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僑
摘要: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加強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戰(zhàn)略需要。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從樹立開放理念,一體化教學的實施,營造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等幾個方面闡述德育時間與空間,從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德育、實效
一、樹立開放理念,延伸德育課時間與空間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觀念的支配下,學校教育束縛、扼殺了學生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難以具備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決策和參與創(chuàng)新的基本能力;難以面對社會中各種無法遇見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德育教育失效的因素之一。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拓展德育空間?,F(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恰當?shù)亟M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并促進智能的發(fā)展。德育教育要走出從德育到德育的圈子,走進生活,拓展德育空間,從生活中找德育,學生活中的德育,使學生感受到德育是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我們知道,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創(chuàng)設豐富的問題情境,力求從生活實例出發(fā),從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的主題,親自體驗、感受、思考,自然地形成認識,自覺地把客觀要求和主觀愿望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德育視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些理論為我們闡明了生活和教育的關系。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德育知識,突出德育化的過程,有助于學生使用德育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德育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學生中存在著說臟話、考試作弊、抄襲作業(yè)等不良行為;也有個別存在著自私自利、不思進取、不守紀律等不良的道德傾向。要圍繞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讓德育教育脫離枯燥的道德說教,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3)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要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機會,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jīng)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會珍惜,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往往倍加珍惜,記憶深、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這樣,以前往往注重強調知識的講解,知識的落實鞏固,忽視了知識的獲得地過程,德育教育不只向學生傳遞一些以成定論的德育,而是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學習中探究,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只有這樣才能加深記憶,激發(fā)興趣和求知欲,讓他們覺得這些知識不是你教,而是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的,教師只有大膽改革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變教師講為師生雙邊活動,尤其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動探究,使學生由受動者變成主動參與者,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只有使學生真正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才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德育,應用德育,增強學好德育的信心。
例如,結合自己或身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事例談感想和體會。召開主題班會,為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以開闊孩子們的胸懷,使他們逐漸認識到,生活在溫暖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里,人與人之間必須友愛相處,互相幫助,并由此萌發(fā)出社會哺育了我,我也要為社會承擔義務的“為集體、為他人”的意識。
二、實施一體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育的本質特征在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內(nèi)的靜態(tài)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任務的實施一氣呵成。實質是將教室與工作間融為一體,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情景教學的氛圍,在課題或案例教學中學習技能,獲得能力,使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學習有效地融為一體。圍繞實際任務來組織教學,打破現(xiàn)行枯燥德育說教模式的條條框框,在班會或實踐活動中直接對具體的項目進行講解,充分挖掘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方面的潛能,使學生能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貫穿起來,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溝通配合的有機整體,使教與學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著眼點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教學、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道德價值需求。不僅注重教學的質量,更注重社會性,更體現(xiàn)個體的主體價值,這是德育有效教學社會化、人性化的一次飛躍,兩者相互相成。小學德育教育通過一體化教學來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目的,它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做人、做事、求知、創(chuàng)新等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yǎng)學生終身道德理念。
三、營造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拓寬德育教育空間
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系統(tǒng),應不斷豐富、拓寬、更新與發(fā)展。要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除了要不斷與時俱進,豐富和深化學科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教師具有比較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豐富多彩,更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理論與案例的學習、研究,提高自身實施教育的理論素養(yǎng)。
雖然大部分教師都鄙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但事實上不少教師的主要教學方法就是“灌輸式”,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主導地位”變成了“主體地位”,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強,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要素去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有效學習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德育教育中,教師要調動一切手段,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自覺性,延伸德育時間與空間,走進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提高德育的實效,讓學生真正有所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