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
你感到孤獨嗎
英國心理學家克勞迪婭·哈蒙德發(fā)起了一項名為“英國廣播公司孤獨實驗”(以下簡稱“孤獨實驗”)的調查,有來自23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6054名實驗參與者在線回答4個與孤獨感相關的問題:你覺得缺少伙伴嗎?你是否覺得被冷落?你是否覺得被別人孤立?你與周圍的人合得來嗎?這些參與者年齡從16歲到99歲不等。由埃克塞特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聯(lián)合對“孤獨實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年輕人、男性以及自我主義者這三類人群的孤獨感最強烈。
“孤獨不是老年人獨有的煩惱,年輕人的孤獨感更強烈。這是因為孤獨感來自對社會聯(lián)系的預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年輕人對社會聯(lián)系的預期高于老年人。”
孤寡老人指子女離家或喪偶獨居的老年人,他們很可能整天看不到其他人。一提及孤獨的狀態(tài),人們會不假思索地想到他們??墒恰肮陋殞嶒灐弊C實,年齡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坦言自己有時或常常感到孤獨的只占27%。相比之下,在16~24歲的年輕人群體中,盡管他們更愿意通過社交網(wǎng)絡交流,但超過四成的人表示,自己即使身處人群中也經(jīng)常感到孤獨。為什么有如此多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感到孤獨?也許他們比老年人更愿意承認自己的孤獨感,與此同時老年人可能覺得他們需要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值得注意的是,當每位受調者被問及他們在生命哪個階段感到最孤獨時,他們給出的最常見答案也是“年輕時期”。
有關專家認為,孤獨只是一種主觀感受,與一個人是否獨處或獨居沒有必然聯(lián)系。16~24歲屬于年輕人自由玩樂的時期,有更多的因素控制和影響他們的生活。也許就是在這樣一個過渡時期,他們開始獨立的大學生活,或者找到一份新工作,遠離親人和一起成長的朋友。與此同時,他們在努力弄清楚自己是誰,以及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他們不清楚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孤獨感,也不知道通過什么方式化解孤獨感。
英國國家統(tǒng)計署(ONS)發(fā)現(xiàn),10%的年輕人(16~24歲)“總是或經(jīng)常性感到孤獨”,這一比例占到各年齡段的最高,比65歲以上老人組高出近3倍。比較有意思的是年齡在75歲以上的老人反而更堅強。研究人員認為,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閱歷增多,人們抵抗孤獨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年輕人之所以受到孤獨的困擾,可能與社交媒體和“數(shù)字世界”有關。這些剛剛成年的年輕人往往在社交媒體上有數(shù)千個“朋友”,但他們缺乏真正的依靠和支持,因此社交媒體可能會加劇這種社會孤獨感。美國心理學家瑪麗亞稱,互聯(lián)網(wǎng)天然具有使人疏遠的屬性。人們的社交滿足感會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時間的增加而呈倒U型發(fā)展。在最初使用的1~2年間,社交滿足感呈上升趨勢,緊接著,從社交媒體獲得的愉悅感和連接感會持續(xù)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交媒體讓人看不清朋友的真實性格,因為人們總是傾向于在網(wǎng)絡上展現(xiàn)理想自我,這與真實形象存在一定落差。
美國作家費倫和希瑟第一次在酒吧里認識時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隨后費倫在Instagram上關注了希瑟,慢慢發(fā)現(xiàn)對方發(fā)布的自拍照片因過度使用濾鏡而失去真實感。剛開始時,她對這種差異沒有太在意,但半年之后,她難以忍受希瑟在Instagram上發(fā)布的內容:“我不管什么時候打開Instagram,都能在首頁看到她。每次看她的照片,要么和她的男模朋友合照,要么是她在海邊的度假照,要么是她在酒店吃早午餐的照片?!?/p>
“社交媒體完全改變了希瑟在我心中的形象,她從真誠有趣變得虛偽做作。”費倫說,“我見過她,當然知道她在現(xiàn)實生活里是什么樣的。與去海邊度假相比,她更愿意去商場吹空調。相比起吃早午餐,她更喜歡吃比薩餅。這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線下關系,我開始找各種理由逃避和她的見面?!?/p>
費倫之所以不喜歡希瑟在Instagram上的形象,不是因為她的照片不好,也不是因為內容更新得太頻繁,而是因為一切都顯得太假了。
面對這種線上線下判若兩人的狀況,很多人出現(xiàn)了失望和尷尬的情緒,隨之將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和距離感不斷擴大。實驗證明,看別人的社交媒體界面會讓人產(chǎn)生更多抑郁情緒。社交網(wǎng)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看起來越來越完美:隨時互動,及時地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可以刪除或修改。但是隨著這類生活的普及,事情好像正在起變化,身處在完美生活的人們越來越覺得孤獨。
越是親近的朋友,越能意識到社交網(wǎng)絡上的形象和真實形象的差別。很多人會將其歸結為欺騙和背叛,費倫和希瑟就是這樣因為社交媒體而絕交的極端案例。美國學者弗蒂克曾做過一個關于友誼的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相比美麗閃耀的時刻,“脆弱”和“尷尬”才是加深友誼的重要契機。因為暴露弱點這一行為體現(xiàn)了信任,而彼此信任是友誼的基礎。
美國信諾保險公司和市場調查機構益普索借助“UCLA孤獨量表”在線調查2萬名18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得分不少于43分者被視為孤獨,得分越高,孤獨和社會孤立程度越高。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平均得分44分,意味著“多數(shù)美國人被視為孤獨”。在調查對象中,46%的人有時或經(jīng)常感覺孤單,47%的人覺得被遺忘,54%的人經(jīng)?;蛴袝r覺得沒人了解自己,43%的人感覺自己的人際關系沒有意義,還有43%的人覺得與他人隔絕。
孤獨影響著越來越多美國人,新冠疫情的隔離更讓人們覺得難以與外界接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更少了些人情味,對很多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調查結果顯示,最孤獨的一代是18~22歲的年輕人,平均得分48.3分。他們認為別人沒有傾聽他們,沒有認真對待他們,沒有與他們進行眼神交流,并且或明或暗地忽視他們。這種感知,無論是否反映了現(xiàn)實,都會增強他們被孤立的感覺。
近日,匹茲堡大學媒體技術與健康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對西弗吉尼亞大學的1178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包括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對社交媒體使用體驗的評價,以及他們感受的孤獨感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社交媒體使用得越多,使用者的孤獨感可能會越強烈。
人氣超高的日本美女模特西上真奈美亭亭玉立,參加過TGC時尚秀。她的生活完全以Instagram為中心,如曬美照,逗寵物,去好看的餐廳吃飯,去年輕人喜歡的地方逛街,甚至邀請朋友一起吃飯。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在Instagram上擁有3.1萬粉絲的她,光鮮亮麗萬人追捧的模樣通通都是假象。西上真奈美Instagram上和朋友的合照,要么是拜托路人幫忙,要么是以請客做誘餌邀請同學和同事在一起。因為想和男朋友拍照才交男朋友,因為想去時尚的咖啡廳和朋友喝茶才交朋友,他們更像她拍攝的道具。
這位美女模特一個人來到飲品店,卻特意點兩人份的冰沙和沙拉,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據(jù)她解釋,原來點兩人份的食物,拍起照來好像自己不是孤身一人。西上真奈美居住的公寓像垃圾場一樣,臟亂的雜物更是讓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她唯一想清掃的時間也只是自己想拍照的那幾分鐘,她會匆匆把屋內的雜物收拾到一邊,空出一片區(qū)域,好讓照片里的房子看起來是整潔的。
社交網(wǎng)絡似乎讓每個人都更加完美了,但也更加孤獨了。西上真奈美在Instagram上展現(xiàn)的過于完美的形象,成為她人際交往的絆腳石,久而久之身邊的朋友都離她而去。但她為自己的行為找了一個正當理由:一切都是為了工作。因為SNS上的關注數(shù)可以和工作邀請聯(lián)系在一起,關注和點贊越多,工作邀請就越多。不少網(wǎng)友唏噓:追求這樣的一種虛假生活,真的值得花那么大的代價嗎?或許這也是我們在這個“照騙”時代和朋友圈時代,真正應該思考與反思的。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評價體系出了問題。一個人在社交網(wǎng)絡上展現(xiàn)的形象,已經(jīng)從某種程度上變成個人的品牌形象。社交媒體上的生活對真實生活的影響,已經(jīng)從個人生活領域拓展到工作領域。這讓人更加重視對社交網(wǎng)絡的個人印象管理,而且在被動消費的情況下,一些人看到更多其他人精心展現(xiàn)的形象后,會下意識地以更高的標準來評估和改造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雪莉·特克認為,社交媒體給人太多幻想,讓人們以為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被關注。這種被關注的壓力是雙向的,一方面人們會為了在他人的眼中表現(xiàn)得更完美,而強迫自己去做很多不必要的事。另一方面又會占據(jù)情感高點,看不上那些在社交媒體上不如自己有吸引力的朋友。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