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程火
摘 要:如今博物館已成為大家外出旅游必去的地方,這是因為其承載了一座城市的發(fā)展歷史和風俗文化。為了大幅度提升競爭潛力,各個博物館都專注于搞好自身的文化建設工作。為了全面迎合國家文化建設的趨勢,文章在客觀闡述博物館文化傳承作用、文化建設現存問題和應對要點的基礎上,探討日后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建設;問題;策略
0 引言
博物館作為我國的宣傳教育和科研單位,承擔著文物收藏、標本展覽、歷史傳承、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等重大使命,核心目標在于加深對國民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引領社會的綜合發(fā)展。至于究竟怎樣科學有效地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相關細節(jié)會在后續(xù)闡述。
1 博物館的文化傳承作用
博物館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文化復合體,蘊藏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其和現代城市文化保持著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呈現出較強的科學性、直觀性等特征。①如今博物館被民眾視為現代城市的代名詞,館內硬軟件設施不斷更新,目的就是創(chuàng)建更加便捷、舒適、安全的文化環(huán)境,滿足群眾不斷提升的體驗和學習需要。另外,博物館還會定期組織學術講座、文物展覽等主題活動,其間主張持續(xù)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準則,進一步使民眾直觀地感受各時期的歷史文明,彰顯出博物館強而有力的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歸結來講,在社會、城市文化體系中,博物館的地位和價值不可小覷,當下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基于社會需求,定期加大各類資源的投入和應用力度,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2 當前我國博物館文化建設中遺留的問題
2.1 內容更新緩慢,設施老舊
一直以來,我國博物館基本上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展覽模式,現場陳列的內容不是十分豐富,加上維修養(yǎng)護不夠及時,導致相關設施過于老舊。②久而久之,就會使博物館的吸引力愈來愈小,難以吸引更多的群眾前來參觀。
博物館文化建設的靈魂始終在于內容。換句話說,在建設和運營博物館時,不可一味地將注意力放在建筑形態(tài)上,更要兼顧文化輸出,否則即便外表再華麗,少了文化內涵,不過淪為一片廢墟。這類問題有待各個博物館建設者予以關注和深思,一旦疏忽,就會持續(xù)削減博物館的生機活力。為何首都博物館會那樣美麗動人,原因就在于其內容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呈現的內容別具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一到周末,便會吸引各類人群涌入參觀。相比之下,我國其他地區(qū)的博物館便不能像首都博物館這般頻繁和大規(guī)模地更新展覽內容,也很少能賦予現場參觀的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希望日后相關建設者可以定期調整館內的展覽內容和基建設施,以謀求更加長遠的經營和發(fā)展先機。
2.2 管理者的職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不強
須知,我國有許多博物館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衙門作風,和群眾的親和度低,有時會出現文物丟失、館舍損毀等不良現象,其根源則在于相關建設者和管理者的職業(yè)技能、綜合素質未能達標。如若這類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就會給博物館文化建設帶來阻礙,而今后整改的重點便在于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具體方式就是引起上級領導對人才建設的重視,創(chuàng)建專門的人才培訓委員會。
3 應對上述問題的要點
博物館文化建設要緊跟時代、社會的變化趨勢,通過游覽博物館,我們能夠快速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基層群眾的文化品位。③至于要怎么有效地解決我國博物館文化建設中常見的問題,具體方法如下。
3.1 明確設計主題
縱觀我國的博物館,可以細分為社會歷史、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綜合等不同類型。社會歷史類還包括歷史考古、革命史研究、民俗民族、紀念類;自然科學類又包含自然、科學技術兩種;文化藝術類又涉及文學、建筑、繪畫、戲劇等諸多領域;綜合類顧名思義,兼?zhèn)渖鐣妥匀豢茖W兩種特性,可以拓展出的類型更是尤為豐富。所以說,在進行博物館設計前,務必要明確主題,避免盲目跟風,相應地要多考慮本地的自然資源、人文風俗等特色,至于空間規(guī)模上則要視可能參觀的人數而定。
3.2 彰顯教育價值
博物館具備三個基礎性的功能,即文物收藏、歷史研究、文化教育,其中文化教育是十分關鍵的一項。部分博物館未能將該功能有效發(fā)揮,不足以影響年輕一代國民。為了將博物館建設得更加貼近大眾需要,與時俱進,實現更大范圍的普及,當下最為緊急的就是竭力強化和教育機構間的互動關系。原因在于,學生代表著國家的未來,中國文化傳播和社會發(fā)展離不開他們,吸引他們自主地參觀博物館各類展覽,可以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滋養(yǎng),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產生更準確的認知,形成對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為日后增強我國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基礎。
3.3 促進館際間的溝通合作
客觀來講,各個博物館內的藏品數量相對有限,要想像首都博物館那樣每天吸引大批游客,加大文化的滲透和傳播力度,就需要基于實際情況去更新展覽資源和內容,為博物館注入新鮮血液。雖然不可以直接照搬照抄國外的藏品內容,但是可以考慮和周邊的博物館建立緊密的溝通合作關系。我國地大物博,不定期地進行館際間的展品交換,不僅可以提高各個博物館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能夠使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了解我國的古老文化,陶冶他們的情操,啟迪他們的心智。
3.4 增強民眾對博物館的認可度
以前來博物館參觀比較多的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鮮有基層民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消極現象,根源就在于人們長期深受原始觀念約束。如今博物館并非文化人的專屬之地,而是與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有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現代博物館已然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主要課堂。客觀來講,興趣和情操的養(yǎng)成不可一蹴而就,而知識的積累沉淀也要仰仗前期系統(tǒng)化的學習,在此期間,博物館恰好能夠發(fā)揮出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用。①為了順利達成上述教育目標,就要竭力強化民眾對博物館的認可度和支持度,大力響應國家文物局的號召,努力促成各省市博物館間的互動合作,選擇在特定時間并基于國家博物館協(xié)會的要求組織多元化的實踐交流活動,在吸引群眾注意力和提高群眾參與度的同時,強化他們對博物館的認可度。長此下去,在提升游客滿意度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健康合理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
4 加強博物館文化建設之策略
博物館在進行文化建設時要足夠全面,大力貫徹整體、原地、活態(tài)、自我、開放等建設準則,這樣才能夠塑造出更多的精品展覽,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和學習。
4.1 多考慮實際,塑造精品
博物館文化建設可謂任重而道遠,要在力求彰顯出時代特色的同時,兼顧自身實際,切忌盲目關注眼前利益或是一味地進行場館美化,否則將難以推動博物館的可持續(xù)運營和發(fā)展。博物館文化建設期間,藏品的收集和監(jiān)管等流程,都會深受設計者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各個博物館極力倡導陳列精品意識的背景下,相關管理者更加有必要一改以前一味追逐精美物件的習慣,相應地要深入挖掘藏品文化內涵,反映文物背后隱藏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特征。事實上,經過百年實踐,我國博物館在諸多領域都獲得頗高的成就,但也在新形勢下面臨全新的挑戰(zhàn)和困境,為了謀求更長遠的發(fā)展機會,就要動員更多的學科研究人員,引導他們深入性地探討總結。再就是推廣應用一系列實用的科學技術,使博物館陳列形式新穎、多元,適應時代變化規(guī)律,做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及整個社會服務。
4.2 強化對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搞好精神文化建設
博物館的精神文化內涵所在,主要透過管理者和基層職員的平常表現反映出來。精神文化是團體發(fā)展的生命之源,營造和諧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圍,有助于持續(xù)調動職員們的主觀能動性。此外,任何一個組織想要壯大和發(fā)展,都要依靠一位優(yōu)秀的管理者來指導。同理,在開展博物館文化建設活動時,最好先篩選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由其負責建立和壯大管理團隊,并要做到知人善用,使管理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發(fā)揮所長,合力引領博物館的長效運營和發(fā)展,將內部的文化建設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再就是要長期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準則。一直以來,博物館主要借助館藏陳列對參觀人群進行教育,借此發(fā)揮出深刻的社會功能。館藏陳列是博物館與民眾交流的重要媒介,陳列設計水平怎樣,將直接決定博物館的長期收益。以往陳列的展品都關注外表的精美效果,旨在彰顯出館內收藏的豐富性和現實價值。究其本質,藏品陳列的意義,便是要大力地傳播民族文化,培養(yǎng)基層群眾的民族文化自信。可隨著社會進步,民眾的知識素養(yǎng)不斷提升,不再一味追逐展品的外在美,更加希望挖掘它們背后隱藏的寶貴文化和歷史素材。在這樣的變化影響下,博物館要懂得隨機應變,在文物展覽設計中多體現出人本式的服務準則,滿足大家多元化的欣賞需求。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持續(xù)更新的環(huán)境下,為豐富博物館內部展覽帶來了保障,比如說計算機技術的推廣應用,就讓博物館的展覽設計活動變得更加便捷。今后工作的重心,要基于大眾興趣導向,在陳列展覽中加入更多符合大眾審美取向的元素,再配合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來進行動態(tài)演示,賦予展品強勁的生機活力,令現場參觀者產生逼真、生動的觀感效應,進一步激發(fā)他們聆聽現場講解和領悟文化內涵的興趣,從中獲取知識和陶冶自身情操。
4.3 加大對非遺的征集力度
我國各個博物館始終致力于到民間調查和收集各類有價值的民俗藏品,不過到頭來都是一些物質性的實體文物,對于那些極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氣的非遺很少關注,包括一些地道的民間音樂、傳統(tǒng)技藝、文學作品等。民俗文化遺產同樣寶貴,需要加大保護力度。優(yōu)秀的博物館管理者和基層職員要明確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意義,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收集、鉆研、保護民俗文化遺產。再就是要掌握民俗文物的特殊性,即其并非深埋地下而是散落于民間,也不是數量太少而是類型多元、數量巨大。為了進一步強化對這類文物的征集力度,不僅要及時培養(yǎng)平等對待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理念,更要在征集過程中精細篩選和科學檢驗認證,努力做到積少成多。
4.4 凸顯博物館建筑的生態(tài)和環(huán)保特征
博物館的館址篩選、空間規(guī)劃、結構形態(tài)設計等環(huán)節(jié)都相對煩瑣,要求參與人員時刻遵循科學的理念予以規(guī)劃,切勿延續(xù)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思想,這樣博物館建成和運營后,才不至于和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還有人們的審美標準等背道而馳。①為了使博物館的公共文化設施發(fā)揮應有的教育價值,全面地服務社會發(fā)展,就需要充分考慮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給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帶來的各種影響,致力于在建筑上生動呈現出生態(tài)、環(huán)保等特征。縱觀當下,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博物館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并接連進行多種突破性嘗試,相信這對于日后博物館事業(yè)的正確發(fā)展大有裨益。
5 結語
綜上所述,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先進,不僅要看其創(chuàng)建了多少規(guī)模龐大的博物館,同時要關注其是否可以全面?zhèn)鞒小⒈Wo、發(fā)展自身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任何一個民族,只有其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足夠重視,才會擁有較強的自信心,從而帶動社會的改革進步。希望今后我國各地在建設和運營博物館時,能夠在充分處理自身資源緊缺等問題、增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帶動效果的基礎上,實時收集、補充一系列富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歷史遺產、文化資產。長此以往,滿足現代人群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體驗需要,在人本式的服務中收獲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