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穎杰
(河南工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京劇,這一大約只有二百年歷史的戲劇門類,為何會被冠以“國粹”的美譽?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京劇的形成,它的源頭要追溯到1790 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對地方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乾隆55 年,“徽班進京”為乾隆祝壽,在此之后,經過多年的演變和發(fā)展成為了一種新的戲劇種類——京劇。
京劇兼具昆曲,秦腔等地方戲特色,腔調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包含了表演、樂舞、武術、詞曲、美術、雜技等。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帝王將相如此喜愛京劇,也為其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做了充足的準備。除此之外,京城,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比其他的劇種有更強的影響力。
京劇劇服是以明朝的服裝樣式為主,經過藝術家們的提煉升華形成了如今人們看到的京劇服飾。京劇服飾象征著角色人物的身份地位,甚至傳達給觀眾人物的命運走向,有著規(guī)定的形式,故而梨園行內流行的戲諺叫“寧穿破,不穿錯?!标惗嘣凇稇蚯缹W》中做了詳細的解釋:“由于戲曲是以舞容歌聲作為表演手段,距離生活真實形態(tài)較遠,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非常艱巨,需要長期積累,且不易取得更新?lián)Q代的突破;它的欣賞又有賴于觀眾以其識來加以補充、認同。因而在一定時期內把這些具體表現(xiàn)方法作為程式固定下是有其必要的?!?/p>
京劇服裝一般會被裝入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和靶子箱等,可以此劃分出大衣部分,二衣部分,三衣部分。
按照款式也可劃分為蟒、靠、帔、褶、衣。
蟒是帝王將相等高貴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禮服,起源于明清時代的“蟒衣”。蟒紋比龍紋少一爪,有著極強的裝飾性。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獲編》云: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蟒衣在明代屬于“賜服”,是皇帝對有功大臣的賞賜,穿蟒袍要戴玉帶,在清代屬于“吉服”。蟒袍長袍闊袖,具有莊重感,可舞性強。(如圖1 所示)
圖1 《龍鳳呈祥》之孫權,身著“行龍戲珠蟒”,圖片來自《中國京劇服裝圖譜》
帔是對襟長袍,是京劇中帝王、中級官吏、豪宦鄉(xiāng)紳及其眷屬在家居場合所通用的常服,起源于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因為“對襟”款式流暢,寬松,便于表演。帔大致分為團龍帔、團鳳帔、團龍鳳帔、團花帔、女花帔、紅帔、老旦皇帔等(如圖2 所示)。在顏色上皇室成員用黃色,新婚典禮和喜慶團圓場合的夫婦用紅色,老年人多用秋香色,其余人物的用色沒有嚴格界定。另外,特別的是“對兒帔”一般用于夫婦,在色彩紋樣上完全一致。
靠是軍事統(tǒng)帥、將軍,以及特定的女英雄用于作戰(zhàn)場合的戎服,起源于清朝將官的綿甲戎服。上衣下裳相連,衣分兩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服裝不緊貼身體,是一種“分離式”的服裝,有利于夸張的舞蹈動作。在“背壺”中插著“靠旗”?!翱科臁庇纸凶o背旗。旗上有用各種彩線繡的龍紋。每面旗上附有一條彩色飄帶。靠旗在古代戰(zhàn)爭中是存在的,起到區(qū)分敵我,提高士氣,防護背后劈砍的功能。
褶(念xue)是廣泛使用的便服。一般通用于讀書人,江湖英雄或者下層平民,起源于明代男子便服。男褶既可以是單獨外用的便服,又可以當作蟒、帔等服的襯袍。女式褶為對襟、小圓立領、身長略短。
京劇傳統(tǒng)服裝中除了蟒、帔、靠、褶四大類之外,其余的所有戲衣,統(tǒng)稱為“衣”。
京劇服裝除了象征人物的身份性格之外,甚至還可以暗示人物命運走向,例如富貴衣(如圖3 所示),在傳統(tǒng)戲曲劇目中有這樣的規(guī)律,凡是開始穿此衣的劇中人,結尾時大多是金榜題名、顯達富貴,故稱富貴衣。比如《贈綈袍》中的范睢,《彩樓配》的薛平貴,《六國封相》的蘇秦,還有《玉堂春》中的王金龍,落魄時身穿富貴衣。
以王寶釧為例,在京劇舞臺上,隨著她命運的跌宕起伏,都會有相應的服裝配合,從宮裝——素褶子——青褶子——紅蟒,這樣的服裝便可以鮮明的概括人物的一生,即相府千金——布衣婦人——貧婦——皇后。
因為京劇是舞臺表演的藝術,所以京劇的服飾大多是顏色鮮艷,高純度,色彩對比強烈的,這樣才能夠引人注目。京劇服飾的色彩分為上五色——紅、綠、黃、白、黑;下五色——紫、藍、粉、湖、秋香色。一人一色。京劇服飾以色彩分尊卑,是把人物的尊卑善惡穿在身上。
例如皇帝穿正黃色蟒袍,大臣按照品級分服紅、綠、黑、白色蟒袍。王爵、太子穿杏黃色,元老穿香色或者白色,侯爵穿紅色。
中級官員穿官衣,色彩為紫紅藍黑等單色,而沒有蟒袍上的那些遍及全身的彩繡花紋。官衣也從顏色上區(qū)別官級的高低,紫色、紅色級別最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
京劇服裝的不一樣也代表著身份的差異,例如《龍鳳呈祥》中的孫尚香,身著團鳳女蟒,在嫁與劉備之前,劇服是紅色,與劉備成親之后,劇服是黃色,說明了身份的轉變。
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黃、紅兩色。黃色是供皇后、貴妃專用,紅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時也用于公主。
服裝色彩也用來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與性格,一般來講,黃色代表高貴,黑色代表莊重,紅色代表忠正,例如包拯,張飛,項羽等采用的多是黑色的蟒袍,趙云,周瑜多是白色的服裝,關羽身著綠袍。
京劇服裝色彩的作用與臉譜色彩的作用不一樣,京劇服裝偏重于指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而臉譜的色彩多是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臉譜的顏色多是能讓人一眼看出人物的忠奸。黑色的臉譜象征勇猛、剛烈,例如楊七郎,張飛,李逵等;藍色的臉譜表示驍勇、桀驁、粗獷,例如竇爾墩;紅色的臉譜象征忠勇,例如關羽。
受到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影響,京劇服飾的色彩有著顏色鮮艷,高對比度,極具裝飾性的特點。因為舞臺演出距離觀眾有一定的距離,所謂“遠看顏色,近看花?!鄙试诮y(tǒng)一中又有著變化,色彩上多運用補色關系,使得顏色看起來更加和諧。
例如皇帝穿著的黃蟒,通常在龍紋樣的色彩處理上,采用三藍退色圈金線,或墨綠圈金線或平金圈墨線。又如紅蟒的龍紋樣多用三藍退色刺繡方法,這種色彩搭配顯然對比效果更強,冷暖對比,色調對比都較明顯。
再比如《武松打虎》中武松身穿的素侉衣(如圖5 所示),一般是黑緞制成,其顯著特征是:前胸及下腋綴有密排的白紐扣(稱“英雄結”),講究的紐扣用象牙或紐扣制成。這三排白紐扣純屬美化服裝的裝飾,它以三條白色垂直線對大面積黑色進行分割,造成強烈的黑白對比,有效地襯托出黑色的俏美瀟灑。
圖4 圖片來自《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譚元杰著
京劇服飾圖案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民族藝術的驕傲。京劇服飾圖案包含了許多知識,因此京劇劇服除了具有觀賞性之外,還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京劇服裝圖案的布局也有很多講究,最重要的就是構圖要均衡,布局要繁簡得當。上海戲劇服裝設計大師謝杏先生對劇裝圖案布局精辟地概括為“疏能跑馬,密不插針”,意思就是要繁簡得當,緊密而不亂。
京劇服飾圖案大致可以分為團花紋樣、花邊紋樣、單獨紋樣等。京劇服飾圖案的紋樣多是來自刺繡圖案、織錦紋樣、器物造型等等,內容廣泛,大致包括:日月星辰,海水,江崖,云火龍鳳,花鳥魚蟲,吉祥圖案等等。
服飾圖案象征著人物角色的身份。在封建社會,龍是尊貴的象征,故而皇帝穿蟒袍,用的是龍紋,皇后貴妃多用牡丹,鳳凰,太后用團龍鳳,京劇的官袍,在胸前及后背各綴上一塊彩繡叫“補子”,“補子”繡上飛禽,武官繡走獸。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溪、八品鵪鶉、九品黃鸝、無品練雀;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無品海馬。老旦多用松鶴延年的圖案,文人墨客多用梅蘭竹菊。
京劇服飾圖案的應用一般采用刺繡,因為它能突出圖案造型的立體感。刺繡是完美地表現(xiàn)圖案的技藝手段。刺繡技藝的好壞直接影響劇裝的效果,所謂“三分畫,七分繡?!本褪沁@個道理。刺繡的手法多樣,主要有平金平銀繡,彩色絨線繡,穿珠繡等,刺繡的手法使得色彩光澤奪目,富麗堂皇,氣派而大方。
京劇服飾是京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色彩與紋樣上都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故而我們要將這份美延續(xù)下去。如今,京劇藝術與時代脫節(jié),逐漸失去活力,要使它再度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就必須要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的注意,讓大眾發(fā)現(xiàn)京劇服飾的魅力,感知京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