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立立
有些事會隨時間被忘記,有些事則會被時間重新提起(圖/視覺中國)
書名:《棄貓》
作者:村上春樹 [日]
譯者:燁伊
出版:南方出版?zhèn)髅?、花城出版?/b>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棄貓》都不是典型的村上春樹作品。它至多是他在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的間隙中的一次練手、一種回顧。然而,不管是練手,還是回顧,對小說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嘗試?!稐壺垺芳词侨绱?。表面上它寫的是貓,其實卻是在談論村上春樹的父親。因此,就像打開了一道穿越時空的任意門,小說家村上春樹終于有機會,與沉默的父親面對面坐在一起,敞開心扉,暢談過往,以兒子的身份記錄父親的前半生,進而得到最終的和解。
村上春樹自稱,從一出生起,直到18歲離家,他與父親之間“一直以父子的關系,在不算寬敞的家中”,在同一個屋檐下,“天經(jīng)地義地共度了每一天”。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很多“極為尋常的日常生活的片段”。這些片段很瑣碎,也算不上特別,既有開心的畫面,也有爭吵的時候。幾乎是自然而然地,維系著這段普天之下最常見的父子關系。然而,熟悉村上春樹的讀者還是能敏銳地覺察出一點不同。比如“棄貓”。眾所周知,村上春樹是一名資深的“貓奴”。他自稱,從幼年起,就與貓兒保持著融洽的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貓咪為他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身為家中的獨生子,村上春樹沒有兄弟姐妹,于是就將貓當成他最為珍貴的伙伴。每每天氣轉晴,年幼的他就會在貓的陪伴下,躺在家里的檐廊上,一邊曬太陽,一邊看書。于是問題來了,既然早就把貓當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那又為何要大費周章地遺棄它?這個問題是無解的,連同太多家庭的隱秘,被完好地保存在父親心中。似乎就連村上春樹自己,也未必能夠一眼看穿父親的心事。很多時候,他的沉默就像一座冰山,橫亙在父子之間,直接導致了日后兩人的失和。
村上春樹的回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彼時,他還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某個夏日午后,父親帶著他去海邊遺棄一只母貓。只是,這次“棄貓行動”終究還是失敗了。父子倆自以為穩(wěn)妥地將貓放在海灘上,說了聲“再見”,便轉身離開。而等他們回到家,才發(fā)現(xiàn)那只原本應該徹底消失的貓,竟然豎著尾巴站在家門口迎接他們。事過多年,村上春樹還記得父親當時的表情:最初是驚訝,接著是嘆服,最后是無奈。而那只貓呢,就被一家人帶著更為深沉的無奈,繼續(xù)養(yǎng)了下去。我們不知道他的父親為何會遺棄這只貓,更不知道貓為何能趕在父子倆前頭回了家。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父親的前半生。
在村上春樹的記憶中,父親村上千秋“本性是個認真的人”(有時甚至過于敏感)。因而,他對早年經(jīng)歷過的太多事,都無法輕易忘卻,更不能裝作從未發(fā)生。用“棄貓”來形容他的一生,應該是貼切的。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是家中的次子。自懂事起,就與一系列“不幸”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昭和經(jīng)濟危機席卷整個日本。為了減輕一家人的生存壓力,村上春樹的祖父把這個兒子送到了奈良的寺院。盡管沒過多久,村上千秋就被接回了家,但這段不堪的記憶終究還是留了下來。就像一道看不見的傷痕,盤踞在他的內心,“縱然深淺和形狀會逐漸變化,也還是會糾纏人一輩子”。
很明顯,村上春樹才是他父親的知音。因此,就算成年后的他與父親關系漸漸疏遠,也不妨礙他探究往事的熱情。這樣的熱情在他筆下,就成了對父親行為的贊許、認可和理解。20歲時,村上千秋本來有機會讀書深造,“成為一名不諳世事的學者”。然而,在彼時的日本很難找到一處寧靜的角落,可以讓他靜下心來讀書寫詩、思考未來。很快,他和他的同齡人一樣,成了時代的“棄貓”。在面對人生抉擇的時候,常常只能放棄夢想,選擇順從。久而久之,“順從”就成了描述村上千秋的關鍵詞。無論他做過什么、到過哪里、想過什么,甚至就連拿起筆來,寫寫俳句,似乎都很難擺脫“棄貓”的人設。
作家村上春樹和貓
當然,在村上春樹看來,順從并不代表怯懦,更不能以優(yōu)劣論英雄。如果我們注定要“呼吸著不同時代的空氣”,那么就該“背負著時代本身的重量活下去”。這意味著,不管愿不愿意,每個人都要“在時代的洪流中默默成長”。哪怕命運留給我們的角色,不是站在聚光燈下的雄獅,而是蜷縮在角落里的棄貓。談到《棄貓》,村上春樹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只想讓它作為歷史角落里的一個無名的故事,盡可能呈現(xiàn)出其原本的樣貌。曾經(jīng)陪伴在我身邊的那幾只貓,則在背后悄悄支撐著這個故事的走向?!薄稐壺垺穼懙氖侨松?,也是歷史。它就像漫漫人生路上遺落下來的一塊“小小的歷史碎片”,完整地透露出村上春樹的歷史觀。
他相信,有些事會隨著時間被忘記,有些事則會被時間重新提起,在多年以后漸漸成為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因為歷史就是“從無數(shù)假說中誕生的、唯一冷峻的現(xiàn)實”。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次偶然,“我們每一個人不過是把這份偶然當成獨一無二來生活罷了”。同時,村上春樹也很清楚,歷史不是過去的東西?!八嬖谟谝庾R內部,或者潛意識的內部,流成有溫度、有生命的血液?!彼麘摳兄x父親。正是有了父親“有溫度、有生命的血液”,才有了今天的他?!案赣H原本是喜愛學問的人,學習有時仿佛是他生存的意義。他愛好文學,當老師后也經(jīng)常獨自閱讀,家里永遠堆滿了書?!鄙踔粒瓦B父親的沉默寡言、冷淡疏離,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說家村上春樹。
他的小說(比如《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表面上講的是憂傷的青春往事,但其實我們讀到的還是少年的孤獨。所謂血脈相連、家族遺傳,大約也不過如此。與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刺殺騎士軍團》相比,《棄貓》并不吸引讀者的眼球。它沒有奇詭的情節(jié),更談不上華麗的語言。然而,就像村上春樹所說,撐起這本書的從來不是繁復的寫作技巧,而是父子之間真摯的、自然的、坦率的情緒表達,以及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血脈傳承。令人慶幸的是,透過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這對父子終于走到了一起,讀者再次從他們久遠的記憶中讀出了家族的共情。無論用哪種標準來衡量,這都是一次“漫長的和解”。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