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連華,賀 晨,郝 杰,郭慧敏
(1.西安科技大學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中國二十冶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1900)
建筑施工由于固有風險高、施工環(huán)境復雜、從業(yè)者整體素質偏低等特點,建筑施工領域的生產(chǎn)安全事故發(fā)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9年起中國建筑業(yè)事故起數(shù)開始超過煤礦,已連續(xù)9年成為工礦商貿(mào)事故最多行業(yè)[1]。建筑工人作為施工作業(yè)的最終執(zhí)行者,其不安全行為是引起建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2],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失誤實質是人的信息處理失誤[3]。安全信息認知(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SIC)是依據(jù)已有的安全知識和經(jīng)驗,對生產(chǎn)生活中感知到的安全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以及響應的過程,建筑施工不安全行為通常是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認知錯誤或偏差的結果[4]。
LUO等提出SIC障礙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獲取不及時和信息內(nèi)容不真實2個方面[5];HUSSAIN等研究并證實了消極的安全氛圍會促進人員對危險行為的不良認知[6];張孟春等驗證了基于認知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原因分析思路的合理性,“選擇應對”認知過程環(huán)節(jié)失效是導致建筑工人不安全行為的最主要原因[7];葉貴等分析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景下,建筑工人的風險感知經(jīng)驗、冒險程度、行動執(zhí)行水平等3種認知因素對其不安全行為的影響[8];韓豫等采用心理測量的方式,提出并驗證了工人進行認知時主要依賴經(jīng)驗信息和主觀感受[9]。
迄今為止,在建筑施工領域對工人安全信息認知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多數(shù)安全信息認知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10]、醫(yī)藥[11]、駕駛[12-13]和煤礦[14-15]等領域。同時,研究者大多采用概念分析方法,構建了多種SIC理論模型[16-18],但與實際現(xiàn)場結合不緊密。鑒于此,結合SIC過程,基于中國近3年建筑行業(yè)施工較大及以上事故資料,找出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認知存在的問題,以期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信息認知能力,減少人為失誤,從根本上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對建筑工人SIC過程進行分析。其次,結合建筑工人SIC過程,利用扎根理論對63起事故調查報告進行自下而上的分析總結,最終提取出影響建筑工人SIC過程的SIC主體、SIC環(huán)境和SIC客體3大類因素。
安全信息流動的3個要素分別為安全信源、安全信道和安全信宿[19]。安全信源是指安全信息認知過程中的客體,安全信息主要存在于安全信源中[16];安全信宿是指安全信息認知過程的主體,對安全信息進行接收和處理[16];安全信道是安全信息在信源和信宿之間的傳遞通道[20]。
安全信息流動包括安全信息的提供、傳遞和吸收3個基本階段[21]。第1階段是安全信息的提供,指安全信源向外界提供聲音、文字和圖像等安全信息;第2階段是安全信息的傳遞,指安全信息通過安全信道進行傳遞;第3階段是安全信息的吸收,指安全信宿對安全信息進行處理;安全信息流動過程可簡化表示為“安全信源-安全信道-安全信宿”。
張孟春借助認知心理學理論,將建筑工人的認知過程劃分為4個環(huán)節(jié),即感知信息、理解信息、選擇響應和實施行動[7]。安全信息認知是指安全信源中的安全信息通過信道傳遞到信宿[22],信宿通過感知、理解和思考安全信息后,做出選擇響應,最后實施決策方案的過程。
綜合安全信息流動的3個階段和建筑工人認知過程的4個環(huán)節(jié),構建建筑工人SIC過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工人SIC過程
在建筑施工環(huán)境中,建筑工人即SIC主體,安全信源所蘊含的施工安全信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被建筑工人感知到后,工人通過理解信息、思考應對和選擇響應等心理活動,對當前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的安全狀況有了整體認知,在此認知結果下,采取措施、實施行動。例如,未系掛安全帶的建筑工人在操作架上作業(yè)時,聽到安全員喊話提醒,想到可能會發(fā)生高處墜落事故,在佩戴與不佩戴安全帶之間,選擇系掛安全帶,穿戴好后繼續(xù)作業(yè)。
扎根理論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定性研究方法,通過對原始資料的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來建立和提升理論,發(fā)掘對現(xiàn)象的新理解和新認識,特別適合于缺乏理論解釋或現(xiàn)有解釋不足的研究領域[23]。從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各省市、自治區(qū)應急管理局官網(wǎng)上收集近3年建筑施工較大及以上事故調查報告共63份。利用扎根理論對63份事故調查報告進行質性分析,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和理論飽和度檢驗4個階段來完成,其中70%案例用來編碼,30%案例用來理論飽和研究。
第1階段(開放式編碼):將初始資料拆分比對后進行編碼,從而形成概念和范疇的過程。通過對63起事故案例文本提煉和歸納,得出信息辨識、安全知識等范疇。開放式編碼過程見表1。
表1 案例開放式編碼分析
第2階段(主軸編碼):通過分析概念范疇之間的各種聯(lián)系,將開放式編碼中得出的各個范疇有機關聯(lián)在一起的過程[24]。對開放式編碼得到的范疇進行簡化、合并,刪除出現(xiàn)頻率較低的范疇,最終總結出16個主范疇,見表2。
第3階段(選擇性編碼):從整體上系統(tǒng)地分析主范疇,然后選擇一個核心類疇,再不斷把概念聚合到和核心類疇相近編碼上的過程。將范疇和主范疇對比分析并參考初始資料進行比較后得出“SIC主體、SIC環(huán)境、SIC客體”3個核心范疇。
第4階段(理論飽和檢驗):對新的資料進行編碼,直至不再產(chǎn)生新的類別和范疇,這是取樣結束的準則[23]。將剩余30%的建筑工人SIC事故案例進行編碼,未產(chǎn)生新的重要類屬或范疇,并且在主范疇內(nèi)部也未有新的范疇顯現(xiàn),即說明已達到飽和水平,可以結束取樣。最終得出的建筑工人SIC影響因素包括“SIC主體、SIC環(huán)境、SIC客體”3個核心范疇和16個主范疇,見表2。
表2 建筑工人SIC影響因素
考慮建筑工人SIC影響因素體系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需進一步實證研究。根據(jù)3大類影響因素編制調查問卷,采用Likert 5點式計分法,評價分數(shù)為1~5分,對應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5個等級,采用身體感知能力、心理應對響應等16個主范疇因素作為問卷的觀測指標變量,見表3。問卷調查對象為西安、武漢、貴州、昆明、上海等城市的8家大型建筑施工企業(yè)的建筑工人。研究共發(fā)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288份,有效問卷274份,有效率為95.14%。
采用SPSS 24.0軟件統(tǒng)計分析回收問卷的數(shù)據(jù),通過Cronbachα系數(shù)對潛變量進行信度檢驗分析,各潛變量的Cronbachα值見表4。結果表明:各潛在變量的系數(shù)均在0.7以上,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即通過檢驗問卷的KMO值和Bartlett’s球形度,對問卷進行效度分析,見表5。結果表明,量表的KMO值大于0.8,巴特利球形檢驗的Sig.為0.000,表明存在顯著相關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大于1作為提取因子的依據(jù),提取出3個主因子。通過因子分析得出,這3個主因子的累積貢獻率為83.697%,表明這3個主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6個變量83.697%的信息量。因此,問卷有良好的效度。
為確定建筑工人SIC 3大類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應用AMOS 21.0構建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并將SPSS 24.0中的問卷數(shù)據(jù)導入模型,模型運行結果如圖2所示。
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卡方自由度(CMIN/DF)、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適配指數(shù)(GFI)、比較適配指數(shù)(CFI)及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R)共5個指標參數(shù)來檢驗模型的擬合度,擬合結果及評判標準見表6。所有指標參數(shù)都達到要求,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擬合度。
從圖2可以看出,3個核心范疇中,SIC主體的路徑系數(shù)最大,說明建筑工人自身狀態(tài)對SIC過程的影響最大,其中安全知識經(jīng)驗系數(shù)最大,說明安全知識經(jīng)驗在SIC主體中發(fā)揮最主要影響作用;SIC客體路徑系數(shù)次之,安全警示標志路徑系數(shù)最大,表明安全警示標志在SIC客體中發(fā)揮最主要影響作用;SIC環(huán)境路徑系數(shù)最小,作業(yè)天氣條件路徑系數(shù)最大,表明作業(yè)天氣條件在SIC環(huán)境中發(fā)揮最主要影響作用。
圖2 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
實證結果與扎根理論研究結果相吻合。扎根理論分析過程中各個主范疇被提及的頻率能間接反映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統(tǒng)計選擇性編碼主范疇被提及的頻次,結果顯示:一級因素中,SIC主體因素被提及的頻次最高(137次),主體因素中安全知識經(jīng)驗被提及的頻次最高(35次);SIC客體因素被提及的頻次次之(121次),客體因素中安全警示標志被提及的頻次最高(28次);SIC環(huán)境因素被提及的頻次最低(85次),環(huán)境因素中作業(yè)天氣條件被提及的頻次最高(23次)。說明SIC主體因素對建筑工人SIC的影響最大,與張孟春等的觀點一致[7]。
通過播放圖片、視頻課堂教學等方式,讓工人學習和了解安全隱患信息的基本特征,普及安全標識、安全信號和安全指令等安全信息的含義,增強其對高處作業(yè)、地下有限空間作業(yè)等危險作業(yè)場景的敏感度,準確辨識和理解安全信息;通過實地演練等方式,使工人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學習應急處理經(jīng)驗,提高行動執(zhí)行水平;定期開展事故案例講座,讓工人意識到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等事故隨時都可能發(fā)生,端正工人的安全信息認知動機,糾正無視安全警告標志等不良作業(yè)態(tài)度,消除僥幸心理、冒險心理等心理因素。
安全標志的布置是對危險地帶以及危險行為的重要提醒,建筑工人在施工時通常會通過眼、耳、鼻等感官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捕捉周圍環(huán)境的安全信息。因此,施工現(xiàn)場安全標志的制作和放置、塔吊等設備的安全信號強度至少應在建筑工人的無意識狀態(tài)下起到警示作用。清晰、醒目的安全標識應全面覆蓋安全隱患點,并且高頻出現(xiàn)在工人的記憶中,促使工人在工作中有意識地重復記憶。另外管理人員還應定期檢查和維護各種信息警報系統(tǒng),如消防報警和塔吊運行警報等信息輸出系統(tǒng),確保其工作正常。
雨、雪、大風等惡劣天氣條件會影響工人對當前施工安全信息的辨識和獲取,產(chǎn)生認知偏差導致不安全行為出現(xiàn),因此,施工企業(yè)應按照相關規(guī)范,根據(jù)氣候變化,提前制定和完善惡劣天氣施工安全專項技術措施,避免事故發(fā)生。另外,應確保工人良好的作業(yè)條件,提升作業(yè)照明條件,通過隔聲設施或耳塞等綜合性降噪措施來控制施工噪音等,使工人集中注意力,減少認知錯誤或偏差。
1)基于建筑工人SIC過程,結合事故案例分析,得到了包括SIC主體、SIC環(huán)境和SIC客體的3個核心范疇以及16個主范疇的建筑工人SIC影響因素體系。
2)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得到了各個影響因素重要度,并明確了影響建筑工人SIC的關鍵因素,從強化安全信息主體認知能力、完善安全信息系統(tǒng)和暢通安全信道3個方面提出了基于安全信息認知事故防范措施,對施工單位改善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認知狀況,減少不安全行為及預防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