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榮
[摘? 要] 圓錐曲線是高考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流程,形成解題策略極為重要. 教學中建議立足考題開展過程探究,圍繞核心之問進行教學微設計,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重視解題方法講解. 文章以一道考題為例進行教學探究,基于教學實踐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圓;三角形;面積;線段;最值;平面幾何
考題探究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方式,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總結解法,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 而在探究過程中要關注兩方面內容:一是問題的解析策略,二是學生的思維活動. 下面基于一道考題開展教學探究.
呈現問題,定位分析
問題:已知圓C經過坐標原點O,并且與x軸和y軸分別交于點A和B,設圓心C的坐標為t, (t∈R,t≠0),試回答下列問題.
(1)求證:△AOB的面積為定值.
(2)若直線2x+y-4=0與圓C交于點M和N,且OM=ON,試求圓C的方程.
(3)在(2)成立的條件下,設點P是直線l:x+y+2=0上的動點,點Q是圓C上的動點,探究PB+PQ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請求出該最小值,以及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定位分析:本題目中以圓為背景,探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三角形的面積模型、線段和的最值,其中涉及直線、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問題的綜合性極強. 探究過程要注重讀圖審題,策略分析,思路構建.
思路構建,問題詳解
考題共分三小問,每一問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思路構建過程可采用分步探究的方式,立足設問條件,探索構建方法.
第一問:構建幾何模型,解析面積最值
審題:設定點A和B為圓與坐標軸的交點,并給出圓心坐標,求證△AOB的面積為定值.
策略分析:分析三角形特征,構建面積模型,設定坐標參數求證面積定值. 可按照“構建模型→定值解析”的思路來逐步突破.
過程突破:已知圓心C的坐標為t, ,設圓的半徑為r,則可將圓的方程表示為(x-t)2+y-? =r2. 由于圓C經過坐標原點,故t2+ =r2,化簡圓的方程可得x2-2tx+y2- y=0. 由于點A和B分別是圓與坐標x軸和y軸的交點,結合圓的方程可得點A(2t,0),B0, . 結合圖像可將△AOB的面積表示為S = OAOB,由點坐標可知OA=2t,OB= ,所以S = 2t· =4,所以△AOB的面積為定值4.
第二問:轉化等量關系,解析圓的方程
審題:題干設定直線2x+y-4=0與圓C的交點為M和N,且OM=ON,顯然△OMN是以點O為頂點的等腰三角形,存在幾何特性.
策略分析:根據上述幾何條件可知點C位于線段MN的中垂線上,OC與MN就為垂直關系,根據斜率之積為-1,可求出圓心的坐標,后續(xù)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加以論證即可. 分如下兩步求解,第一步,把握幾何特性,提取斜率關系,推導圓心坐標;第二步論證直線與圓的相交關系.
過程突破:設定MN的中點為H,根據等腰三角形特性可知CH⊥MN,且C,O,H三點共線,故直線2x+y-4=0與直線OC為垂直關系. 已知直線2x+y-4=0的斜率為k =-2,則直線OC的斜率k = = ,可解得t=2或t=-2,因此圓心分別為(2,1)或(-2,-1).
①當圓心為(2,1)時,圓C的方程為(x-2)2+(y-1)2=5,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為 = < ,此時直線與圓C為相交關系,符合題意;②而當圓心為(-2,-1)時,C的方程為(x+2)2+(y+1)2=5,此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為 = > ,此時直線與圓為相離關系,不滿足題意,舍去.
綜上可知,圓C的方程為(x-2)2+(y-1)2=5.
過程分析:實際上對于第二步的“相交關系論證”還可以采用方程聯立的方式進行化簡,由于直線與圓C相交,故有兩個不同的交點,則聯立Δ>0,即可做出排除.
第三問:處理動點條件,探究線段最值
審題:該問在第(2)問的基礎上構建,核心條件是點P,Q分別是直線l:x+y+2=0和圓C上的動點,則分別滿足對應的方程. 探究PB+PQ的最小值,屬于雙動點問題,需要關注圓與直線的位置特性.
策略分析:PB+PQ中的點P和Q分別為動點,故屬于雙動點最值問題. 可以采用單動點轉化的策略,先設點P為定點,點Q在圓上運動,根據圓與直線的距離特性確定最小值;然后分析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的最值情形.
過程突破:設點P為定點,當點Q在圓上運動時,易知PQ的最小值為PC- ,則PB+PQ的最小值為PB+PC- . 而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求PB+PC- 的最小值,只需PB+PC取得最小值即可,點B和C位于定直線l的同一側,顯然滿足幾何最值中的“將軍飲馬”模型,作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設為點B′,顯然當B′,P和C三點共線時,PB+PC可取得最小值,此PB+PC=B′C,B′C與直線l的交點可設為P . 點B(0,2),其對稱點B′(-4,-2),則線段B′C=3 ,所以PB+PQ的最小值為B′C- =2 . 由點B′和點C的坐標可求直線B′C的表達式為y= x,聯立方程y= x,x+y+2=0,可得點P - ,- .
綜上可知點,PB+PQ存在最小值,最小值為2 ,此時點P的坐標為- ,- .
核心探討,教學“微設”
上述在解析圓錐曲線問題時,立足考題條件,開展策略分析,詳盡地呈現了解題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維. 而在實際教學中,建議立足核心之問開展教學微設計,下面基于第(3)問進行階梯設問,引導思考.
環(huán)節(jié)(一)——單動點回顧,最值初探
題設:已知圓C的方程為(x-2)2+(y-1)2=5,與坐標y軸的交點為B,點P是直線l:x+y+2=0上的定點,點Q是圓C上的一個動點.
設問:如何求PQ的最小值.
教學引導:引導學生設定點P的位置,結合圖像分析,當點Q位于點P和點C中間,且三點共線時PQ取得最小值,連接PC,與⊙C的交點就為點Q. 由于圓的半徑為 ,則PQ的最小值為PC- . 分析過程要引導學生總結解題策略,掌握數形結合的分析方法,活用“三點共線”確定點的位置.
環(huán)節(jié)(二)——模型回顧,突破最值
題設:已知圓C的方程為(x-2)2+(y-1)2=5,與坐標y軸的交點為B,點P是直線l:x+y+2=0上的一個動點,點Q是圓C上的一個動點.
設問:按照上述思路如何求PB+PQ的最小值.
教學引導:教學中引導學生將PB+PQ轉化為求PB+PC- ,讓學生關注PB+PC中點與直線的位置情形,引入“將軍飲馬”模型,引導學生回顧模型的解析方法,充分利用軸對稱變換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原理進行最值求解.
環(huán)節(jié)(三)——問題變式,思維拓展
變式:已知圓C的方程為(x-2)2+(y-1)2=5,與坐標y軸的交點為B,點P是直線l:x+y+2=0上的動點,試求△PBC周長的最小值.
教學引導:引導學生根據周長公式轉化為求PB+PC+BC的最小值,其中BC為定值 ,則本質上就是求PB+PC的最小值,同樣可結合“將軍飲馬”模型進行突破.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問題本質,總結常見模型的知識原理.
解后探討,教學反思
1. 注重解題引導,提升解題技巧
圓錐曲線考題的解析難度較大,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十分重要. 以上述綜合題的突破過程為例,教學中建議按照“條件審視→策略分析→過程探究”的流程逐步突破,在“條件審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條件特征,挖掘問題本質;“策略分析”時基于問題本質思考類型問題的突破策略及知識原理;而在“過程探究”中注重設問引導,結合解題策略分步突破. 教學引導中要注重解題的方法技巧總結,必要時可開展多解探究,充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2. 挖掘幾何特性,構建直觀模型
圓錐曲線問題具有“數”與“形”的特點,充分挖掘其中的幾何特性,構建直觀的模型可降低問題的思維難度,也是該類問題突破的重要手段. 如上述第(2)問基于幾何垂直構建斜率關系,第(3)問挖掘其中的“將軍飲馬”模型,直接確定最值情形,平面幾何知識在問題突破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分析問題,挖掘圖像中的幾何特性,利用幾何特性轉化問題,構建思路. 同時,注重挖掘函數知識的幾何意義,借用模型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性.
3. 關注學生思維,發(fā)展數學素養(yǎng)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教學關注的重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思考,參與探究過程,親歷解題過程,形成解題策略. 以上述考題探究為例,基于核心之問進行教學微設計,由易到難,剖析問題本質,思考解題策略,同時基于問題開展變式探究,拓展學生思維. 教學中可合理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圍繞解題探索感悟數學思想,如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化歸轉化、模型思想等,讓學生掌握解題方法的同時獲得思想上的提升,后者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