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坦坦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安徽 六安 237005)
目前,西醫(yī)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鎮(zhèn)痛法、物理療法等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但整體療效有效,且治療后其病情易反復發(fā)作[1-2]。近年來,針刺療法、推拿療法等中醫(yī)綜合療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3]。本文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用循經(jīng)取穴推拿聯(lián)合針刺法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從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在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yī)院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選取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4]。2)其年齡在18~65歲之間。3)具備進行保守治療的指征。4)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既往有脊柱手術史。2)合并有腰椎滑脫或腰椎狹窄。3)合并有腰椎結核。4)合并有全身性感染。5)屬于過敏體質。將這100例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50例患者中有男24例,女26例。試驗組50例患者中有男23例,女2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牽引治療。方法為:指導患者取坐位,將頸部略向前傾,充分放松頸、肩部的肌肉。將牽引的重量控制在患者自身體重的50%~80%之間。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0.5 h。同時讓兩組患者口服依托考昔,每次服30 mg,每日服1次。在此基礎上,用循經(jīng)取穴推拿聯(lián)合針刺療法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1)進行循經(jīng)取穴推拿治療的方法為: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點壓其太溪穴和解溪穴。將雙手的拇指重疊,點壓患者的足三里穴。在開始點壓時,以下壓的手法進行點壓,逐漸改為以上挑的手法進行點壓。然后用拇指、食指及中指提拉患者的股四頭肌。最后,用雙手的掌心按壓沖門穴約15 min后,緩慢放開。指導患者改為側臥位,用下肘壓其環(huán)跳穴,并彈撥其臀大肌、梨狀肌的結節(jié)及痙攣部位。指導患者改為俯臥位,指壓其承山穴約15 min后,緩慢放開。每日推拿1次。2)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為:取外丘穴、委中穴和俠溪穴。用毫針直刺外丘穴和委中穴,得氣后留針15 min。用毫針點刺俠溪穴,放血4~5滴。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 d。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其疼痛癥狀、肢體的活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采用疼痛癥狀量表對其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的分值為0~6分?;颊咛弁窗Y狀量表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和改良日本骨科協(xié)會腰痛評分表(M-JOA)對兩組患者肢體的活動功能進行評估。ODI的分值為0~45分,M-JOA的分值為0~30分。患者ODI及M-JOA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肢體的活動功能越差。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的分值為0~100分?;颊遅HOQOL-BREF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5]。
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癥狀量表評分降低的幅度>70%,其肢體的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癥狀量表評分降低40%~70%,其肢體的活動功能明顯改善,且其能夠直立行走。無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癥狀量表評分降低的幅度不足40%,其肢體的活動功能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50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試驗組50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癥狀評估量表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3 d、7 d,兩組患者疼痛癥狀評估量表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其中試驗組患者疼痛癥狀評估量表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癥狀評估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癥狀評估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對照組 50 2.81±0.84 2.37±0.60△ 2.06±0.45△試驗組 50 2.75±0.90 1.94±0.45△※ 1.48±0.26△※
治療前,兩組患者ODI的評分及M-JOA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3 d、7 d,兩組患者ODI的評分及M-JOA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其中試驗組患者ODI的評分及M-JOA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ODI評分及M-JOA評分的對比(分,± s )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ODI評分及M-JOA評分的對比(分,± s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ODI評分 M-JO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對照組 50 29.68±6.90 17.93±3.41△ 15.68±3.41△ 16.41±2.53 14.89±1.87△ 10.72±1.60△試驗組 50 28.84±6.78 12.14±2.97△※ 11.44±2.87△※ 15.78±2.38 11.65±1.54△※ 7.59±1.18△※
治療前,兩組患者WHOQOL-BREF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7 d,兩組患者WHOQOL-BREF的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其中試驗組患者WHOQOL-BREF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的對比(分,± s)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的對比(分,±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7 d對照組 50 66.40±4.52 74.82±6.07△試驗組 50 65.02±4.37 82.56±7.45△※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可嚴重影響其日常的生活與工作[6]。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尻痛”的范疇,多因風寒濕熱諸邪內襲、跌撲損傷所致。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針刺俠溪穴、外丘穴和委中穴的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活血通絡、舒筋止痛,有效減輕其下肢痿痹和腰腿痛的癥狀[7]。該療法還可促進患者機體的血液循環(huán),消除其腰椎間盤突出區(qū)域水腫疼痛的癥狀[8]。采用循經(jīng)取穴推拿的手法刺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足三里穴和解溪穴,可促進其下肢氣血循環(huán)的暢通[9]。采用該手法刺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太溪穴、環(huán)跳穴和承山穴,可強腰固腎,進一步改善其下肢的經(jīng)絡,緩解其肌肉痙攣的癥狀,糾正其脊柱力學平衡紊亂的狀態(tài)[10]。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循經(jīng)取穴推拿聯(lián)合針刺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緩解其疼痛的癥狀,促進其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并可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