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波 黃璐琳
【摘? 要】樊梨花與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經(jīng)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chuàng)作,樊梨花故事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我們通過雙紅堂文庫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種進(jìn)行研究,分析三種曲本的文獻(xiàn)價值,通過《混唐后傳》《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和《征西說唐三傳》三種小說的比較,探析樊梨花故事的出處和流傳情況,通過川劇、京劇、豫劇樊梨花故事曲本的傳承情況,探析樊梨花故事曲本的傳承問題。
【關(guān)鍵詞】雙紅堂文庫;四川唱本;樊梨花故事
1.雙紅堂文庫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種
雙紅堂文庫為日本法政大學(xué)教授長澤規(guī)矩也的舊藏。長澤規(guī)矩也(1902-1980),字士倫,號靜庵,神奈川人。長澤規(guī)矩也初有意于從事漢學(xué)史,因不喜江戶以后盛行的宋學(xué),在倉石武四郎的介紹下,受教于鹽谷溫,聽其講授《元曲選》,從而開始涉足戲曲領(lǐng)域,隨后尤熱心于戲曲小說之搜集。長澤規(guī)矩也因其在中國訪書,購得大量戲曲、小說文本回日本,后轉(zhuǎn)入東洋文化研究所,編為“雙紅堂文庫”,其中涉及四川坊刻曲本數(shù)百種,編為“雙紅堂-戲曲-188”。
雙紅堂-戲曲-188收藏的“唱本”,凡七帙六十四冊,為清咸豐至光緒間(1851-1911)成都、重慶等處刻本。十行二十字左右,高寬約164mm×105mm,框郭高約156mm×89mm。其中有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種,即《跪營門》、《梨花生子》和《寒江關(guān)》。關(guān)于這三個曲本,黃仕忠先生在其《雙紅堂文庫藏清末四川“唱本”目錄》有詳細(xì)介紹。
《跪營門》,一名《蘆花河》,又名《女?dāng)刈印贰督鸸怅嚒贰5谑鶅?,封面:光緒壬辰年(1892)新刻/跪營門/長興堂刊;版心刻“蘆花河”。藜花斬子1-3(首行:正旦上引不見嬌兒面。時刻掛心間。本帥樊氏梨花);應(yīng)龍回營4-6;應(yīng)龍跪門7-9;元帥講情10-11;丁山問帥12-14;應(yīng)龍偷營15-16;藜花哭尸17-19;梨花盟誓20-21;應(yīng)龍托夢22-24;(25-28缺);新刻蘆花河29-37。
《梨花生子》,第四十一冊,墨書封面:光緒丙午年(1906)/邛州-梨花生子/三元堂,卷末牌記:綿邑文義堂;版心刻“三休”。新刻/寒江關(guān)1-3(首行:生丑同上生白事不關(guān)心。丑介關(guān)心者亂。生白營中無糧。丑);梨花生子4-5;三休梨花6-8;梨花回山9-10。
《寒江關(guān)》,一名《姑嫂英雄》、《姑嫂比劍》,又名《樊江關(guān)》、《定陽關(guān)》。第四十七冊,失封面,同四十一冊,又一種;卷末牌記:綿邑文義堂;版心刻“三休”。新刻/寒江關(guān)1-3(首行:生丑同上生白事不關(guān)心。丑介關(guān)心者亂。生白營中無糧。丑);梨花生子4-5;三休梨花6-8;梨花回山9-10。
“雙紅堂-戲曲-188”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種,實為《跪營門》(又名《蘆花河》)和《寒江關(guān)》(一名《樊江關(guān)》,又名《姑嫂英雄》)兩種。其中第四十一冊《梨花生子》和十四七冊《寒江關(guān)》實為一種,黃仕忠在其《雙紅堂文庫藏清末四川“唱本”目錄》認(rèn)為“第四十七冊,同四十一冊,又一種”,但是忽視了兩個曲本版心均刻有“三休”?!豆驙I門》曲本版心刻“蘆花河”,曲本有十個“標(biāo)題”,其中“藜花斬子”和“藜花哭尸”用的是“藜”字,而“梨花盟誓”以及曲本里面用的是“梨”字;因為里面的俗字“藜”、“梨”用法不一,可以推測曲本的撰寫和刊刻至少是兩個人?!独婊ㄉ印非镜哪珪饷妫汗饩w丙午年(1906)/邛州-梨花生子/三元堂與卷末牌記:綿邑文義堂不對應(yīng),且墨書封面字體與曲本字體也不一致,可以推測此墨書封面并非該曲本封面,同時也可以推測雙紅堂文庫應(yīng)該早期有“梨花生子”曲本,可能因為散落遺失或者整理錯亂等原因,出現(xiàn)了該曲本墨書封面“梨花生子”的錯亂情況。
2.樊梨花故事流傳情況
2.1樊梨花故事出處考
(1)關(guān)于樊梨花故事的最早出處,有兩種說法。
一說樊梨花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征西說唐三傳》。例如《京劇劇目初探》中《馬上緣》、《三休樊梨花》、《蘆花河》等劇目均出自《征西全傳》。以《蘆花河》劇目考釋為例?!短J花河》一名《女?dāng)刈印?,又名《金光陣》。生、旦并重,略見《征西全傳》第四十八、五十二回,原無“斬子”情節(jié)。通過我們對《征西說唐三傳》文本的考據(jù),《京劇劇目初探》提到的《征西全傳》即《征西說唐三傳》的簡稱。因為《征西全傳》十卷八十八回,《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六卷四十回,因此《京劇劇目初探》認(rèn)為劇目《蘆花河》出處的《征西全傳》即《征西說唐三傳》?!墩魑魅珎鳌返谒氖嘶厥恰傍P凰山番將擋路,薛應(yīng)龍神女成親”,五十二回是“薛應(yīng)龍劫陣喪命,二劉將公主招親”。另外《豫劇傳統(tǒng)劇目匯釋》的考據(jù):豫劇樊梨花曲本名為《樊梨花招親》,收入《河南傳統(tǒng)劇目匯編》(豫劇第六集),此劇出處為《征西全傳》第二十九、三十回。據(jù)我們考據(jù)《征西全傳》第二十九回是“神鞭打走陳金定,梨花仙法捉丁山”,第三十回是“樊梨花移山倒海,三擒三放薛丁山”,與曲本內(nèi)容一致。
一說樊梨花故事最早出處是《異說征西演義全傳》。例如《潮劇劇目匯考》中《三請樊梨花》劇目考釋:故事見于《征西演義》。另外安徽大學(xué)胡學(xué)倩的碩士論文《樊梨花題材戲研究》中認(rèn)為:樊梨花文學(xué)形象的最早出處應(yīng)是《異說征西演義全傳》。
(2)《征西說唐三傳》、《異說征西演義全傳》與《混唐后傳》
《征西說唐三傳》、《異說征西演義全傳》與《混唐后傳》三種小說均記載樊梨花故事,三種小說誰先誰后、誰是樊梨花故事的最早出處?我們借助《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和《古本稀見小說匯考》兩種論著進(jìn)行梳理和辨別。
《征西說唐三傳》,一名《異說后唐三傳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又名《仁貴征西說唐三傳》、《說唐征西傳》,俗稱《薛丁山征西》等,十卷八十八回,題“中都逸叟編次”。經(jīng)文堂藏本,小本,十卷八十八回,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七宇。首“如蓮居士題于似山居中”之序。藏南京圖書館。嘉慶十二年(1807)福文堂小型本,十卷九十回,藏英國博物院。
《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六卷四十回,存。題“中都逸叟原本”,“吳門恂莊主人編次”。今存有乾隆十九年(1754)鴻寶堂刊本,未見(據(jù)韓錫鐸;《小說書坊錄》)。道光庚寅(1830)寶華樓重鐫本。(據(jù)《孫目》)福文堂刊本。內(nèi)封題《郭汾陽傳原本·繡像征西全傳》。首乾隆五十午(1785)夏月恂莊主人“重刻征西傳敘”。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八字。(藏南京圖書館)此書與《混唐后傳》為一書。唯多出第三、六兩回,又(混唐)卷之首第五回析為兩回,故得四十回,所多出者,皆樊梨花事耳。二書之先后,殊難判明。唯從回目之工拙言,此書似較《混唐》為先?!秾O目》謂此書“自褚人獲書六十八回抄起,省略馬賓王蕭后事,憑空提出薛仁貴征西一事,第十一回以下全襲褚書第七十回以下文”,恐有誤。《異說征西演義全傳》重刻固在《隋唐演義》之后,然其(包括《混唐后傳》之成書,當(dāng)早于褚書,似可論定。
《混唐后傳》,一名《繡像混唐平西演傳》,扉頁題《繡像薛家將平西演傳》,全書共九卷三十七回。署“竟陵鐘惺伯敬編次”,“溫陵李贄卓吾參訂”。卷首有作者自序。清芥子園刊本,或以為系明萬歷刊本,不確。今藏大連圖書館。日本《畫引小說字匯》亦曾引用。
《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和《混唐后傳》目錄比較之后,確如孫楷第先生《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所言:“此書與《混唐后傳》為一書。唯多出第三、六兩回,又(混唐)卷之首第五回析為兩回,故得四十回,所多出者,皆樊梨花事耳。二書之先后,殊難判明?!钡?,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樊梨花故事在明末清初已經(jīng)在民間廣泛流傳,至少在清初已經(jīng)被文人或者書坊商販寫入或刊刻進(jìn)相關(guān)小說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和《征西說唐三傳》。記錄完整的小說文本,復(fù)雜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說明樊梨花故事已經(jīng)成熟?!墩魑髡f唐三傳》題“中都逸叟編次”,《異說征西演義全傳》題“中都逸叟原本”,“吳門恂莊主人編次”,兩書均題“中都逸廋”,至于誰先誰后,確實很難分辨。我們比較遵從孫楷第先生的斷言“二書之先后,殊難判明”。目前我們所挖掘的資料和相關(guān)考據(jù)也沒有明確證據(jù),因此還需繼續(xù)等待相關(guān)資料的挖掘和后人考據(jù)。
2.2樊梨花故事曲本流布情況
自《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和《征西說唐三傳》是民間流傳比較廣泛的小說,通過小說和民間口傳,樊梨花故事流傳更為廣泛,更為民眾所熟知和喜愛。關(guān)于樊梨花故事曲本的材料,目前我們可以查到的樊梨花故事最早曲本為《乾隆三十九年春臺班戲目》,里面有“雜出總講提剛(綱)全付”的“寒江關(guān)”;“雜出提(剛)綱”的“蘆花河”;“全班戲名”的“蘆花河”;“余慶堂”的“樊江關(guān)”;“春慶堂”的“樊江關(guān)”;“余三勝之戲”的“蘆花河”;“周上奎之戲”的“蘆花河”;“陳鸞仙之戲”的“蘆花河”;“童應(yīng)喜之戲”的“蘆花河”。我們可以推測,至少在乾隆年間樊梨花故事戲曲已經(jīng)廣為人民喜愛,相關(guān)曲目眾多,也有“寒江關(guān)”、“蘆花河”等不同的曲名出現(xiàn)。
從《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和《征西說唐三傳》小說文本到戲曲曲目,說明樊梨花故事流傳比較廣泛,深受群眾的喜愛,因此戲劇創(chuàng)作將其搬上舞臺,讓更多民眾接受和認(rèn)知樊梨花故事。雙紅堂文庫所藏的《跪營門》、《寒江關(guān)》是清末四川坊刻樊梨花故事曲本,展示的是當(dāng)時四川地區(qū)流傳的樊梨花故事曲本,說明樊梨花故事及其曲藝藝術(shù)在四川地區(qū)受到群眾的喜愛,已經(jīng)搬上舞臺,并有相關(guān)曲本在民間流傳。民國期間,京劇名家梅蘭芳、朱桂芳也演過樊梨花故事相關(guān)戲曲,最為有名的是《樊江關(guān)》,梅蘭芳在其中飾演薛金蓮,朱桂芳飾演樊梨花,有其劇照六幅。
建國以后,京劇、川劇、豫劇、昆曲、婺劇、越劇、潮劇、閩劇、粵劇、黃梅戲等均有樊梨花故事曲本流傳和創(chuàng)作。受閩劇樊梨花故事曲本影響產(chǎn)生了潮劇樊梨花故事曲本,例如潮劇《三請樊梨花》根據(jù)閩劇改編。通過民間口傳、小說、戲曲以及其他民間曲藝的傳承,樊梨花故事流傳廣泛,深受大陸和港澳臺同胞的喜愛,根據(jù)樊梨花故事改編的戲曲、歌仔冊、電影、電視劇呈現(xiàn)百花齊放之勢。受戲曲樊梨花故事曲本影響,60年代香港東山潮音劇社演出、港聯(lián)影業(yè)公司出品了電影《樊梨花掛帥罪子》,香港港聯(lián)影業(yè)公司出品了電影《薛丁山》;香港新天彩潮劇團(tuán)演出電影《薛丁山與樊梨花》等。受小說《征西說唐三傳》《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和地方戲曲樊梨花故事曲本的影響,1982年由中國臺灣導(dǎo)演顧輝雄執(zhí)導(dǎo),狄珊編劇,楊麗花、司馬玉嬌、王金櫻、許秀年、洪秀玉、小鳳仙、葉文瓊、李如麟主演的歷史、傳記類電視歌仔戲《三請樊梨花》;2001年臺灣創(chuàng)作電視劇《移山倒海樊梨花》;2011年上海東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chuàng)作了電視劇《大唐女將樊梨花》;2013年中國大陸創(chuàng)作了電視劇《薛丁山》等電視劇,深受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3.樊梨花故事曲本的傳承
樊梨花與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在樊梨花的身上神話色彩比較濃重,民間流傳的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經(jīng)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chuàng)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我們通過川劇、京劇和豫劇樊梨花故事曲本整理、表演情況,看當(dāng)代的傳承情況。
3.1川劇樊梨花曲本傳承
雙紅堂-戲曲-188的《跪營門》、《梨花生子》和《寒江關(guān)》是今天可見的最早的樊梨花故事川劇曲本。另外《四川坊刻曲本考略》里面也介紹關(guān)于樊梨花故事的曲本,有《營門藜花斬子》、《梨花斬子》、《斬應(yīng)龍》、《金光陣》、《蘆花河》、《梨花哭尸》等6種曲本。川劇樊梨花故事曲本從清代一直到今天均有流傳,《川劇劇目辭典》記載“樊江關(guān)”一劇,全劇共11場,包括《梨花下山》、《三擒三縱》、《殺兄弒父》、《獻(xiàn)關(guān)投唐》等場次。江湖路子為高腔,陜路子為胡琴。由于秦腔演員加入川劇班后,相互交流,將《樊江關(guān)》一劇與《三休樊梨花》、《三請樊梨花》等綴成四本連臺戲。有時用高腔、胡琴夾黃路子演唱。
3.2京劇樊梨花曲本傳承
與川劇相比,近現(xiàn)代以來京劇樊梨花故事更為有名、受眾更廣。前有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演出,后有京劇大家和學(xué)人的曲本整理。民國期間,京劇名家梅蘭芳、朱桂芳演過樊梨花故事相關(guān)戲曲,最為有名的是《樊江關(guān)》,梅蘭芳在其中飾演薛金蓮,朱桂芳飾演樊梨花,有其劇照六幅留存。學(xué)人和戲曲大家整理出版的樊梨花故事曲本就有三個,即:魏連芳整理、盧文懃記譜的《樊江關(guān)》;北京戲曲學(xué)校編,吳增彥校注的《樊江關(guān)》;云燕銘等編輯、王瑤卿校正的《樊江關(guān)》。我們通過三個京劇曲本進(jìn)行比較發(fā)現(xiàn),三個曲本各有千秋,各有側(cè)重點,但是曲本的唱詞基本相同。
3.3豫劇樊梨花曲本傳承
豫劇當(dāng)代傳承中比較有名的戲目有《花木蘭》,但是至今豫劇舞臺上還有《樊梨花》、《穆桂英》和《梁紅玉》等曲目的表演。樊梨花故事及其戲曲在河南廣為流傳,豫劇劇目《樊梨花》也是經(jīng)典劇目。1983年開封市豫劇團(tuán)、開封市實驗劇院演出了豫劇電影《樊梨花》,由李莉、金宏、劉萬云、薛金榮、陳運主演。豫劇整理的樊梨花故事曲本有《樊梨花招親》,收入《河南傳統(tǒng)劇目匯編》(豫劇第六集)。
雙紅堂文庫藏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種,是今存較早的樊梨花故事曲本,可為后世戲曲??碧峁┹^為原始的素材,為川劇劇本整理提供參考。從《異說征西演義全傳》、《征西說唐三傳》《混唐后傳》小說文本到四川坊刻曲本,到后世的京劇、豫劇、昆曲、婺劇、越劇、潮劇、閩劇、粵劇、黃梅戲等地方戲曲的傳承,再到電影、電視劇的傳承,樊梨花故事傳承載體更加多元,流傳更為廣泛。
參考文獻(xiàn)
[1]黃仕忠《雙紅堂文庫藏清末四川“唱本”目錄》,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jì)要》第148期(2005.12)。
[2]陶君起編著:《京劇劇目初探》,中國戲劇出版社,1963年版,第141-142頁。
[3]王藝生著:《豫劇傳統(tǒng)劇目匯釋》,黃河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頁。
[4]林淳鈞,陳歷明編著:《潮劇劇目匯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頁。
[5]胡雪倩《樊梨花題材戲研究》,安徽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9年。
[6][7]江蘇省社會科學(xué)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0年版,第519-522頁。
[8]譚正璧,譚尋著:《古本稀見小說匯考》,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11,第227頁。
[9]朱建明《乾隆三十九年春臺班戲目》,見《黃梅戲藝術(shù)》,1983年,第69-164頁。
[10]劉效民著:《四川坊刻曲本考略》,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255頁。
[11]四川省川劇藝術(shù)研究院等編:《川劇劇目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7頁。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雙紅堂文庫藏清末四川唱本中的民間故事研究(項目編號:DYWH1815)。
作者介紹:陶波,(1987-),男,云南曲靖人,六盤水市社會科學(xué)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烏蒙山區(qū)民族文化與民俗。
黃璐琳,(1992-),女,彝族,六盤水市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實習(xí)員。
六盤水市社會科學(xué)院? ? 貴州六盤水? ? 5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