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王 芳
十月革命以后,由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十分關注中國革命,先后派出多名代表來華幫助建黨,其中維經斯基、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對中共一大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林
1920 年3 月,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確立了擴張革命的東方路線,中國成為其關注的重點。4 月,經共產國際批準,俄共遠東局海參崴分局派出維經斯基等人來華,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lián)系。
維經斯基一行先到北京,首先結識了李大釗,后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見了陳獨秀。在北京和上海期間,維經斯基分別舉行多次座談會,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后的實際情況及其對外政策,了解中國革命現(xiàn)實,并分別同李大釗、陳獨秀等交換了建黨的意見。維經斯基積極主張中共建黨,并在理論宣傳、組織建設和經費支持等方面做了一些籌備工作。1920 年12 月,維經斯基離開中國,他在回國之前還不忘建議中國同志,“舉行第一次全國共產黨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并迅速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p>
1921 年4 月中旬,維經斯基受命帶著文件和經費二次來華,準備參加中共一大。但由于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他遇到了麻煩,沒有完成其使命。盡管維經斯基沒有參加中共一大,但他的幫助和指導加快了中共一大召開的步伐。
尼克爾斯基
1921 年6 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克爾斯基先后到達上海。
馬 林 在1922 年7 月11 日 給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的報告中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會之后,我奉命赴上海,研究遠東各國的運動,與之建立聯(lián)系并就共產國際是否需要和可能在遠東建立一個辦事處,做一些調查?!?/p>
尼克爾斯基在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領受了什么任務呢?根據(jù)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保管的材料和檔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爾圖諾娃認為,尼克爾斯基來華主要有3 個任務:一是同馬林一起幫助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籌備和舉行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二是擔負赤色職工國際代表的職責;三是掌管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負責向共產國際駐華工作人員以及當時在華工作的其他蘇俄共產黨人提供經費。
中共“一大”代表李達在回憶錄中也說:“6 月初旬,馬林(荷蘭人)和尼可洛夫(俄人)由第三國際派到上海來,和我們接談了之后,他們建議我們應當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p>
馬林和尼克爾斯基的到來恰逢中共一大準備召開的前夕,于是他們共同參與了會議的具體籌備,包括提供經費,與李漢俊、李達、張國燾等擬定會議議程等工作。包惠僧回憶說:中共一大“定計劃,提供經費,完全是出于馬林一手籌劃的……至于掌握時機、發(fā)動人員、調動力量是完全出于馬林之手”。
但目前學界根據(jù)俄羅斯開放的檔案材料,更傾向于尼克爾斯基對協(xié)助中共建黨一事負主要責任,馬林則作為輔助角色。比如馬林自述:“我和尼柯爾斯基同志在上海期間,我只局限于幫助他執(zhí)行書記處交給他的任務,我從不獨自工作,以避免發(fā)生組織上的混亂?!?/p>
一大召開前,據(jù)張國燾回憶,李漢俊曾明確拒絕過馬林索要工作報告、計劃和預算的要求。李漢俊直率地表示:“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正式成立,是否加入共產國際也還沒有決定。”他向馬林表示,“共產國際如果支持我們,我們愿意接受;但須由我們按實際工作情形去自由支配”。李漢俊和馬林之間正是因為這種爭執(zhí)“陷于不愉快的僵持之中”。
一大會議上,針對中共與共產國際關系問題,李漢俊與張國燾又發(fā)生了爭論。李漢俊聲稱共產國際只是“協(xié)助”、共產國際代表是顧問而非領導,“中國革命應由我們自己去干”。張國燾則明確提出中共要加入共產國際。最終,中共一大并沒有正式決議加入共產國際。
一大召開后至二大以前,盡管中共尚未正式加入共產國際,但在事實上中共已成為共產國際的支部組織,共產國際方面派到中國的代表,多是以對下級的態(tài)度處理與中共的關系。對此,部分中共黨員對共產國際的這種指導模式不太適應,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上,也引發(fā)了分歧。如周佛海把組黨一事透露給親屬,張國燾認為是泄密,提出加以黨紀處罰,國際代表表示支持,陳獨秀認為“國際代表不應干涉黨的內政”。遠東書記處決定由中共派人到日本辦理有關遠東民族代表大會事務,馬林直接派張?zhí)赘叭眨⑽磁c臨時中央局溝通,引起李達等人不滿。這些矛盾的累積,致使陳獨秀準備去信共產國際,信中表示:“國際給我們的什么命令及議決案,只能供參考之資”。此信雖終未發(fā)出,但引起馬林強烈的不滿,甚至“主張開除獨秀黨籍”。由此可見,李漢俊等人堅持獨立自主、對蘇俄道路取保留態(tài)度,顯然不符合馬林等人的期望。事實上,一直到1922 年黨的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才確認中國共產黨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