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俊
為獲得字形完美之藝術效果的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歷代書家論述甚多,其見解亦大同小異。清王澍、蔣衡總結前人之說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書論中論述結構的經典之一,以偏旁部首為中心,講解另外部件與之的關系。在教學應用中,教學內容有四個方面:筆畫的形態(tài)鞏固、筆順關系、偏旁部首中每個筆畫之間的構成關系(教學重點)、影響構成關系的因素(教學難點)。
五、雙人旁
《分部配合法》曰:首撇平而直,或用回鋒以應下。次撇曲而長,出鋒左伸。次撇之起,頭頂首撇中間。撇豎相接處宜密。
構成關系:
兩撇一橫的長度、角度、弧度的組合關系:
(一)第一撇最短,第二撇與豎的長短有三種變化:撇長豎短,撇短豎長,撇豎相當。如“行、德、行”。
(二)第一撇稍平,第二撇略斜,豎直,三筆之間右上合而左下開。兩撇的角度忌平行。如“行、德、后”。
(三)在俯仰向背的弧度變化上,第一撇以直勢為主,第二撇上仰(背勢),豎畫可直、可向、可背。如“行、行、后”。
(四)相互的位置關系
兩撇齊首,第二撇起筆處對上撇之胸,豎與第二撇的相接點位于撇的中間偏右居多,或者居中,偏左的很少。
影響構成關系的因素:
(一)首撇的角度平直與右部的最上一筆角度相應而定,如“行、得”等字。右上的筆畫為橫、點等筆畫的角度較平時,首撇角度也平。右部為豎或撇(角度較大)時,首撇的角度也略縱,如“徐、徒”等字。
(二)第二撇的長短與右部形態(tài)有關,右部向下伸展或與左部呈相向勢態(tài)的,左邊第二撇可取放勢或左右靠緊,形態(tài)稍長,如“行、德、彷”等字,右部有平捺向右伸展,左收右放,左部第二撇宜短,如“徒、徒、從”等字。
(三)相接點偏左的較少,右部有斜撇時,如“衢、復”,為了讓右,豎應偏左。右部有豎撇時,則居中或偏右,以免豎與撇之間的留白太多而不協(xié)調,如兩個“彼”字。
(四)右部筆畫多,形態(tài)長時,相接點居中稍偏右為多,如“衡、德、徵、律、衡、修”。
(五)平衡中可以用對稱的方法,如“左撇右捺各自伸”即是其中之一,如“后、徵、復、從、后、復”。
(六)在行楷或行書中,其構成關系又可以有另外的變化,如第一撇比第二撇長,“行、徒、佛、徑”等字。第一撇取俯勢,第二撇取仰勢,如“行、徑”等字。
(七)行楷中第二撇與豎可連寫,如“往、御”,草化后則變成三點連寫狀,如“得、復、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