代謝指標水平均明顯改善,但未達到正常值;無效:治療后,患者面色蒼白、頭昏等癥狀及各項鐵代謝指標水平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Hb、RBC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Hb、RBC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RBC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b、RBC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例Hb/(g·L-1)RBC/(×1012·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2 71.65±2.13105.34±5.781.95±0.24 3.56±0.33對照組 32 71.69±2.0886.95±3.641.97±0.26 2.43±0.41 t 0.024 8.715 0.015 9.169 P>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腎性貧血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腎臟促紅細胞生成素產生不足或尿毒癥血漿中一些毒素物質干擾紅細胞的生成和代謝而引發(fā)的貧血疾病,常見致病因素有慢性腎臟病、炎癥和感染、尿毒癥毒素、鐵代謝紊亂及鐵缺乏、營養(yǎng)不良等[4]。該疾病好發(fā)于間質性腎炎者、慢性腎臟病者及尿毒癥患者,不僅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不適癥狀,嚴重時還會威脅其生命安全,需盡早采取有效方案對其進行治療[5]。既往,臨床認為腎性貧血主要是因腎功能受損致使腎臟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所致,故多采用重組人促紅素對患者治療,這是一種基因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不僅能促進紅細胞增殖成熟,還能加速其向外周血中釋放,從而能改善患者機體貧血癥狀,但是,其也會影響患者機體對鐵的吸收和引發(fā)其出現(xiàn)較多的不良反應,從而影響治療效果[6]?,F(xiàn)代臨床多采用羅沙司他膠囊對患者治療,該藥物屬于第二代小分子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酰羥化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低氧誘導因子降解,促進患者機體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上調,從而促進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及血清轉鐵蛋白受體活性增強,進而能更有效改善患者機體貧血狀態(tài)。另外,有研究證實,羅沙司他膠囊還能增強腸道對鐵的吸收和提高鐵利用率,從而能有效緩解腎性貧血患者因長期營養(yǎng)不良導致體內鐵丟失所引發(fā)的鐵代謝異常癥狀,從而能全面改善其預后[7]。
本研究中,對兩組腎性貧血患者分別采用重組人促紅素治療及羅沙司他膠囊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羅沙司他膠囊治療組患者Hb(105.34±5.78)g/L、RBC(3.56±0.33)×1012/L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及治療總有效率(93.75%)均顯著高于重組人促紅素治療組(86.95±3.64)g/L、(2.43±0.41)×1012/L、(75.00%),羅沙司他膠囊治療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38%)顯著低于重組人促紅素治療組(34.38%),與李宏彬[8]等人研究報告中得出的治療后,羅沙司他膠囊治療組患者Hb(104.06±10.45)g/L、RBC(3.51±0.63)×1012/L等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顯著高于重組人促紅素治療組(88.17±9.18)g/L、(2.79±0.55)×1012/L結論基本一致,說明羅沙司他膠囊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羅沙司他膠囊與重組人促紅素治療腎性貧血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羅沙司他膠囊治療效果更佳,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機體貧血狀況,且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