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
陶淵明生于官宦世家,37歲那年的冬天,權(quán)臣桓玄篡位,改國號楚,并把安帝遷到了潯陽。偌大江州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隨后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興復(fù)晉室。此間陶淵明出任劉裕的參軍(幕僚),一方面覺得自己可以一展身手,“宛轡憩通衢”,另一方面又“心念山澤居”。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一直伴隨著他到了40歲。
公元405年是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40歲,三月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然而“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在建威參軍的位置上趴窩了五個月,放歸故里,補了個實缺,出任彭澤縣令。在這個任上才80多天就棄職而去,頗有乃祖之風。陶侃早年當武岡縣令時,也是因為和太守呂岳的關(guān)系很緊張,就辭官回家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就此掛印,陶淵明留下了名篇《歸去來兮辭》。
還在體制內(nèi)工作的時候,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下終于下定決心要自主擇隱,剛開始還能過著“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生活,唱著“世短意恒多,斯人樂久生”。但生活的窘迫終于把陶淵明一步步推向了田耕。
自主擇隱后,陶淵明最大的樂趣便是和三五好友小酌,宣揚“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祖父陶侃是滴酒不沾,而外祖父孟嘉卻是好酒之士?!安皇П疽狻笨涞木褪恰懊霞紊骑嬀啤边@件事情(中散大夫羅含賦詩)。魏晉時名士酒風之盛,陶淵明亦不能免俗。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边@位“好事人”便是后來的江州刺史王弘。此人瑯琊王氏出身,以清悟知名,樂善好施,頗有清譽,其祖父王導曾與陶侃同朝為官。為了結(jié)交陶淵明,多次登門拜訪而不得見。得知陶淵明要去爬廬山,便請人帶酒于山亭上邀飲。一邊是“山滌馀靄”,一邊是“濁酒半壺”,如此陶淵明便不拒,“斗酒散襟顏”。有了這一次會面,鐵桿粉絲王弘從此便動不動就在林邊湖畔擺好酒,靜待陶淵明。
當官這種事情,可以拋卻腦后,喝酒卻是眼前明擺的快樂?!霸谑罒o所須,惟酒與長年”其詩作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提到了酒。蕭統(tǒng)講得更更是夸張,直言陶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陶淵明詩》蕭統(tǒng)注)。其實,陶淵明的酒量并不是很好,往往一喝便醉倒,卻還樂此不疲?!坝麑⒊磷頁Q悲涼,清歌莫斷腸”(晏殊《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晏幾道的這一言或是道盡了陶淵明式飲酒的衷情。
當然陶淵明也知道“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的道理,于是“種豆南山下”。當下有些好事之人調(diào)侃說陶淵明“不會種田”,因為“草盛豆苗稀”。其實不然,大豆在清明時節(jié)播種,幾天便可出苗。此季亦是野草瘋長時,自然更快拔尖,在稀疏的豆苗間顯然更加茂密。所以陶淵明只能有空就去薅雜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薅草薅到豆苗長出來了,自然輕松愉快多了,縱然“夕露沾我衣”也“不足惜”了。
讀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后,蘇東坡評說“非古人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予之世農(nóng),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田耕生活,“四體誠乃?!保案腥松L勤”,只有“及時當勉勵”,畢竟“歲月不待人”?!叭松鷼w有道,衣食固其端”,這是陶淵明對人生的追問,“孰事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這是自我叩問。“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這是陶淵明尋得的心靈歸宿。
從歸隱初期的田園樂到躬耕時的田家苦,更有青黃不接時出門乞食“叩門拙言辭”的困窘,陶淵明悟出了“人生豈不勞”,民生以長勤為本,以衣食為端。這種積極有為的信念,既脫離了老莊的“無為”,又否定了孔孟的“不事稼穡”。
在常年的勞作中,陶淵明依然“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把農(nóng)事、人事和世事結(jié)合起來,陶淵明總結(jié)了自己“人生”中的“憔悴有時”,構(gòu)想出了桃花源的烏托邦。這是一個通過共同耕作就能實現(xiàn)溫飽的理想社會。
出仕與歸隱,歷來是古代中國士人的兩大心結(jié)。其中蘊含著士人們?nèi)松鷥r值的實現(xiàn),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出仕才是主旋律,歸隱則是變奏曲。未致仕時“漂蓬江海謾?quán)涤酢保ā端疂G傳》中宋江的題詩),總渴望有機會可以建功立業(yè);而在宦海里沉浮時,卻常生起“身歸林泉”的想法,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往往貫穿士人的一生。陶淵明,一生也多在仕官與歸隱間不斷搖擺,內(nèi)心糾纏,反復(fù)交替,而最終還是選擇了避世獨善、潔身自好。
在寂寞中老去的陶淵明,留下來的詩文在當時并無人賞識。直到一百多年后,南梁太子蕭統(tǒng)搜集整理陶詩,編篡《陶淵明詩》,并寫序立傳加注,這才為世人所知。鐘嶸雖評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卻視陶詩為“中品”(鐘嶸《詩品》)。至唐朝在白居易等人的推送下,影響日漸擴大。
而真正把陶淵明推到獨一無二位置上的,則是蘇東坡。蘇軾在陶詩中品出了老莊的味道,讀出了禪機,更看到了自己,由人及詩,蘇東坡如此推崇陶淵明,便與陶淵明隔空唱和,一部《和陶集》紅了東坡,也紅了“五柳”。此后便是張岱,于明亡后開始評注蘇軾《和陶集》,并將蘇軾未和之陶詩繼續(xù)追和,今存其和陶詩四十首。然而諸多和陶詩,多有悲情濃郁,未及陶詩之清澈,卻也情由衷出,堅定不移,其真誠無偽與陶淵明相類。
選自《告訴你不一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