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英,姜關祎清,梁干雄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廣東 中山 528400)
Graves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一般選擇抗甲狀腺藥物(antithyriod drugs,ATD)治療。甲巰咪唑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的一線用藥,通過阻斷甲狀腺素的合成而起作用。粒細胞缺乏癥是甲巰咪唑不常見但最嚴重的不良反應,若不及時處理會發(fā)生嚴重感染甚至敗血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本研究選擇46例Graves病合并粒細胞缺乏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甲亢并粒細胞缺乏癥患者的臨床特點。
1.1一般資料:選取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2012年~2019年收治的Graves病合并粒細胞缺乏患者4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例,年齡31~50歲,平均36歲,女40例,年齡19~69歲,平均40歲。診斷標準:①Graves?。捍_診甲亢后,結合有眼征、彌漫性甲狀腺腫、TSH受體刺激性抗體(TSAb)陽性等。②中性粒細胞缺乏: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0.5×109/L為粒細胞缺乏。③排除既往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史、應用骨髓抑制藥物(除ATD)等其他因素所致的粒細胞減少。本研究經(jīng)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研究方法:統(tǒng)計46例Graves病患者合并粒細胞缺乏的發(fā)生率,并分析其與性別、年齡、甲狀腺功能及相關抗體間的相關性。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連續(xù)變量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采用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表示;分類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定量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秩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46例粒細胞缺乏患者臨床資料:Graves 患者中,其中Graves 疾病本身導致者4例(6.5%),ATD導致者42例(91.3%),其中發(fā)生粒缺的服藥時間<30 d有7例(16.7%),30~90 d有24例(57.1%),>90 d有11例(26.2%)。在此42例患者中,應用甲巰咪唑治療者36例(85.7%),其中男3例(8.3%),女33例(91.7%),年齡19~70歲,平均(44.4±12.44)歲;丙硫氧嘧啶治療者6例(14.3%),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28~65歲,平均(40.2±12.23)歲。
2.2粒細胞計數(shù)與性別、年齡、甲狀腺功能及抗體間的相關性:未應用ATD,即 Graves 病本身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或缺乏,通過Spearman 秩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粒細胞計數(shù)與年齡、TT3、FT3、TT4、FT4、TSH、TPOAb無相關性(P>0.05),與TgAb、WBC呈正相關(P<0.05)。見表1。
表1 未應用 ATD 的 Graves 病患者粒細胞計數(shù)與各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2.3粒細胞計數(shù)與各因素的相關性:應用ATD治療后,通過Spearman 秩相關分析顯示,粒細胞計數(shù)與年齡、TT3、TT4、FT3、FT4、TgAb、TPOAb均無相關性(P>0.05),見表2。χ2檢驗顯示,甲巰咪唑致粒缺的發(fā)生率高于丙硫氧嘧啶,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698,P=0.005)。
表2 應用ATD的Graves病患者粒細胞計數(shù)與各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2.4粒細胞缺乏與服用甲巰咪唑劑量的關系:粒細胞缺乏的發(fā)生與甲巰咪唑的劑量成正相關。高劑量(≥20 mg/d)甲巰咪唑的粒細胞缺乏人數(shù)明顯高于低劑量(≤15 mg/d)。見表3、圖1。
表3 粒細胞缺乏時ATD日劑量(n=36)
圖1 粒細胞缺乏與甲巰咪唑日劑量的關系
ATD是目前國內外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首選治療方式,其主要機制為通過抑制甲狀腺細胞內的碘化物氧化成活性碘,使酪氨酸不能被碘化;同時阻斷一碘酪氨酸和二碘酪氨酸的縮合過程,而不能生成甲狀腺激素。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甲巰咪唑及丙硫氧嘧啶,二者均可發(fā)生肝功能異常、皮疹及粒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其中粒細胞缺乏是甲亢治療過程中最嚴重的不良反應。當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低于0.5×109/L時即診斷為粒細胞缺乏癥,可能發(fā)生感染導致敗血癥和敗血癥性休克,死亡率高達21.5%[1]。
50%~90%的Graves 病患者存在針對甲狀腺的自身抗體,包括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及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Graves病本身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或缺乏與TgAb成正相關。此外,還發(fā)現(xiàn)在Graves病患者中女性合并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的發(fā)生率遠高于男性。
研究表明,甲巰咪唑的實際效能強于丙硫氧嘧啶[2]。在國內的甲亢治療中,除妊娠早期、甲亢危象、對甲巰咪唑效果不佳外,基本首選甲巰咪唑,甲巰咪唑可以用于選擇ATD治療的絕大部分甲亢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甲巰咪唑導致粒細胞缺乏的發(fā)生率要高于丙硫氧嘧啶,這與既往的研究一致[3]。且應用ATD治療的患者粒細胞計數(shù)與年齡、TT3、TT4、FT3、FT4、TgAb、TPOAb均無明顯相關性,這可能因為樣本量有限,其意義還需進一步研究。
ATD導致的粒細胞缺乏多發(fā)生在治療初期階段,一般多發(fā)生在治療的1~3個月[4],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在用藥30~90 d發(fā)生粒細胞缺乏占57.1%。但3個月后仍可能發(fā)生粒細胞缺乏,有研究表明ATD導致粒細胞缺乏在ATD起始治療3年及以上的患者中仍然可以出現(xiàn),在甲亢復發(fā)的前1~2個月也可出現(xiàn)粒細胞缺乏[5]。因此在患者服藥的前3個月以及復發(fā)再次用藥的患者,要告知患者每1~2周復查血常規(guī),關注粒細胞的變化,尤其當患者發(fā)生發(fā)熱、咽痛等不適時要立即就診,大多因服用ATD所致的粒細胞缺乏合并感染時及時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過積極治療患者能夠在2~13 d恢復[6-7]。
關于ATD導致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的原因尚未明確,可能為①免疫因素:免疫介導在ATD引起粒細胞缺乏中起關鍵作用,ATD可以和患者的白細胞自身蛋白或附著的蛋白結合,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破壞骨髓造血細胞,使成熟受阻,也可以直接破壞成熟的粒細胞,還有研究顯示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可能也與粒細胞缺乏有關[8]。②對骨髓的細胞毒作用:抑制骨髓細胞脫氧核糖核酸合成,導致粒細胞的有絲分裂減少,引起粒細胞減少或缺乏。③個體基因的差異:藥物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或缺乏與HLA-DRBI*08032有關[9],人類白細胞抗原區(qū)域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s)也與ATD誘導的粒細胞缺乏癥的風險增加相關[10]。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甲巰咪唑的劑量與粒細胞缺乏相關,高劑量的ATD會增加粒細胞缺乏的發(fā)病率,這與既往研究結果是一致的[11]。當應用較高劑量的ATD時藥物或是藥物的代謝產(chǎn)物可能引發(fā)針對粒細胞的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粒細胞抗原和藥物的相互作用誘導抗體的產(chǎn)生,從而發(fā)生粒細胞減少或缺乏[12]。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甲巰咪唑15 mg/d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要明顯低于30 mg/d[13],因此在臨床中選擇低劑量的甲巰咪唑治療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