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敏,熊建衛(wèi)
(豐城人民醫(yī)院,江西 豐城 331100)
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外科手術,其中以腹腔鏡手術的應用最為普遍。腹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程度低等特點,因此受到臨床醫(yī)師以及患者的青睞。然而麻醉藥物會抑制腸道蠕動,抗菌藥物的應用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對患者的身體康復十分不利[1]。術后給予患者益生菌治療,可有效控制炎癥,改善腸黏膜屏障功能。本研究給予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抗菌藥物聯(lián)合酪酸梭菌治療,觀察臨床治療效果,以期為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的治療提供相應的用藥參考。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急性闌尾炎患者110 例,根據接受治療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為41.73 歲;壞疽穿孔性闌尾炎22 例,化膿性闌尾炎33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30 例,平均年齡41.00 歲;壞疽穿孔性闌尾炎20 例,化膿性闌尾炎3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的判斷標準;患者存在胃腸道反應,如嘔吐、惡心等;患者接受B超檢查時,檢查結果示無腹腔積液。排除標準:患者近期應用了微生態(tài)制劑;患有膽囊炎性疾??;免疫功能異常者。
對照組給予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華潤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616,規(guī)格為每瓶200 mL)靜脈滴注,首次給藥15 mg/kg,維持量7.5 mg/kg,每6~8 h給藥一次;頭孢呋辛鈉(南京杜衡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900,每劑0.75 g)0.75 g靜脈滴注,每8 h給藥一次,治療3 d后改為口服頭孢克肟分散片(浙江莎普愛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64,每片0.1 g)[2]0.1 g,每日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者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膠囊(重慶泰平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40054),每日3 次,每次2 粒,連服14 d為一個療程[3]。服用酪酸梭菌時需要確保該藥物與抗菌藥物之間間隔2 h。
觀察患者術前以及術后3 d的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水平以及胃泌素(MTL)、胃動素水平(GAS)。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進行檢測。利用自動放免儀對患者的胃泌素、胃動素和腫瘤壞死因子進行檢測。按說明書檢測流程進行檢測,從而確保檢測的精準度。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手術后3 d,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明顯下降,而MTL水平、GAS水平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并且觀察組各項指標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和MTL及GAS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以及首次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狀況
現(xiàn)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急性闌尾炎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高。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闌尾炎的發(fā)病屬于內源性感染,致病菌主要來自腸道。急性闌尾炎局部炎癥反應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刺激,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發(fā)生相應變化。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闌尾炎患者的細胞間黏附分子1、CRP水平呈升高趨勢[4]。傳統(tǒng)開腹術具有創(chuàng)口大、炎癥反應高等特點,而微創(chuàng)腹腔鏡術不僅可以控制患者的炎癥反應程度,還可以減輕術后創(chuàng)傷程度,與傳統(tǒng)開腹術相比具有諸多優(yōu)勢,但是這種手術方式屬于創(chuàng)傷刺激源,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炎癥因子的表達。酪酸梭菌進入人體腸道之后,會分泌相應的酪酸,為腸黏膜提供能量,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受損腸黏膜的修復。相關人員利用動物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5],微生態(tài)制劑可以控制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的濃度,對大鼠小腸黏膜屏障功能有保護作用。馬輝等[6]研究人員在治療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患者時應用抗生素以及酪酸梭菌,治療14 d后,患者的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均有明顯的下降,治愈率在93%以上。本研究中對急性闌尾炎腹腔鏡手術后的患者給予抗菌藥物以及酪酸梭菌聯(lián)合治療,患者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有明顯的下降,說明利用酪酸梭菌可以控制炎癥因子的表達,使炎癥逐漸消除。術中麻醉藥物會引起短暫性的腸蠕動功能障礙;手術后抗菌藥物的使用,會破壞患者的正常腸道菌群,導致腸黏膜受損,對患者的身體康復十分不利。因此,在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之后,需要改善患者的腸道菌群以及抗菌藥物對腸黏膜造成的破壞[7]。患者服用酪酸梭菌之后,會產生相應的酪酸菌素,限制有害菌的繁殖,并對多糖進行分解,加快有益菌的生長,使腸道菌群逐漸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胃泌素、胃動素水平恢復相對較好,說明服用酪酸梭菌有助于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應用抗菌藥物與酪酸梭菌,可以控制患者的炎癥反應,對于患者各項身體功能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本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數(shù)量有限,為了更好地證明酪酸梭菌的作用機制,還應擴大樣本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