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 王勇
摘要: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出發(fā),對《道德經》中道的比喻表達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旨在發(fā)現(xiàn)《道德經》中道的表達背后可能存在的概念隱喻。研究發(fā)現(xiàn)《道德經》中的道有三個隱喻模型:第一,道是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第二,道是人的行為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第三,道是社會的治理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這三個隱喻模型相輔相成,其中以第一個隱喻模型作為基礎,解釋道的屬性,并以此來影響第二個和第三個隱喻模型,即人的道德行為和社會的治理方式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
關鍵詞:概念隱喻;《道德經》;道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177(2021)02-0025-03
0引言
自Lakoff & Johnson(1980)[1]發(fā)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以來,概念隱喻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分析文學作品、日常用語、政治語篇、廣告語篇等各類體裁文章。但在國學經典著作領域,認知視角的隱喻研究中以《詩經》和《論語》為研究對象的偏多,而對《道德經》中道的隱喻研究尚不多見。
本文擬在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探討《道德經》中道的表達背后可能存在的概念隱喻,揭示老子如何使用隱喻闡釋其對道的認識?!兜赖陆洝肥侵袊糯钪牡浼?,全文共五千余字,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文約意賅,影響深遠。如常勇(2011)所言:“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是修身處世的古老‘東方圣經,是第一部用詩化語言闡述中國哲學的巨作”[2]?!兜赖陆洝芬粫斜姸嘧⒔?,本文分析基于《老子注釋及評介》(陳鼓應 2009)[3]和《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注、樓宇烈校釋 2011)[4],二者皆是《道德經》流傳最廣的注解。為避免誤讀,本文還參考了其他注解,如《道德經全解》(黎重 2010)[5]、《圖解道德經》(常勇 2011)、《老子道德經語法讀本》(趙榮珦 2013)[6]以及《道德經精講》(張劍偉 2016)[7]。
1理論框架
概念隱喻不僅僅只是語言現(xiàn)象,更是思維現(xiàn)象,是人們借助具體概念來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種認知機制(Lakoff 1993:244-245)[8]。在這一機制中,涉及到“跨
域映射”,一個認知域被部分地映現(xiàn)于另一認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的理解,即以一個相對具體直觀的源域來理解一個相對抽象難解的目標域(K?vecses 2010:4)[9]。源域和目標域的結合建立在人類的身體經驗、社會經驗和文化經驗基礎上(Lakoff & Turner 1989:135[10];Lakoff 1993:244-246;K?vecses 2010:3),基于自身對源域的一系列體驗,通過對參照有形的、具體的、已知的概念來理解無形的、難以界定的概念,經由此事物及彼事物的跨域映射,最終就可以理解目標域這一復雜概念。人們思維中的概念隱喻體現(xiàn)為語言中的比喻表達(Lakoff & Johnson 1980:46-51),因此,通過分析語言中的隱喻表達可以探索人們思維中存在的概念隱喻(Lan 2016)[11]。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結合Charteris-Black(2004)[12]隱喻批評分析法,分三個研究步驟:識別、理解、闡釋進行研究。第一步,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道作為《道德經》乃至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原文中出現(xiàn)了73次,分布在全書的35個章節(jié)中。第二步,借助陳鼓應(2009)和王弼注、樓宇烈校釋(2011)所編著的《道德經》注解版幫助更好地理解道的思想,找出《道德經》中道的隱喻表達。第三步,總結并分析《道德經》中道隱喻表達背后的概念隱喻。本文主要分析《道德經》中道的詞性,提取各種不同隱喻表達,進而概括不同隱喻模型,并統(tǒng)計其數(shù)量。
Langacker(1987)發(fā)現(xiàn)每個象征單位的所屬語類是由它的語義極所側顯的對象決定,如名詞側顯事物,動詞側顯過程[13]。表1顯示,《道德經》中的道多為名詞,占比高達到90.4%,這說明道在文中主要指代事物,而作為動詞和形容詞的數(shù)量較少,僅占8.2%和1.4%,表明道不常用于表征關系過程或動作。
針對漢語文本中的比喻識別,Lan(2012:158)指出明喻和隱喻表達都應納入研究范圍,因為“語言中的明喻和隱喻皆由認知層面的概念隱喻機制所引發(fā)”,而且“漢語中的‘比喻概念同時涵蓋明喻和隱喻”[14]。因此本文從中識別出兩種比喻表達形式:明喻和隱喻。其中明喻由“似”標記,如:
(1)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第四章)
例(1)中“道”作為名詞,強調事物,事物被定義為某認知域的子域。所謂子域指一組互相聯(lián)系的實體,而實體是廣義的,不僅指具體的事物,還指抽象的關系、級別、距離等(Langacker 1987)?!暗馈痹谶@里側顯空間中的存在事物,形成“道”的一個子域,突出的是“道”的地位,老子用“萬物之宗”表釋“道”,體現(xiàn)出了“道”是萬事萬物之主,其地位和“萬物之宗”一樣尊貴。
隱喻雖然沒有明顯的比喻標記詞,但是同樣體現(xiàn)了概念隱喻,如:
(2)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此句中的道為名詞,側顯空間中的存在事物,突出的是“道”的特性?!按蟮婪嘿狻庇髦复蟮老裣蚍簽E的河水一樣,以“河水”喻“道”,形容“道”可以如泛濫的河水一般,四周蔓延,充滿大地或宇宙。所謂“其可左右”,是用“河水”形容“道”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無論左右,都可順勢而行,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無所不至。依此方法,統(tǒng)計整理《道德經》中的所有概念隱喻,總結出三個隱喻模型的數(shù)量,結果如表2所示。
3“道”的隱喻分析
通過分析,本文認為“道”具有三個隱喻模型。第一,“道是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即自然之道。第二,“道是人的行為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即修身之道。第三,“道是社會的治理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即社會之道。其中第一個隱喻模型用以闡釋道的屬性,為第二個和第三個隱喻模型奠定基礎,衍生出人之德及社會治理的方式。
3.1 道是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
在此章節(jié)中,首先討論的是道的屬性,即道是什么。道是先于天地萬物而存在的,是宇宙間最原始的存在物。道不僅產生天地萬物,還使自己內化于天地萬物之中,成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因此有“道之尊”這一說法,“天”“地”以及“人”都以“道”為尊,依附于“道”。
(3)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K?vecses(2005:7,160)曾提出,一方面,概念隱喻“匯聚并常常產出人們思維中的文化模式”;另一方面,概念隱喻“不只在認知層面上被誘發(fā),也在文化層面上被誘發(fā)”,因此“既是認知產物,也是文化產物”[15]。 例(3)中老子用“萬物之宗”表釋“道”,“道”空虛無形,是較為陌生的概念,“萬物之宗”的概念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即萬事萬物的祖宗。用“萬物之宗”來闡釋“道”,形成了從“萬物之宗”向“道”的映射。這里有K?vecses所提到的文化產物,中國人一直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也是歷來秉持“祖有功,宗有德”之信念,以祖宗為根,以祖宗為榮,將祖宗放到了至高的位置,是心中的神靈,敬莫大焉。對于中國人來說,祖宗是人類存在的根基,沒有祖宗就不會有生命的延續(xù),所以,老子以“萬物之宗”喻“道”,體現(xiàn)出了“道”是萬事萬物之主,強調了“道”的地位和“萬物之宗”一樣崇高,它支配著一切事物。這都能在《道德經》中的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等得到印證。
例(4)中老子以“母”喻“道”,形成了“母”向“道”的映射。從時間上看,“母”在日常生活中常指“母親”,先有“母親”,再有孩童,而所謂“先天地生”,主要論述了“道”的存在是先于天地的存在,“道”在前,天地在后。從邏輯上看,“母”有孕育后代之意,給予孩童生命,養(yǎng)育孩童長大,而“道”生天地,“為天下母”,即“道”就是天下萬物的母親。萬物都有起始,“母”孕育生命,“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老子將“道”比作“母”,表達了“道”是天地萬物的絕對本原。這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觀點一致。按照老子的觀念,從存在的秩序上看,“域中四大”,“道”是本原,其他的依次而生,“道”生天地,天地生人,并由此產生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人生存于地,以地為法則;地相依于天,以天為法則;天產生于“道”,以“道”為法則。而道法自然,指的是“道”按照自己原本的樣子來運行,即道的本來面目就是自然?!暗馈弊鳛樘煜氯f物的本原,其法則貫穿于天地人。這里體現(xiàn)出了“道”是天地萬物的存在方式,以“道”為本原,屬于時間上的起始,同時也屬于空間的起點,在整個宇宙空間中,有“道”“天”“地”“人”,而“道”在整個宇宙空間中是最初的,是“天”“地”“人”衍生的基礎。
3.2 道是人的行為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
道是萬事萬物的起源,無時無刻不在主宰著自然萬物的生長變化。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于物,透過物的媒介,從而得以顯現(xiàn)它的功能及屬性,這種外在表現(xiàn)就是德。所謂德,即人的處事方式及修身之道,是人類對道認知后采取的行動。德是道在人類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這就表明德要與道的原則相契合。
(5)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6)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例(5)以“水”為喻,闡述了“道”的特點,由此引出個人的修身之道,即利他和謙讓。老子將“水”的品質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爭,“水”可以與不同物質混合,在不同場合發(fā)揮不同作用。它可以因地形需要而為澗、為溪、為江河、為海等。二是永遠順應自然隨遇而安,“水”在選擇自己的位置時,受其重力的牽引,總能避高趨下,選擇最低的位置,甘于眾人之下,不計地位卑微。“水”的品質是最接近于“道”的特征:自然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這些都是“夫唯不爭”的體現(xiàn)。因此,老子勸誡人們要向“水”學習,如水之善利萬物,正確理解自身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優(yōu)先考慮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如水之居眾人之所惡,時刻保持一種謙卑的態(tài)度,懷有寬廣無私的胸懷,過著自然、灑脫的生活。如老子所言,人的行為應該與“水”的品質相符,“道”生萬物,“水”屬萬物之一,乃“道”所生,這也就說明了學習“水”的品質也就是契合自然運行的方式。
在例(6)中,老子用“赤子”(即嬰兒)來喻“道”,更進一步說明了“道”的根基,即處事準則。老子贊美“嬰兒”,是因為只有“嬰兒”才能與他心中的“道”合二為一。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運行的哲學。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嬰兒淳樸自然,天真無邪,一切任性而發(fā),率性而為,沒有絲毫的矯揉做作?!皨雰骸睕]有自我意識,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樣子,因而他沒有大人們通常有的諸多恐懼、貪婪、憂慮等情緒,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十分美好,他對周圍一切也都是友善的,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除此之外,“嬰兒”雖筋骨柔弱,但他的精氣卻不外泄,同時元氣和諧,是因為他對于自我和這個世界的了解還是懵懂的,也就不會為內在的或是外在的世界去費神。他的內心世界異常簡單而平靜,沒有什么欲望,不會耗費自身的精氣神。這啟示人們要用“嬰兒”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待人真誠友善,保持自然天性,放下心中紛紛擾擾的思慮和情緒,這樣就能有更沉穩(wěn)的情緒和心態(tài),收獲更多快樂?!暗馈笔侨f事萬物之母,人依附于地,地依附于天,天依附于“道”,這就體現(xiàn)了所謂的“道”便是人的所作所為順應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
3.3 道是社會的治理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
道不僅僅表現(xiàn)為德,塑造人的道德修養(yǎng),還顯示了君王是如何以道治理天下,管理臣民,以道來制定社會的法規(guī)準則。
(7)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
例(7)體現(xiàn)出了老子以“江?!眮碛鳌暗馈?,以川谷代天下萬物,說明了“道”的統(tǒng)領性?!敖!碧幱诘貏莸屯莸牡胤?,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會向“江?!眳R聚。大道生出萬事萬物,同時也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即天下萬事萬物生于大道,但又回歸于大道之中,這就好比天下的千萬條河流,盡管流向多有變化,但最終都會歸于“江海”之中。老子以此勸誡君王,在治理天下的時候,要遵循“道”的原則,善于處下,放低姿態(tài),庇護天下萬民,只有這樣才能治理好天下,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簡言之,老子談到了治國之道,勸誡君王要恪守“道”的原則,按照萬物自有的規(guī)律來辦事,方能使天下歸順,民心悅服。君王以“道”治理國家,制定社會的法規(guī)準則,“道”的本質是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這說明了在君王管理之下的社會法治方式應與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一致。
4結論
本文通過概念隱喻理論的運用,分析了《道德經》中關于“道”的隱喻,探討了隱喻所折射出“道”的內涵。研究發(fā)現(xiàn)“道”有三個隱喻模型:第一,“道是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第二,“道是人的行為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第三,“道是社會的治理契合天地自然的運行方式”。這三個隱喻模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暗馈睘樘煜氯f物的本原,享有最崇高的地位,是“先天地生”的,“天”“地”“人”皆生于“道”,受之于“道”。從時間上看就是先于萬事萬物的,而“時間就是空間”(Lakoff & Johnson 1980),故而“道”總是處在時空之中。據(jù)此,有所為,即人需要了解學習“道”的屬性特征,不斷適應,制定相應的法則,依“道”來治理社會;同時有所不為,即人在動態(tài)的順應契合中,人最初的道德的本性不變,如“道”一樣保持自然的天性。對《道德經》中關于道的隱喻解讀不僅能加深人們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更好地領悟老子之道,而且還有助于老子思想的準確英譯,有效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6-51.
[2]常勇.圖解道德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
[3]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王弼,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黎重.道德經全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6]趙榮珦.老子道德經語法讀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7]張劍偉.道德經精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1993:
202-251.
[9]K?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3-4.
[10]Lakoff,G.& 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35.
[11]藍純,高秀平.從認知視角看《心經》和《金剛經》中的概念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1):17-28.
[12]Charteris-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 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25-28.
[13]Langacker,R.W.Nouns and verbs[J].Language,1987,63
(1):53-94.
[14]Lan,C.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the metaphors in the Buddhist sutra"Bao Ji Jing"[J].Metaphor and Social World,2012(2):154-179.
[15]K?vecses,Z.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7-160.
(責編:趙露)
基金項目: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南旅游海外網絡輿情量化分析”(719MS034)
作者簡介:謝云(1996—),女,彝族,貴州畢節(jié)人,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