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沛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情,本著自己的認識,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主張和看法的一種文體。它的功能就是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以使人信服,使人提高對事物的理性認知水平。陳望道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講義》中,曾將議論文稱作“論辯文”。
任何事物都是由諸多元素構成的,其中主要的元素叫作“要素”。陳望道先生當年研究“論辯文”,即議論文,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要素”問題。他雖然未曾使用“要素”一詞,但他給出了“論題、證據(jù)、證明法式”三個詞語,用來解說“論辯文”寫作的三個方面,其實這就是后人所言的“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因此,可以認為,議論文“三要素”的提法,在陳望道先生的研究中即已初具雛形。打那以后,近百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議論文教學一直沿襲著“三要素”的認知,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效果,莘莘學子也遵照這三個“要素”寫出了數(shù)以億計的優(yōu)秀的議論文篇章。
不過,近十年來,有少數(shù)學者卻對議論文“三要素”的普遍認知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三要素”的提法會導致“材料意識缺乏”“思維方法片面”和“說理貧乏”等等“弊害”,主張要對議論文的“三要素”進行重構。其實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不難看出,這里提到的一些所謂“弊害”,并不是“三要素”本身的問題,而是為文者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問題,是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問題,與“三要素”理論本無半毛錢的關系。因此,為了使議論文的教學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很有必要再次重溫議論文“三要素”的知識,指導中學生寫好議論文?,F(xiàn)以《說“問”》為例作些解說。
說 “問”
張志公
問,很有好處,很有意義?!皩W而不思則罔”,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
功課里邊,有些地方并不難懂,只是這里有點值得思考的東西,學生自己未必注意到了,不知道從哪條路上去想。在這種地方,提出來問一下,可以引起學生注意,問題的本身又會暗示出怎樣的注意法。結(jié)果,學生順著教師提示的路子一想,自己就明白了。這很有好處,既節(jié)省了講的時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的習慣。
功課里邊,也有些地方比較難懂。在這種地方,提出個問題來問一下,首先可以把難點、關鍵突出,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生想的結(jié)果,可能還是不明白。這時候,教師再來講,效果要好些。第一,因為難點、關鍵已經(jīng)由于提問而突出,講解就容易得多了;第二,學生經(jīng)過思考,再聽教師講解,印象就要深刻得多;第三,時常這樣做,可以逐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是說,不論是容易的地方或者比較難懂的地方,都可以問。
善于問,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自己想出來,教師證實他想對了,這在學生是愉快的事;自己想不出來,或者想得不周全,教師一講,“豁然貫通焉”,這有更大的喜悅。
善于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學會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習慣,使他增長解決問題的本領。
總之,教學中的“問”,好處多多,意義重大。教師要充分重視。
這篇文章是語文教育大家張志公先生撰寫的,發(fā)表在《文字改革》1962年第5期上。文章雖然短小,但作為議論文,其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卻呈現(xiàn)得非常明確清晰。
先說論點。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和統(tǒng)帥,每篇議論文只能有一個中心論點。如果文章內(nèi)容豐富,則可以分出幾個分論點來展開論述。這是為文者無人不知、毋庸置疑的事。但是,就是某些常識類的事情,往往還會有人弄出些偏差來。即如論點,有些人不是寫得偏頗,就是寫得陳舊;不是寫得含糊不清,就是寫得凌空蹈虛。有的甚至還會一不小心把論點搞錯。這些,都是要不得的。論點,作為議論文之魂,一定要遵循正確、鮮明、概括的原則,將其觸須伸展到全文的每個角落。當然,論點如果是獨到的見解,那就更為理想了。
張先生寫的《說“問”》,篇幅雖然短小,但其論點完全符合這些要求。這篇文章是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推出“問,很有好處,很有意義”的論點的。其“好處”和“意義”兩個詞語突出了“問”的重要性。早在1962年,張先生就看到了教學中“問”的重要,并予以探討,確為難能可貴。而其后的許多教改事實也都在證明著張先生當時這個論點的正確性。在這個論點中,張先生還用了兩個“很有”來標示其鮮明性和概括性,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斬釘截鐵的感受,從而使這個論點牢牢地確立起來而使人無從置喙,這也是這個論點值得點贊的地方。誠然,在議論文中,論點的推出,還有諸如詮釋題旨、緣事入筆、背景鋪墊、因事設問等等方法,寫作時不必拘于開門見山一法。不過,中學生初學議論文,要提出論點,倒不妨先從開門見山的方法學起,然后再嘗試他法。因為開門見山的方法更直接,更明確,更有利于把握文章的神髓和脈絡。
再說論據(jù)。論據(jù)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jù)和理由,一般有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兩種。事實論據(jù)指的是證明論點的事例和數(shù)據(jù),無需多作解釋。理論論據(jù),又叫事理論據(jù)或道理論據(jù),它還可以包括一些從長期生活實踐中概括出來的諺語、俗語、典故等眾所公認的事理和道理。在議論文的寫作實踐中,論點和論據(jù)的關系是至為緊密的。論點一旦離開了論據(jù)的支撐,就成了無水之魚、無本之木。而論據(jù)一旦缺少了論點的統(tǒng)領,就會成為一堆亂草、一盤散沙,這應該是為文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有些作者在運用論據(jù)時卻常常會出現(xiàn)荒腔走板的狀況:不是老調(diào)重彈,就是虛構故事;不是事實糊里糊涂,就是道理蒼白無力。有時,甚至舉例還會張冠李戴,說理也常牽強附會。這些,都是應該極力避免的。論據(jù),作為議論文豐腴的血肉,一定要遵循真實、典型、充分的原則,托舉起論點的大纛而讓其獵獵飄揚。
張先生的《說“問”》,短則短矣,但其論據(jù)不但真實、典型,而且極為充分、豐厚,有力地撐持著“問,很有好處,很有意義”的論點。文中,張先生先運用事實論據(jù),舉出“功課里邊”“容易的地方”和“難懂的地方”兩種現(xiàn)象為例,證明了論點“問,很有好處,很有意義”的訴求。然后,又運用了“善于問”“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兩處理論解說作為理論論據(jù),再次證明了“問,很有好處,很有意義”的論點。不難看出,這里的事實論據(jù)因為來源于課堂,其真實性、典型性和充分豐厚的程度自是無可非議,而理論論據(jù)又能扣住“喜”字和“勤”字來闡釋論點,其說服力更是自不待言的。中學生初學議論文,當以《說“問”》為借鑒,學會論據(jù)的運用方法。
最后說說論證。論證是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方法和過程。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在一篇議論文中,如果論點和論據(jù)都不存在瑕疵,那么要使論點能夠完美地統(tǒng)率論據(jù),論據(jù)能夠全面地支撐論點,關鍵就在于“論證”的“證”字上。要“證”得好,必須注意三點。一是要確定好論證類型。論證類型只有兩類:立論和駁論。立論是進行正面論述以“證實”,駁論是駁斥錯誤論點以“證偽”。二是要規(guī)劃好論證結(jié)構。常見的論證結(jié)構有縱式、橫式、縱橫交錯式三種。縱式一般采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層進思路行文,橫式一般采用“總分總(含變式)”的分合思路行文,縱橫交錯式則是上述兩種思路的結(jié)合方式。三是要選擇好論證方法。概括地說,論證方法不過兩種,即是以“事實勝于雄辯”為基礎的事實論證和以“真理走遍天下”為基礎的道理論證。所謂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引用論證、歸納論證、演繹論證、因果論證等等論證方法都是這兩種論證方法的下位概念。但是,有些作者因為對上述三點缺乏理性認知,稀里糊涂地下筆為文,因此不是偏離論點,就是思路混亂;不是立駁錯置,就是論據(jù)無力;不是論述淺顯,就是敘議失當。這些,都必須努力予以矯正。論證,作為議論文有條不紊的骨骼架構,務必要遵循嚴謹有致、深刻合理的原則,以釋放出議論過程的邏輯力量。
張先生的《說“問”》,論述的內(nèi)容盡管單一,但其論證過程卻緊扣論點,環(huán)環(huán)相因,層層推進,邏輯嚴密。為了論證“問,很有好處,很有意義”的論點,他先用事實論證舉出“功課里邊”的兩種情況加以剖析,后用道理論證從“善于問”的兩種作用加以評說,建構起了完善的論證框架,完成了縝密的論證過程,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嚴謹性和深刻性,使讀者對“問”的“好處”和“意義”深信不疑,達到了理想的論證效果。初學議論文的中學生,不妨做個有心人,一步一步地研究這篇文章的論證過程,探索論證的規(guī)律和技巧。
總之,“論點、論據(jù)、論證”作為議論文的三要素,已是學界的共識,中學生應該盡力掌握好這方面的知識,以便在學寫議論文的道路上邁開堅實的步伐。
一、例文解析
“書奴”還是“書主”
趙占豪
書,人人皆讀,然而未必人人會讀。史學家顧頡剛述及自己讀書治學的經(jīng)歷時曾有這樣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讀書,但這種喜好只是被動的,只知道局限在書里邊。后來他有了這樣一個覺悟,書籍里的東西可以由個人的意志主宰,書籍中的材料可以為個人所用,把書籍當作一種參考而不是作為準繩。
這真是智者之見。顧頡剛悟出的這種讀書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書主”而不能當“書奴”。
中華民族自古尚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籍在人們頭腦中被神圣化了。販夫走卒見字而敬、見文而信、見書而畏;讀書人則固守經(jīng)說,點畫句讀不敢有絲毫改變,否則便是“非圣無法”。這真是大謬不然!殊不知,在這種不以我為主、被書籍牽著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窮經(jīng)最終只不過成了一只“有腳書櫥”。這樣讀書,讀得越多越糊涂。
高明的人是絕不肯被書籍牽著走的。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边@句話清楚地表明了他對書籍的態(tài)度:對書籍要大膽質(zhì)疑,與其對書籍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則不如束書不觀。這就是善讀書者,讀書時以我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讀書時以我為主,古今學有所成者幾乎莫不如此。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毛澤東對此是終生恪守不易的。我們看他讀過的書,無論是“二十四史”還是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勾抹點畫,不少地方還加上或長或短的旁注眉批。經(jīng)過這樣一番“涂抹”批注,達到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目的,書籍自然為其所用。蘇東坡少時讀《漢書》,有自己的方法:每讀一遍,先立一個主題,如軍事、政治、經(jīng)濟、藝文等等,讀時關注這方面材料。幾遍過后,《漢書》才算徹底讀完。經(jīng)過這樣一番分類、整合,達到了把書籍讀懂、讀通的目的,書籍能為其所用,這真正是以我為主來讀書。
由此看來,善讀書者都是堅決做“書主”而絕不淪為“書奴”的。
[解析]
本文作為一篇短小的議論文,僅有七百余字,卻探討了人們?nèi)粘I钪嘘P于讀書的重要話題,提出了要做書的主人的積極主張,能給人莫大的啟發(fā)。文章觀點鮮明,結(jié)構嚴謹,用例豐富,頗富邏輯力量。
從議論文三要素的角度來審視,本文論點的提出,論據(jù)的支撐,論證方法的運用,都擘畫得十分穩(wěn)妥得當,很值得借鑒。其論點“要做‘書主而不能當‘書奴”是作者從所引顧頡剛先生的讀書體會中導出的。提出論點,采用這種緣事入筆的方法,不但自然巧妙,而且準確明朗,增加了論點的可信度。本文的論據(jù),不但采集了古今眾多名人的讀書故事,而且引用了若干詩句、俗語、名言,用以支撐“要做‘書主而不能當‘書奴”的論點,真實,充分,典型,極具說服力。在此基礎上,作者又作了畫龍點睛式的點評,這些論據(jù)對論點的支撐作用就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至于論證,本文先用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作了對比論證,通過“不以我為主”和“以我為主”兩種讀書法的對比,突顯了“做書奴”和“做書主”的截然不同之處,初步論證了“要做‘書主而不能當‘書奴”的論點。繼而又以第五自然段作舉例論證,先舉出毛澤東“勾抹點畫、旁注眉批,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讀書法,再舉出蘇東坡“先立主題,分類整合,以讀懂讀通”的讀書法,這就進一步論證了“要做‘書主而不能當‘書奴”的論點,加大了論證的力度,產(chǎn)生了無可辯駁的論證效果。如此論證,其嚴謹性是毋庸贅言的。
總之,本文雖然篇幅不長,作者卻能巧妙地推出論點,精心地安排結(jié)構,在論證過程中旁征博引,縱橫捭闔,而且說理深刻,語言洗練,體現(xiàn)出了高屋建瓴、開合有度的論證風格,真不失為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短章。
二、訓練題
1.文中“有腳書櫥”一語的含義是什么?
2.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1.含義是指局限在書里面,被動讀書,把書作為準繩的人。類似于文中所說的“書奴”。
2.將“不以我為主”的“固守經(jīng)說”讀書法和“以我為主”的“大膽質(zhì)疑”讀書法予以對比,論證了“要做‘書主而不能當‘書奴”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