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彼得·巴菲特
我在斯坦福大學讀一年級時,有一天,我經過宿舍走廊,聽到一個女孩正通過電話動情地說著什么。我不希望偷聽或介入別人的事情,于是小心翼翼地走開了。一會兒,她沿著走廊哭著走了過來。
我問她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才知道,她是喜極而泣。她剛才是在給自己的父親打電話,她告訴父親自己現在有多么不開心,告訴他如果自己繼續(xù)沿著現在這條道路走下去,未來只會是一片黑暗。她父親聽她講完之后,最后同意她不必非得做醫(yī)生,她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當一名律師。
我的同學擦掉眼淚,她問我:“是不是太棒了?”
可以選擇真好……但這就是選擇嗎?醫(yī)生或律師,在所有能夠實現的夢想中,只有這兩個選擇嗎?它引發(fā)了我對許多事情的思考。
多數人只是通過金錢和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來對優(yōu)勢進行定義,認為擁有優(yōu)勢就等同于擁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能夠享受華服美食。這一切雖然美好,但這就是優(yōu)勢的本質嗎?我想不是。優(yōu)勢的本質是擁有最廣泛的選擇權。顯然,那個同學很占“優(yōu)勢”,她的家庭很富有,她幾乎擁有無限的選擇權。但事實上,她的選擇空間受到了家庭偏見的擠壓,這種偏見狹隘地定義了什么是“好的”“有社會地位的”職業(yè)選擇。家人在她身上強加了一個未來,至少在當時她逆來順受了。
毫無疑問,女孩子的家人是為了她的最佳利益著想,他們希望她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正確”的選擇沒有必要都得是穩(wěn)定、舒適或理所當然的選擇,其他人幫我們做出的選擇通常不能算是選擇。如果只是僵化地、被動地接受,那就是對我們所擁有的優(yōu)勢的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