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成
摘要:對于四風問題,中央已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介于作風問題與不良風氣之間的“微作風”問題,如“吃拿卡要”“圈子文化”“好人主義”等,一直是困擾在廣大群眾身邊的“疑難雜癥”,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對群眾造成干擾。
關鍵詞:微作風問題 吃拿卡要 圈子文化 好人主義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薄拔⒏瘮 眴栴},已經在中央持續(xù)的“打虎拍蠅”行動中有所好轉,而對于基層存在的“微作風”問題,還缺乏一套完整的條例規(guī)范,對基層“小官僚”存在監(jiān)管空白。一部分離職工群眾最近的服務管理者,因不在紀檢監(jiān)察監(jiān)督體系的覆蓋范圍內,便有恃無恐、作威作福,群眾在生產生活工作中心情不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這群不起眼的問題小吏所影響。
一、微作風問題產生原因
(一)吃拿卡要
人性中的貪婪與占有心理作祟,在萌發(fā)狀態(tài)時表現(xiàn)為愛占便宜,在獲取權力之后,相對的階層發(fā)生變化,演變?yōu)槌阅每ㄒ?。掌握權力便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利用話語權對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產生干擾,進而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望與利益需求。吃拿卡要心理是階級人性使然,在未獲取權力之前,難以實現(xiàn)。這不僅僅是一個人性善惡的問題,還是一個階級問題。毛澤東同志說:“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痹陔A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人情評判在部分地方普遍存在,公正受到人情因素干擾,雙重標準在一些圈子中若隱若現(xiàn)。
(二)圈子文化
圈子文化也可以稱為關系文化,中國人情社會濃重的原因是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長期熏陶。受祖先崇拜與禮制文化的影響,“攀高枝”“處關系”“拉人情”成為部分人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說明了在傳統(tǒng)社會,熟人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中的“禮”,在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中被異化?!岸Y”被物質化、庸俗化,“禮尚往來”也成為部分腐敗官員借以收取賄賂的幌子。人有維護同一階層立場的習性,習慣于以自我視角或“圈子利益”來看待問題,在一些組織若想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不得不進圈子、攀關系,否則很容易被排擠。小圈子不除,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問題,圈子文化猶如傳染病一般,這種病毒以一種隱蔽不被察覺的方式傳播,初時表面上平靜,被當成和諧團結,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和諧變成情感利益,在人與人之間這無疑是良善的,但在公權力職場中這種現(xiàn)象卻是腐朽的,“公”逐漸過渡成“私”,公共權力蛻化成私人資本。
(三)好人主義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決防止和反對好人主義。好人主義是黨內生活中的一種不良風氣。一無立場、二無原則、三無底線的好人主義,實際上是侵蝕黨內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害人主義、壞人主義。當前部分人群對“以和為貴”存在片面理解,自以為當“老好人”就是求和,卻沒有想到,這反而間接地助漲了“壞人”氣焰,壞人沒有受到懲戒,助長了社會的不正之風,導致正直群眾心理失衡。壞人因未受到懲治,依然我行我素,反復去做一些侵害他人權益的事情。部分惡劣分子不斷嘗到為非作歹的甜頭,進而得寸進尺、越做越大,黑惡勢力的形成就是社會中好人主義泛濫后結出的惡果。
二、微作風問題的特征和危害
(一)隱蔽性
《韓非子·喻老》中有“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典故,比喻小事不察終將釀成禍患。 正因為微小,所以難以覺察,在人情社會環(huán)境下,更添困難。吃拿要可以說成“人情來往”,卡是因為缺少“禮尚往來”,圈子文化可以說是“廣結良緣”,好人主義可以講自己“知禮重義”。邊界較難把握,難以分辨,對各類情況分析不清,易被混淆,真真假假隱蔽而行。
(二)傳染性
人都有從眾心理,看到他人以此方式獲得利益,看到他人不當“好人”得罪到人,又發(fā)現(xiàn)進圈子才是個人發(fā)展的捷徑。長久以往大家都有樣學樣,用權力占便宜、當好人賣人情、進圈子攀高枝。這部分人表面上都獲取了私人的實在,久而久之那些為人為權公道正派者,信念便會出現(xiàn)動搖,自己正派、管事卻討不得好,不如走捷徑學“套路”,深入“反省”之后,總結出所謂的“官場哲學”,將之奉為經典。
(三)腐蝕性
古人有云:“小善漸而大德生,小惡滋而大懟作?!眲渑R終前對其子劉禪之遺訓亦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倍紡娬{做事必須要謹小,要慎微。大惡源自當事者進行小惡時,公眾對其的放任,其錯誤思想行為在這種沉默的環(huán)境中逐漸滋養(yǎng)放大,終致惡果。
三、微作風問題解決策略
(一)作風建設全覆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彪S著國際局勢愈來愈緊張,局部區(qū)域越來越動蕩,“全國一盤棋”戰(zhàn)略必須加速全力推進。全國人民緊緊凝聚,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還有什么比這一次的宣傳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觸到痛點?各國有企事業(yè)單位、機關組織團體非黨員干部轉變作風的時機到了!基層問題依然嚴峻!光靠黨員還遠遠不夠,必須加入新血液,由各級黨委、支部制定一系列約束非黨員干部作風行為的規(guī)范,將共產黨問責條例、作風建設等新時代先進管理思想理念推廣落實,分級分類分段在單位內建法立規(guī),推動一次全國性范圍針對公有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修繕,使非黨員干部作風問題在內部能夠受到實際的監(jiān)管懲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具象延伸,用法治的形式納入單位內部制度規(guī)章,補充監(jiān)管空白,營造社會良好風氣,切實保障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的合法權益。
(二)斗爭中考察干部
這里的斗爭指的是信奉社會主義價值觀,對一切非正義的行為采取斗爭的行動。新時代領導、黨員、干部必須是積極作為、敢于斗爭的才干。官場職場上一直存在一種隱蔽的不良風氣,對于非正義不正確的事情喜歡沉默、怕得罪人、怕丟選票。這種攀處關系、明哲保身的觀念,源自封建儒家“中庸”的思想,以非辯證的方式定義團結,以“團結”求團結,前一種所謂的團結不過是一種虛偽的名利需求,自私自利的社會觀念,不去作為的官僚場風。考察干部要著重注意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一種較為明顯的官僚作派,表現(xiàn)于對下屬的粗暴對待、整人卡人、吵罵吼兇、說一不二,這種官僚源自封建專制思想、命令主義、官本觀念,這類錯位因較為明顯也好理解,容易解決。第二種好人主義就非常隱蔽了,這類人東拉西扯,看似所有人都對他印象不錯,實則是交際之術作祟,在一個地方怎么可能不存在惡劣、錯誤、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生活中必然存在惡質的東西,作為領導干部怎么可能做到不得罪人?這里又要防止一部分干部的形式主義,表面管一下,不痛不癢,甚至明“管”暗拉,這種干部的毒害并不比前一種差。要考察對象的斗爭實踐,看一個人結不結圈子,就看看他的斗爭事實,共產黨領導、干部、黨員敢于和一切不符合社會主義先進發(fā)展方向的東西說不,敢于和一切惡質的行為作斗爭。建立干部斗爭日志,看看各級黨員都批評了什么錯誤、指出了什么問題、斗爭了什么惡劣。
(三)健全基層職工保護機制
不讓“微作風”監(jiān)督淪為形式的有效辦法是制定一項具體的制度讓基層職工的權益受到保護、聲音獲得尊重。制度要細致明確,把每一種情況考慮在內,避免基層管理對職工的不正當壓制。公示說明,從以下著手:1.在任何情況下,即便是有犯錯誤,對管理者的謾罵、譏諷、呵斥都有拒絕接受,投訴的權利。2.一般情況下,管理者不得對你私人時間有任何干涉。私人時間你與管理者身份平等,對方不得用公職身份進行壓制。3.你有辯護、解釋、發(fā)表的權利。管理者必須傾聽并向上級反應你的意見,對于不聽,爭吵,淡漠等不良回饋可直接與上級反應,上級的回復作為不能讓你滿意,可直接與監(jiān)察聯(lián)系。4.你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權利,不得以工作名義凌駕于法規(guī)之上。5.在受到或感覺自身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對待時,你有權當面質疑,無法滿意可直接與上級反應。上級必須將問題匯報監(jiān)察,不得有任何隱瞞。只有在一個安全、平等、舒適的作風環(huán)境中才能實現(xiàn)人民民主。照看好多數職工的利益,讓管理者為民服務。以上內容要做好宣傳,宣傳不是一語帶過,也不是一會一議,要做出文件聲明,納入制度規(guī)章,謹防形式,為營造單位和諧風氣奠定基礎。
(四)建立干部選聘追溯制度
確保公權力不被人情尋租,防止親親疏疏、團團伙伙、山頭宗派,必須建立干部選聘追溯制度,以功業(yè)績?yōu)槭滓u判標準,充分調動各級職工群眾積極性,讓潛在的管理干部們專注于單位工作實干。
四、結語
新時代、新時期、新形勢下,“吃拿卡要”“圈子文化”“好人主義”絕不是一個小問題,要扼住微患咽喉,切中敗壞要點,把它當作新時代加強作風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作風問題無小事,要防微杜漸,謹小慎微,堅決履行黨中央下達的廉政任務,將黨的主張通過本單位、本部門的法定程序宣傳落實出去。要直面問題、提振精神,扼制“不想抓”的懈怠思想彌漫,要善于亮劍、克己奉公,杜絕“不敢抓”的風氣蔓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之:“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N].央廣網,2016-05-23.
[2]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共網,2011-11-17.
[3]堅決反對好人主義(思想縱橫)[N].人民網,2018-02-07.
[4]從國學經典引述看——習近平論防微杜漸[N].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12-23.
[5]“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當代實踐[N].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