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王萍,陳艷明,陳家成,李東磊,高鵬
軍事訓練傷是指軍事訓練直接導致參訓人員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病理改變,影響正常訓練1 d以上者[1]。由于訓練環(huán)境特殊、訓練內容復雜,海軍軍事訓練傷在類別、發(fā)生部位、致傷因素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為了解海軍某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傷發(fā)生規(guī)律和特點,筆者借助某艦艇部隊體系醫(yī)院信息管理系統,調查分析了2018-2019年度該院門診收治的軍事訓練傷病例?,F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海軍某醫(yī)院2018-2019年門診收治的軍事訓練傷3 002例為研究對象,均為男性,年齡18~49歲,平均23.6歲。
1.2 方法 通過該醫(yī)院信息管理系統獲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所有因軍事訓練傷就診的患者資料。軍事訓練傷的診斷參照《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與防治原則》,依據傷史采集、專科體檢、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并按照ICD-10對疾病名稱進行綜合判斷,再按傷病種類、受傷部位、致傷科目進行統計及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兩個樣本率和構成比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軍事訓練傷總體就診情況 2018-2019年門診共收治軍事訓練傷3 002例,占軍人門診就診總例數18.39%(3 002/16 323),其中,2018年1 629例,占該年度軍人門診總例數19.29%(1 629/8 446),2019年1 373例,占該年度軍人門診總例數17.44%(1 373/7 877)。與2018年相比,2019年軍事訓練傷發(fā)生率明顯下降(χ2=9.362,P<0.01)。
2.2 軍事訓練傷類別 2008-2019年該醫(yī)院就診軍事訓練傷類別及其構成比見表1。其中,軟組織損傷最多,其次是骨與關節(jié)損傷。從單病種看,居前5位的依次為關節(jié)扭傷、擦傷、肌纖維組織炎、暴力所致骨折、腱炎及腱鞘炎,共計訓練傷總數的56.96%。
表1 2018-2019年海軍某醫(yī)院門診就診軍事訓練傷損傷類別統計結果
2.3 軍事訓練傷發(fā)生部位 2018-2019年該醫(yī)院就診軍事訓練傷損傷部位統計結果見表2。軍事訓練傷全身各部位均可發(fā)生,下肢最多,其次為上肢。從具體損傷部位來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和足、小腿、肩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手。
表2 2018-2019年海軍某醫(yī)院門診就診軍事訓練傷損傷部位統計結果
2.4 軍事訓練傷發(fā)生時間 全年均有發(fā)生。2018、2019年度各月份訓練傷就診情況如圖1所示。2年均出現3次高峰,且時間一致,分別在4月、9月和11月。2018年3次高峰訓練傷占當月軍人門診比例分別為28.77%、21.92%和19.44%。2019年分別為25.79%、19.01%和17.59%。每年12月份訓練傷最少,2018年占當月軍人門診13.87%,2019年占10.34%。
注:A為軍事訓練傷每月就診人數統計圖,B為軍事訓練傷占當月軍人門診百分比統計圖圖1 2018-2019年海軍某醫(yī)院軍事訓練傷門診就診統計圖
2.6 致傷科目分布 見表3。陸勤官兵軍事訓練傷致傷科目構成與海勤官兵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6.500,P<0.001)。導致陸勤官兵訓練傷的科目依次是體能訓練、戰(zhàn)術訓練、執(zhí)行任務、專業(yè)訓練和裝備保養(yǎng)。導致海勤官兵訓練傷的科目依次是體能訓練、專業(yè)訓練、執(zhí)行任務、戰(zhàn)術訓練和裝備保養(yǎng)。陸勤官兵體能訓練所致損傷明顯高于海勤官兵(χ2=136.117,P<0.001),專業(yè)訓練、裝備保養(yǎng)和執(zhí)行任務所致損傷明顯低于海勤官兵(χ2=89.768,P<0.001;χ2=54.404,P<0.001;χ2=11.842,P<0.01),戰(zhàn)術訓練所致損傷與海勤官兵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00,P>0.05)。
表3 海軍某醫(yī)院2018-2019年門診就診軍事訓練傷致傷科目統計[例(%)]
軍事訓練是生成和發(fā)展部隊戰(zhàn)斗力的根本途徑,是實現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核心手段。隨著軍事訓練科目和內容的不斷更新和調整,訓練強度和難度逐漸加大,軍事訓練傷已成為影響部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問題。通過調查,筆者發(fā)現海軍艦艇部隊官兵所患軍事訓練傷在類別、發(fā)生部位、致傷因素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
本調查結果顯示,在2018-2019年就診的軍人中,軍事訓練傷占18.39%,低于馬學華等[2]報道的2010-2012年軍事訓練傷門診占比率23.1%和王新偉等[3]報道的海軍水面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傷發(fā)生率47.2%。考慮與被調查的人員類別和統計方式不同有關,筆者統計的是門診收治的海軍某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傷患者占同期軍人門診總就診人數的百分比,馬學華等統計的不單是海軍艦艇部隊,還包括其他軍種或部隊,王新偉等則是通過問卷調查進行統計。本調查結果同時顯示海勤官兵軍事訓練傷發(fā)生率低于陸勤官兵,原因可能是海勤官兵出海訓練多,受條件限制,出海期間主要以強度低、時間短的體能訓練和專業(yè)技術訓練為主,強度大的體能訓練及戰(zhàn)術訓練較少,而訓練傷的發(fā)生與訓練內容、強度、時間密切相關[4]。訓練科目占時的不同,也造成了陸勤官兵和海勤官兵致傷科目構成比不同,陸勤體能訓練所致損傷高于海勤,專業(yè)訓練所致損傷低于海勤。同時,本調查還顯示2019年軍事訓練傷就診率低于2018年,這可能與軍隊不斷貫徹科學施訓及普及訓練傷防護知識有關。
與其他軍兵種[5-7]相比,海軍艦艇部隊官兵關節(jié)扭傷、擦傷、挫傷、肌纖維組織炎、腱炎及腱鞘炎相對較多。除了跑步、負重、仰臥起坐、俯臥撐等常規(guī)體能訓練外,艦艇部隊官兵還需進行跳躍、攀爬、投擲等訓練,而這些動作都得依靠四肢關節(jié)來完成,當關節(jié)韌帶強度弱于運動受力時,便容易發(fā)生扭傷;迅速轉身、快速啟動、急停等動作時關節(jié)受到強大沖擊,尤其當體力、耐力不足或協同動作不到位時,關節(jié)受傷概率加大。艦艇空間狹小且以金屬結構為主,戰(zhàn)術訓練及裝備保養(yǎng)時身體易與艙門、管道等發(fā)生碰撞,導致擦傷或挫傷;打繩結、撇纜、損管等專業(yè)訓練時,粗糙的纜繩、破損的管道及水流的巨大壓力也易導致皮膚擦傷和軟組織挫傷。同時,艦艇受風浪影響產生的顛簸、晃動易造成官兵頭暈、注意力分散、平衡喪失,從而導致姿勢不正確,誘發(fā)關節(jié)扭傷、擦傷和挫傷。除了急性損傷外,長期的戰(zhàn)備、訓練、涉水及潮濕的環(huán)境,加劇了關節(jié)、肌肉、肌腱、韌帶的勞損和退變,導致關節(jié)炎、肌纖維組織炎、腱炎及腱鞘炎等慢性損傷。
從訓練傷發(fā)生部位來看,四肢尤其是下肢損傷高發(fā),這與國內外報告[8-9]一致。軍事訓練是全身性練習,但下肢的訓練項目要遠遠多于上肢和軀干。中長跑、超越障礙、武裝泅渡、搏擊攀爬、器械訓練,四肢尤其是雙下肢高強度持續(xù)活動;行走、跑步、跳躍、跨越、扭轉、下蹲,下肢承受負荷可達體質量的2.75~10倍[10],特別是某些體質量超標的官兵,極易發(fā)生下肢損傷[3,11]。此外,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多在堅硬的甲板、登乘梯和地面上進行,應力長期作用于下肢,也增加了下肢受傷機會。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8-2019年訓練傷就診出現3次高峰,分別是4月、9月和11月。4月天氣轉暖,軍事訓練內容、強度、頻次增加,集訓、外訓、演習、演練增多;9月,新兵入營集訓,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防護經驗不足、對訓練科目陌生、體能和身體協調性較差;11月體能、戰(zhàn)術、專業(yè)技術考核密集,加訓、加練增多,這些原因均可導致訓練傷高發(fā)。12月,部隊處于軍事訓練休整期,訓練傷達低谷。
軍事訓練傷的發(fā)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與訓練科目、強度有關,也與訓練環(huán)境、訓練管理及官兵的身心素質有關[12]。對艦艇部隊官兵訓練傷的防控,既應嚴格遵守《部隊共同科目軍事訓練傷防控指南》和《軍事訓練健康保護規(guī)定》,注重科學組訓、落實循環(huán)訓練、強調熱身放松、重視健康教育、規(guī)范現場救治,又應根據艦艇部隊軍事訓練傷發(fā)生規(guī)律和特點,對不同季節(jié)、階段、科目和人群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實施層次化訓練體系。如對海勤官兵,加強出海前的體能訓練、抗搖擺訓練和熱習服鍛煉,加強停靠碼頭、拋錨、霧濕天氣和夜間的崗位訓練;對耐力較差的陸勤官兵在正式軍事訓練開始前和基礎訓練階段進行針對性耐力訓練等。
隨著艦艇部隊軍事任務逐漸增多,軍事訓練傷對戰(zhàn)斗力的影響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對艦艇部隊官兵軍事訓練傷發(fā)生特點、危險因素和干預措施等進行深入研究。由于本調查局限于單片區(qū),結果僅能反映該片區(qū)軍事訓練傷的基本特征,其適用性尚需在其他片區(qū)進行檢驗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