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 曹秋鵬
方程的知識其實貫穿了很多學科的領域。簡易方程是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介紹了簡易方程、方程的解法以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對于方程的解法,蘇教版新版教材主要講解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來解方程。下面從教學簡易方程這一單元中例7的一個片段,談談對方程解法運用的思考。
師:這位同學寫出的數(shù)量關系是“今年的體重-去年的體重=2.5千克”,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能列出相應的方程嗎?試試看。
巡視一周,學生寫出了36-x=2.5。
師:你會解這個方程嗎?試試看。
學生動筆,不一會兒就有了聲音。
師:怎么了?
生:兩邊同時減去36,2.5-36不好算。
班上大部分學生贊同他的說法。這時有幾位學生示意要發(fā)言。
生:教師,方程里是減x,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等號兩邊同時減36,方程左邊剩下的不是x。
同學們這才發(fā)現(xiàn)了這道方程和之前的方程的不同之處。
師:有辦法解決嗎?
學生在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時遇到了困難,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生:我們可以這樣想,x是減數(shù),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教師請這位學生板書,學生寫道:
學生對于這樣的解法欣然接受,甚至有同學在下面喊:“太簡單了!”
……
這里我寫一下等式的性質(zhì)的方法,也是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重點讓學生掌握的方法:
這節(jié)課,我也沒有再讓學生用等式的性質(zhì)去解這道方程,因為相對于學生采用的運用運算法則的思路來解,顯然,等式的性質(zhì)這種方法更加煩瑣,難以理解。這與教師教學用書指出“重點讓學生理解依據(jù)等式的性質(zhì),將36-x=2.5轉變?yōu)?.5+x=36的解法”是相悖而行的。課后,我開始思考這道方程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來解那么煩瑣,而用運算法則簡單明了,為什么還要重點理解煩瑣的方法呢?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嗎?于是我又閱讀了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
這一版蘇教版教材沒有反對運算法則解方程的解法,教師教學用書在第12頁以及13頁給出了以應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為主的原因:其一,運算法則的解法不利于關于方程解法的中小學銜接。其二,運算法則的解法不利于學生體會“同解變形”這一解方程的核心思想。對于形如“a-x=b”的方程,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或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思考。我想,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應該就是已學的運算法則吧!
教師用書指出“中小學知識銜接”,沒錯,中學也要學習方程,也會學習等式的性質(zhì)。新版教材這樣的編排真的是為了與中學銜接嗎?筆者有幸教過中學,仔細想想,這樣的安排有些邯鄲學步。小學學習的方程在中學被稱為一元一次方程,當然,中學也會用等式的性質(zhì)來解方程,但中學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前已經(jīng)系統(tǒng)學習了負數(shù),數(shù)都是帶有符號的,更準確地說,一個數(shù)可以看成是一項,而小學階段只是學習了負數(shù)的初步認識?!耙祈棥笔侵袑W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時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它是中學使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的具體表現(xiàn)。中學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并不會像小學這么煩瑣,我們還以36-x=2.5為例,中學生會將方程看成36+(-x)=2.5,兩邊同時減去36是可以做的。但我想,不管是中學生還是已經(jīng)身為教者的我們,面對36-x=2.5這個方程,采用的依舊會是運算法則去解。
教師用書認為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能夠體現(xiàn)“同解變形”這一解方程的核心思想。其實運用運算法則也能體現(xiàn)“同解變形”。未知數(shù)在算式里扮演的身份一直都不會改變,數(shù)值大小更不會改變。例如方程36-x=2.5,課上那位學生的板書中,x在原方程里是減數(shù)的角色,運用運算法則“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也是“同解變形”。其實中學解多元方程所用的消元法和代入法是“同解變形”的具體表現(xiàn)。
運算法則解方程作為舊版教材上的方法,實踐已經(jīng)證明它能夠適用于小學階段的所有方程,而且有時會比用等式的性質(zhì)更加方便。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該只顧銜接中小學知識,而忽略運用運算法則求解方程思想的教學。運算法則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而且它也可以作為解方程的有力工具,也符合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方程使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都比用運算法則方法解復雜,教學中應該給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選擇簡單的、易理解的方法,這樣學生才會體會方程解法的多樣性,真正方便于日后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