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
王雪濤《不倒翁》125.3厘米×23.7厘米1925年作
作為20世紀中國花鳥畫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美術大家,王雪濤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融合方面獨樹一幟,悟本溯源。他繼承宋元諸家傳統(tǒng),升華自然,也是國內最早接受新式美術教育的國畫家之一。他一生從事花鳥畫研究、創(chuàng)作與教學工作,所作花鳥畫題材廣泛,清新靈妙,體現(xiàn)著強烈的時代精神與生命力。
王雪濤不僅筆墨技藝嫻熟,而且具有高度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善于捕捉生活中轉瞬即逝的靈動韻味。其筆下的花鳥草蟲、生活小景,充滿鮮活真切的意趣,使觀者感受到于細微處見真情的藝術魅力。
王雪濤(1903年至1982年),原名庭均、字曉封、號遲園,河北省成安縣人。
1918年,王雪濤入保定直隸高等師范學校手工圖畫科;1922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西畫系,后轉讀國畫系,受教于陳師曾、王夢白、陳半丁、蕭謙中及法籍教員柯羅多等。1932年,他拜師齊白石,因愛其才華,齊白石為他更名為“雪濤”。
《不倒翁》是王雪濤擬齊白石意所作,齊白石為其在畫面上方題字表示嘉許。不倒翁可比喻某些善于左右逢源,而能長期保持自己權位的人,也體現(xiàn)了王雪濤對舊社會贓官的嘲諷。畫面是一個頭戴官帽、手持折扇呈背坐姿態(tài)的不倒翁。背面人物十分難畫,需富有很強的筆墨表現(xiàn)力,但他用筆簡潔傳神,幾筆濃淡墨便勾勒出了不倒翁阿諛謙卑的笨拙體態(tài)。同時,他對細節(jié)的描繪既生動形象,又充滿了寓意。不倒翁的形態(tài)縮頭耷腦,畏畏縮縮的神態(tài)體現(xiàn)在眼神的簡潔用筆中,完全是一個丑角的形象。左右兩邊形態(tài)不一的帽翅兒,更是詼諧有趣。同時,不倒翁衣服與扇子的顏色形成一黑一白的對比,十分切題。
此幅畫構圖主題明確,不倒翁畫在整幅畫面的視覺重點上,使人一目了然,加上齊白石的題字與落款,更使畫面簡潔明確,詩書畫的結合是中國畫意蘊中“簡”而“豐”的完美表現(xiàn)。當時王雪濤才22歲,已經(jīng)有落筆傳神、筆墨老到的功力了。
《梧桐鵒鵒圖》為王雪濤與王夢白合作。畫面描繪了幾只八哥在梧桐樹上休憩、哺育幼兒的場景。畫面中體型稍大些的八哥,站在枝頭頂端,低頭慈愛地觀望四只小八哥,它們參差錯落站在枝干上,眼神與體態(tài)走勢使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呼應。幾只八哥刻畫得形神兼?zhèn)?,筆法輕靈松動,它們仿佛是在對話一般。該作品用色豐富多樣,尤其是對梧桐葉子的描繪,一筆有很多色彩變化。同時前后枝干和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加強了整幅畫面的空間感。
王雪濤與老師王夢白的配合天衣無縫,筆法一致,在這種不加注釋的情況下很難辨認是誰畫了何物。從王夢白的題字中能看出對王雪濤的贊賞,也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技藝高超而感到的自得。
王雪濤《梧桐鸜鵒》132厘米×51厘米 1931年作
王雪濤非常注重寫生觀察自然,其作品《甘果共萬家》既有寫生的生動感,又能看出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縝密構思。尤其體現(xiàn)在畫面構圖上,荔枝作為畫中主體,氣由上而下在流動中攪轉迂回貫穿整幅畫面。背景中的菠蘿和枇杷果助力動勢,濃墨的枝干像骨架一樣穿插在色塊中,更加強了動勢,并將氣勢引入畫面下半部散落的枇杷果上。荔枝墨色以王雪濤最喜愛的洋紅色為主。如果深入局部觀看,可看到荔枝表皮的色點濃淡疏密是落筆與造型緊扣在一起,可謂“波瀾之際,浚發(fā)于靈臺”,十分傳神。
牡丹象征富貴,因其植株形態(tài)傲人挺拔,花冠端莊嬌健而非媚麗,故自古畫家以此取材抒寫欣喜之心態(tài)。王雪濤的《天香》是其以牡丹為題的眾多作品中的佼佼者。他這一時期畫牡丹花冠喜用洋紅,色彩效果“明”而不“麗”,較之胭脂的沉穩(wěn)則更為明快,嬌艷而不媚俗。特別是靈活多變而幻化出的豐富多樣的筆法,使眾人欽佩不已,在花鳥畫發(fā)展史上也獨具特色。同時,他對牡丹的規(guī)律了如指掌,老辣的筆墨技法、協(xié)調的色彩規(guī)律,使其整體鮮活靈動,生機盎然。加之奇絕變幻、匠心獨運的構圖布局,使牡丹這一題材成為他所創(chuàng)作的最完美的藝術形象之一。
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小可至身邊小景的記錄,大可達對時代的回應。王雪濤的藝術創(chuàng)作,既有對筆墨趣味的嬉戲表達,也有對時代變革的積極回應,其間也夾雜著大眾審美意蘊的主動探索。及至晚年,王雪濤的作品更趨于隨性灑脫,用筆粗壯老辣,圓中見方,賦色亦趨濃艷。這段由中年步入晚年的人生歷程,在作品上所呈現(xiàn)的是其一貫的藝術風格,也是心緒與情境的視覺表達。
王雪濤《甘果供萬家》108大厘米×59厘米1964年作王雪濤《天香》138.5厘米×77厘米 上世紀60年代作
《雀蟲花卉圖》整體構圖十分豐滿,內容繁多卻繁而不亂。畫面上各種草蟲和雀鳥有14種之多,它們穿梭在瓜架與草卉之間,瓜藤和野花草間的莖、葉互相掩映交錯,穿插空白處疏密有致,它們之間的關系安排得十分妥帖,花葉用淡墨點染,濃墨勾勒,運用工寫結合的方法,體現(xiàn)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在他筆下,這些普通的花草蟲雀栩栩如生,可見他平時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默寫功夫的深厚,令人嘆為觀止。這幅畫讓人百看不厭,除卻他的灑脫筆法以外,當屬畫中的“真”“情”總讓人久久回味。
作于1979年的《菊花黃時蟹正肥》是王雪濤晚年代表作之一,題款出自明代徐渭《題螃蟹詩》詩句:“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嚌?!北磉_金秋菊黃蟹正肥,持螯飲酒滋筋髓。
王雪濤特別喜歡徐渭,曾有《近似青藤》的墨筆創(chuàng)作。《菊花黃時蟹正肥》濃重的色彩和筆墨的蒼勁交相呼應。他對于物象形態(tài)的把握精準,更突出了筆墨的意筆書寫,線條蒼勁入紙,用墨古厚凝重,表現(xiàn)出人書俱老的審美追求。(注:本文藏品均來源于王雪濤紀念館)
王雪濤《群雀百蟲圖》101.3厘米×37厘米1946年作
王雪濤《菊花黃時蟹正肥》97.2厘米×59.3厘米1979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