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杰 王穎 高成鋼
1.青島市即墨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200;2.安徽省馬鞍山十七冶醫(yī)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結直腸癌屬于臨床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腫瘤疾病,當前主要采用手術切除方式治療,以往常用開腹手術治療,但是手術過程中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所以會給機體免疫功能與應激反應造成不利影響,最終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1]。近幾年以來,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于治療之中,該術式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所以在患者機體免疫和應激反應上能夠發(fā)揮出較好的效果。對此,本文就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給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和應激反應的影響展開探究。
1.1基礎資料 此次主要從2019年1月-2020年6月內選取我院74例結直腸癌患者當作研究對象,所選對象均已經排除手術禁忌癥與精神疾病者,且知情本次研究。利用抽簽法將患者分成常規(guī)、研究兩組,各37例,常規(guī)組男女比重21:16,年齡界限在56-75歲,平均(63.25±1.57)歲;研究組男女比重22:15,年齡界限在57-74歲,平均(63.14±1.48)歲;兩組資料經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所有入院后在手術進行前3d需要服用慶大霉素與甲硝唑藥物,并且術前1d做好各項腸道準備,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guī)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研究組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首先進行人工氣腹建立,并有效保持壓力在14-15mmHg內,手術過程需要嚴格根據《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操作規(guī)范》于《腹腔鏡根治手術操作規(guī)范指南》開展。
1.3觀察指標 檢測統(tǒng)計兩組患者手術后1天CD3+、CD4+、CD8+與CD4+/CD8+免疫指標;并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統(tǒng)計術后1天患者C反應蛋白與白介素-6應激反應指標。
2.1統(tǒng)計術后1天患者免疫功能指標 如下表數據所示,研究組各項免疫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
表1 統(tǒng)計免疫細胞指標
2.2應激反應指標統(tǒng)計 經臨床檢測統(tǒng)計,參照組37例患者手術治療后1天檢測C反應蛋白與白介素-6水平分別為(52.35±2.36)ng/L、(45.54±5.17)mg/L;研究組患者手術治療后1天檢測C反應蛋白與白介素-6水平分別是(33.51±2.64)ng/L、(42.02±2.71)mg/L;兩組指標水平對比,顯然研究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組間差異顯著(t=32.3629、6.6381,P=0.0000、0.0001)。
當前臨床中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結直腸癌治療,以傳統(tǒng)開腹手術為傳統(tǒng)治療方式之一,雖然可以取得有效療效,但是手術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所以會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以及免疫抑制,所以給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較低與療效高等特點被逐漸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中。通常情況下,IL-6和C反應蛋白是有效體現患者應激反應的兩種指標,IL-6主要是在手術或者是創(chuàng)傷下會出現早期表達,所以能夠應用在患者應激反應程度檢測,敏感性較高;而當應激反應狀態(tài)逐漸增高,C反應蛋白指標也會增高,和機體受到的創(chuàng)傷大小有著一定關系。而針對免疫功能來說,T淋巴細胞亞群中CD3+、CD4+、CD8+等指標在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中有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體現患者免疫調節(jié)狀態(tài),并且和患者預后效果緊密聯系[2-5]。從結果統(tǒng)計可見,研究組免疫細胞指標均高于常規(guī)組,應激反應指標低于常規(guī)組,這也說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應激反應與免疫細胞造成的影響較小,可以有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
綜上,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可以有效降低對機體細胞免疫與應激反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