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子
前不久,一位老人的鐵皮糖盒感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盒子里整齊地放著四張銀行票據(jù)和銀行卡等,金額總計150萬元。這是89歲的劉杜珍和愛人張良起的畢生積蓄。2021年1月19日,劉杜珍捧著鐵皮糖盒,將積蓄全數(shù)捐給上海交通大學。她的眼里噙滿淚水:“他(張良起)病重的時候就和我商量,死后將所有存款捐給上海交大?!?/p>
張良起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南洋模范中學的英語教師。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他以專業(yè)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大。張良起剛?cè)雽W不久,上海交大徐匯校區(qū)就被日軍霸占,他和同學被逼退入法租界的一棟小樓里,在那里度過了艱難的大一時光。后來日軍接管了上海交大,張良起憤然輟學,跋山涉水、一路波折,近乎花費了一年時間,才得以進入搬遷至重慶市郊九龍坡的學校繼續(xù)學業(yè)。
在這段動蕩的日子里,張良起深刻意識到無線電技術對于國防安全的重要性,于是在臨近畢業(yè)的最后一個學期,專心攻讀這門新興學科。1946年畢業(yè)后,他目睹家國動蕩、經(jīng)歷戰(zhàn)亂,深感科技類人才的匱乏,決定留在母校任教。
1949年5月,上海市解放后,人們歡呼雀躍,但上海領空仍時不時有戰(zhàn)機躍躍欲試,暗潮涌動。為了肅清上海領空、筑造安全天網(wǎng),上海市委抽調(diào)部分交大師生組建了一支雷達部隊。然而面對一堆廢棄的雷達和損壞嚴重的電臺,年輕的操控員一時束手無策。張良起憑著一股倔勁,四處尋找殘留的說明書和線路圖,接連幾天整夜不睡地鉆研雷達,終于在一個清晨弄明白了雷達原理。他雙眼布滿了紅血絲,興奮地給大家講解原理,手把手教大家操作。由于在無線電方面表現(xiàn)突出,他被借調(diào)到南京海軍聯(lián)合學校二分校任電子學教員,培養(yǎng)雷達兵,后因教學成績突出被授予個人三等功,回到上海交大晉升為講師。
1952年,張良起被調(diào)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先后參與了電子系、導彈工程系等尖端軍事學科建設。他每天做科研,忙教課,沒有時間關心個人感情,同事看著著急,四處張羅著幫他物色對象。在同事的介紹下,他結(jié)識了劉杜珍,戀愛三年后步入婚姻。
“當時我和別人說過關于他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清楚’,他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在開會’。”但即便如此,劉杜珍也喜歡他對工作專注的樣子。她信任他,也理解他。導彈自動控制系統(tǒng)是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軍事技術之一,但國內(nèi)導彈自動控制技術還是“一張白紙”。張良起翻遍了僅有的幾本關于導彈自動控制的期刊文獻,邊學邊試驗,經(jīng)過許多個不眠之夜,才將導彈自動控制專業(yè)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由于睡眠不足,張良起幾次暈倒在教研室。劉杜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時常勸張良起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
1970年,哈軍工主體部分南遷至長沙,改名為長沙工程學院,1978年改建為國防科技大學。6年后,張良起升任國防科技大學校長。當校長后,張良起的工作更忙了。他大部分時間用來走訪全國各地,為壯大國防科技大學儲備招攬人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良起擔任校長期間,國防科技大學的科研工作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在他主持下,我國首臺兩足步行機器人研制成功,將我國機器人研制技術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填補了中國機器人研制技術的空白。1988年,張良起被授予少將軍銜。
劉杜珍調(diào)侃說:他在科研上雖然獲得了很多榮譽,但是平時對自己特別“摳門”,出差都是自己帶食物,從來不去餐車就餐。有一次,從武漢參加完會議回長沙,沒有坐票只有臥鋪,他嫌臥鋪票貴,就買了站票,一路站了回去。他的出行工具是一輛自行車,他騎車在校園穿行的身影,讓眾多國防師生記憶深刻。
由于工作需要,張良起被調(diào)離家鄉(xiāng)上海,之后再沒調(diào)回來。他思念家鄉(xiāng),懷念母校,期間探親訪友回過幾次上海,每次回來都拉著妻子一起去逛徐家匯的上海交大校園。走進母校,張良起仿佛回到了年輕時代,他步伐矯健地走遍母校的各個角落,才肯去探訪以前的同事和朋友。
2009年,多年的超負荷工作使得張良起的身體每況愈下。虛弱得食不能下咽時,他依然念叨想回母校走走。病重時,他和妻子約定:“我們這么多年的工資積蓄加上身后的余財,全數(shù)捐給交大用于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
張良起去世后,劉杜珍延續(xù)著丈夫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態(tài)度,每天都堅持自己去食堂,把飯菜打好拿回家,吃一半,剩下一半留作晚飯,天熱的時候舍不得開空調(diào),天冷的時候舍不得開暖氣,一年四季僅有幾件換洗的平常衣服,慢慢地攢下了150萬元。她把丈夫的遺愿牢牢記在心上,趁著自己還能走動,找到干休所的老同事幫忙捐款。
2021年1月19日,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在上海交大舉行。上海交通大學1946屆校友、國防科技大學原校長張良起的夫人劉杜珍老人遵先生遺愿,將畢生積蓄150萬元捐贈給母校,設立張良起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yōu)、具備創(chuàng)新科研精神的博士研究生。在捐贈書上簽完字,劉杜珍坐在椅子上長長地舒了一口氣:“12年了,他的心愿終于完成了?!?/p>
兩位老人一生節(jié)衣縮食,一捐就是全部積蓄,正如家里掛著的那張條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