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張寧娜,周艷萍
(寧國市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安徽 宣城242300)
冠心病作為臨床上一種發(fā)病率較高且合并癥較多的心血管疾病,誘發(fā)因素也較多,多隨著疾病的進展,病情不斷加重,對患者的生理機能影響也更大,這也就對護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常規(guī)護理實施方法較為單一簡單,護理效果也較為一般[1]?,F(xiàn)在為了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我院開始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實施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對策,并對其優(yōu)勢性展開評價。每日目標化作為一種新型的目標護理方法,其臨床優(yōu)勢在于可通過利用表格或者清單的形式明確每日護理工作的重點及期待目標,更好的幫助護理人員可循序漸進的執(zhí)行護理干預對策,而同時實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與疾病相關的內容,提升其對護理的依從性[2]?,F(xiàn)我院將其結果報告如下。
我院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共有80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2例變異型心絞痛、1例勞力性心絞痛、7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44~82歲,平均(64.10±9.50)歲。觀察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45~88歲,平均(64.75±9.42)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P>0.05)。
納入標準:均在我院行臨床癥狀體征及心功能檢查后確診,并符合《心內科》中相關標準;全部知情同意;具有正常的認知水平及精神狀態(tài)。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及功能障礙者;依從性較差,無法主動配合護理;臨床資料缺失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法:用藥護理、指標檢測、常規(guī)口頭健康教育、告知介入術后注意事項等[3]。觀察組加用實施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方法:結合冠心病的發(fā)病特點及護理內容,組建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團隊,其中包括6名以上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及1名護士長,按照《心血管系統(tǒng)單病種臨床路徑》[4]制定科學且個性化的臨床路徑,同時制定每日目標化的達標及考核內容,并制定適合中老年人群學習的健康教育方法。具體需要執(zhí)行的護理方法如下:⑴在患者入院當日,采取主動溝通、淺顯易懂的方法向其介紹冠心病介入相關的治療及護理重點內容,向其講解冠心病疾病的主要進展過程及主要癥狀及表現(xiàn),同時對患者治療期間的情緒反應進行評估及分析,并給予適當疏導;⑵第2日向患者介紹冠心病介入治療圍術期各項檢查內容及臨床意義,配合易于理解的PPT或者畫冊等,幫助患者更好的理解及學習其中相關內容;⑶第3日向患者講解需要介入治療的目的及護理期待預后,指導患者主動理解并確認已經接受的護理內容;⑷第4日向患者講解介入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早期發(fā)現(xiàn)辦法、預防及處理對策等,同時進行健康宣教,進一步增加患者對該病相關內容的認知;⑸第5日在介入術后對患者實施可靠的藥物應用等相關健康宣教,包括藥物名稱、主要使用方法、不良反應、常見預防對策以及用藥依從性等;⑹第6日向患者講解冠心病介入治療時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因素,結合既往臨床資料及相關操作經驗分析,并對其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探討,以此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⑺第7日為患者實施介入術后的保健工作以及相關健康教育指導,告知其正常飲食、加強體育鍛煉、戒煙及限酒的重要性,同時做好飲食教育等。
對比兩組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冠心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知曉情況。⑴常見介入術后并發(fā)癥類型包括了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者等。⑵采用我院自制的冠心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知曉調查情況進行評價,該量表經過了效信度檢驗,包括了冠心病相關的概念、常見癥狀、預防措施及危險因素,共4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均為25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冠心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知曉越好。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取t檢驗。以P<0.05代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術后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介入術后并發(fā)癥對比[n(%)]
觀察組護理后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各項健康教育知識知曉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冠心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知曉情況對比(分)
介入手術作為治療冠心病的一種可靠方法,盡管經過大量的臨床資料證實發(fā)現(xiàn),此操作方法安全性較高,但仍然屬于創(chuàng)傷性操作類型,對機體可造成的影響不可避免,這就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之冠心病患者年齡普遍較高,基礎疾病較多,同時并不具有專業(yè)的心內科疾病專業(yè)護理及治療知識,整體依從性就較差[5]。因此,對冠心病介入手術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至關重要。本次研究中實施的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及病情狀態(tài)進行科學評估,制定每日目標護理的內容,并與患者建立可靠的聯(lián)系,使其同樣能夠參與其中,與此同時,配合實施可靠的健康教育對策,以充分調動患者的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保證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以此達到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還可達到提高患者知識掌握情況的目的[6-7]。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提示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的應用進一步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好促進改善了預后,與既往報道基本一致[8]。另外,觀察組護理后各項健康教育知識知曉評分均較高,提示此種護理方法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護理質量及效率,明顯降低了介入手術的負性效應,提升了其積極,促進患者能夠更加主動的接受并學習冠心病相關的健康知識,進一步證實了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⑴在實施之前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文化背景制定可靠的護理內容;⑵在實施之前,了解冠心病介入術患者對各項相關健康知識的需求;⑶在護理結束后之后仍然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隨訪,時刻了解其病情變化及預后[9-10]。
綜上所述,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護理中實施每日目標化臨床護理路徑和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還可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