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 山
只要說的人覺得自己說得清楚,聽的人就一定會聽得明白嗎?不一定。因為聽的人可能和你不同頻。什么是不同頻?就是不在一個頻道里,或者缺乏某個維度的交集。我把不同頻歸納成常見的4 個類型,分別是:物理上不同頻,理解上不同頻,角度上不同頻,主觀上不同頻。
如果你在之前已經簡單扼要地闡述了事情的經過和造成的后果,以及后續(xù)如何跟進。然后,你問一個同事有沒有什么建議或者問題,那個同事聽到你的提問,突然一愣:“你說什么?你能再說一遍嗎?”
很明顯,這個同事剛剛沒有認真在聽,他走神兒了。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是我們有辦法將一個走神兒的聽眾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比如你演講的時候,當你發(fā)現有些觀眾在刷手機或者交頭接耳時,你可以稍微停頓一下,讓現場突然變得安靜起來;或者現場帶領大家做一個游戲,比如放松一下身體,一起做個呼吸的練習,或者做一次冥想。大家的注意力就會重新聚焦到你這里。
還有一種造成人和人之間物理不同頻的原因是說話的方式。比如不同的語言、方言、口音等,就連說話速度都會造成物理上的不同頻。
著名投資人李豐以前說話非??欤盟约旱脑捳f是:“我就圖自己高興。”他一直認為,只要他把想說的事情跟你說了,沒騙你,也沒藏著掖著,這就足夠了。所以他不太注意自己是否表述明白,別人是不是容易接受。
后來成立公司以后,他的語速慢了下來。因為以前做投資的時候,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但創(chuàng)業(yè)以后,他開始肩負起更多的責任,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就是讓別人聽懂他說的話。實踐證明,他說得慢一點,確實能讓別人聽得更明白。
要解決物理上不同頻的問題,一方面,說話方要主動干預和調整。比如,通過主動詢問:“我是否講清楚了?”“還有沒有什么問題?”以及通過觀察聽眾面部表情的變化來采取相應的行動。另外,接收方(聽的人)也要集中精力,積極思考,這樣雙方投入的時間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溝通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編碼和解碼的過程。溝通主體(溝通發(fā)起方)將溝通內容依據自己的編碼規(guī)則進行編碼之后發(fā)給溝通客體(溝通接收方)。溝通客體依據自己的解碼規(guī)則解碼之后進行理解、消化,并決定是否接受和采取相應的行動。
實踐中,由于溝通主體的編碼規(guī)則和溝通客體的解碼規(guī)則不一致,常常導致溝通客體無法正確還原溝通主體的本意,結果就變成了溝通主體以為自己說明白了,但是溝通客體根本沒有聽明白。沒有聽明白就無法理解,就更談不上采取相應的行動了。
舉個例子,對于溝通主體和溝通客體來說,“l(fā)”都代表一個人的年齡,“2”都代表這個人在目前所在公司的工作年限,“3”都代表這個人工作的總年限。溝通主體的編碼規(guī)則是按照“1—2—3”這樣的順序編碼,但是溝通客體的解碼規(guī)則不是按照“l(fā)—2—3”的順序解碼的,其結果就會導致彼此不理解,甚至出現嚴重的分歧。比如,溝通客體按照自己的解碼規(guī)則,把代表“1”的年齡安在了代表“2”的“在目前所在公司的工作年限”上,結果看起來可能就是荒唐的。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用了很多其他人不懂的專業(yè)術語,雖然在說的人看來這些術語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其他人卻很難理解或者完全不能理解。這些專業(yè)術語是說話人的編碼方式,而聽的人沒有能力解碼,自然就聽不明白。
所以,要解決理解上不同頻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統一編碼和解碼的標準。
一個瓶子里只有一半的水。有人會說:“哎呀!怎么只剩下一半的水了?”然后趕緊行動去找水——這樣的人我們通常認為是悲觀的。有人會說:“哇!居然還有一半的水!”然后趕緊行動利用這些水——這樣的人我們通常認為是樂觀的。之所以有不同的結果,是因為不同的人看待這瓶水的角度不同頻。就像一個硬幣有正、反兩個面一樣,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有兩個面甚至很多面。如果一方總是看正面,另一方總是看反面,或者看的是不同的側面,那就很難同頻,彼此交流起來也就很難聽懂對方的意思。
我曾看到幾個人爭論“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這個話題。
A 擺了一大堆事實來說明過程比結果重要;B 則一直強調做事要以結果為導向這個大道理;C繪聲繪色地講了幾個故事,這些故事既有支持過程重要的,也有支持結果重要的;D 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列出了很多數據,但是沒有結論;E 云淡風輕地說:“我的觀點是,‘其實兩個都重要’”;F 大談特談自己的感受,說關注過程的人感情細膩,關注結果的人更有決斷力;G 直接把問題升華到了價值觀層面,說不關注過程的人都不靠譜,不關注結果的人都不負責任。
所以你看,A 擺事實,B 講道理,C 拋故事,D 列數據,E 談觀點,F 聊感受,G 直接貼標簽!這7 個人,每個人都只是從自己的那個角度解釋問題,都覺得自己說的很清楚,別人卻聽不明白。
你見過揣著明白裝糊涂的人嗎?
老李和老唐在同一個項目組里工作。老李下個月想休假一周照顧家人,他想請老唐代班。誰知老唐說:“你的工作角色和內容我不是太清楚,我擔心我做不好?!逼鋵嵗咸菩睦锸窃谙耄骸捌綍r請你幫忙辦個事難得要死,現在也讓你體會一下求人難的滋味?!?/p>
我有一個下屬,工作努力刻苦,也很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唯一遺憾的是,我每次給他分配新任務,尤其是他以前沒有做過的、略有一些挑戰(zhàn)性的任務的時候,即使溝通得再清楚,他的第一反應都是強調難處。簡而言之:“不想做”。
我后來跟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從下次開始,我給你布置任務的時候,能不能先不要說‘不’?你先做起來看看,其實事情可能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難。如果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隨時來找我?!?/p>
從那以后,他不再說“不”了。同時,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飛猛進。偶爾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也都協助他解決了。很快,他就升職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主觀上和你不同頻,大概率是他沒有愿力,不想去做——你說得再清楚,他表面上就是裝聽不懂。相反,當主觀上同頻了,你說得清楚,他聽得明白,然后就是執(zhí)行落地出結果了。
那么,可能有人會問了:“一旦遇到揣著明白裝糊涂的人,我們該怎么辦?”答案很簡單,如果給了機會還不見改進,那換人是最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