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麗麗,姜惠娟,周蓉玨
氣管切開是搶救病?;颊呱闹匾委熓侄?,也是多種頜面、口腔、咽喉手術的前置手術,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手術操作之一,氣管切開術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颊咝g后呼吸道非常脆弱,氣道開放和機械通氣增強呼吸道水分蒸發(fā),會削弱患者上呼吸道防御功能,甚至完全喪失其基本保障功能[1]。所以氣道濕化是氣管切開術后護理的關鍵一環(huán)[2],如若術后護理工作不到位,人工氣道濕化不夠,輕則痰液干燥,重則結痂阻塞氣管,增大氣道阻力,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3-4]。因此,有必要探討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氣道濕化最佳方法。本研究將2018年1至2019年1月在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耳鼻喉科就診的100例氣管切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后分別使用不同的氣道濕化方法進行氣管切開術后護理,觀察患者生理病理各項指標以及并發(fā)癥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至2019年1月在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耳鼻喉科就診的100例氣管切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雙聲帶麻痹伴肺部感染嚴重,自主呼吸功能弱等原因需行氣管切開術者;(2)術前及術后3 d內無需機械通氣治療;(3)術后當日出血量<5 ml/h。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5],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征求患者本人或家屬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6]。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研究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52±23)歲,年齡范圍13~75歲;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16例,吸入性肺炎13例,缺血性腦梗死12例,其他9例。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51±24)歲,年齡范圍16~77歲; COPD 18例,吸入性肺炎15例,缺血性腦梗死17例,其他1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診斷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研究組:采用MR850濕化系統濕化法。經呼吸回路、延長管和氣切面罩將MR850濕化器(美國:費雪派克)和RT308氧療裝置連接在氣管套管開口處,可自動控制濕化罐以及管路溫度。(2)對照組:采用微量泵濕化法。連接一次性延長管,抽取50 ml濕化液,將延長管前端與吸氧管末端同時插入氣管套管內,微量泵速度為2~6 ml/h,可根據痰液粘稠度適當調節(jié)。(3)2組均使用相同的濕化液(0.9%生理鹽水50 ml+糜蛋白酶4 000 IU)進行氣道濕化,操作及數據記錄由經過專業(yè)培訓并工作3年以上的護理人員用同一儀器完成。
1.3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在術后第3天8∶00-10∶00測量環(huán)境溫度以及氣管切開處的溫度、濕度并計算絕對濕度。[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飽和度)/100]。(2)測定氣道內痰液粘稠度。I度:容易咳出,吸痰后無痰液滯留;II度:需用力咳出,吸痰后少量滯留;III度:呈黃色且伴有血痂,不易咳出,吸痰后仍有滯留且不易沖洗。(3)觀察2組患者出現刺激性咳嗽、氣道黏膜出血以及肺部感染等臨床并發(fā)癥的時間及程度[6]。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指標設為0.05。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氣管切開處溫度、濕度無顯著差異 記錄2組患者氣管切開處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2組患者測量時的環(huán)境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計算絕對濕度,發(fā)現研究組患者氣管切開處溫度與濕度均高于對照組,絕對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研究組患者的氣管切開處溫度與絕對濕度更符合最佳濕化要求。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氣管切開處溫度、濕度的比較(x±s)
2.2 研究組患者氣道痰液粘稠度顯著低于對照組 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痰液粘稠度進行分度比較,發(fā)現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痰液粘稠度I度比例增加,III度比例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647,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氣道痰液粘稠度的比較[例(%)]
2.3 MR850法顯著減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結果表明,采用MR850法進行氣道濕化后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以及氣道黏膜出血發(fā)病率較微泵濕化法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氣道并發(fā)癥情況[例(%)]
氣管切開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喉梗阻,恢復呼吸道暢通,改善肺部換氣功能,通常適用于由創(chuàng)傷、異物、炎癥等造成的喉部或喉上部呼吸道急性梗阻、腦部外傷、胸部外傷或肺部嚴重感染呼吸困難的患者,對于此類患者氣管切開是維持生命的唯一途徑[7-8],氣管切開手術在頸部正中處切開頸部氣管,插入氣管管套[9],吸入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失去生理狀態(tài)下鼻、咽等上呼吸道對吸入空氣的溫化濕化、過濾清潔,容易導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干結,引起氣道阻塞甚至窒息[10]。良好的氣道濕化能模擬上呼吸道黏膜功能,對空氣進行加溫、加濕,進而保持呼吸道纖毛活躍運動,確保呼吸道分泌物引流通暢,是維持氣管切開術后氣道正常功能的關鍵[11-12]。因此術后護理尤為重要。
術后護理除了保持室內的溫度與濕度外,還應達到充分的氣道濕化,臨床上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會選擇不同的濕化方式,本次研究采用目前臨床常用的MR850濕化系統濕化法和微量泵濕化法2種濕化方法。
MR850濕化系統濕化法對濕化器和呼吸回路均采用加熱濕化方式,維持濕化器出口處氣體在37 ℃。回路內的加熱絲會對氣體經過管路時產生的冷凝水加熱使其蒸發(fā)回到氣體,使氣體到管路末端時約為40 ℃,由于延長管內無加熱絲,氣體輸送過程中溫度逐步降低,確保最終輸送到氣管切開處的氣體溫度處于接近人體溫度的最佳狀態(tài)[13-14]。微量泵濕化法是利用微量泵將少量藥液微量、精確、均勻、持續(xù)、可控地泵入氣管內[15],推注速度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節(jié),準確率高且安全有效,但由于缺少MR850的加熱、濕化過程,到達氣道內的空氣在溫度及濕度方面均無法控制。
本次研究可知,研究組患者的氣管切開處溫度與絕對濕度更符合最佳濕化要求,與對照組相比,MR850法顯著降低了患者術后氣道痰液粘稠度,便于清除痰痂,大大降低了氣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氣管堵塞、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患者舒適度顯著提高,是一種良好的氣道濕化方法。
綜上所述,對于氣管切開患者而言, MR850濕化系統濕化法較微量泵濕化法加溫濕化效果更好,且相關并發(fā)癥更少,臨床上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