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開發(fā)區(qū)實小教育集團育才校區(qū)副校長。)
女兒心陽眉飛色舞地談論著元旦文藝會演中班級女生的精彩表演,她爸爸不經意中插了一句:“你也可以報名參加表演呀?!?/p>
“打住!你是不是想說:你也會邊彈吉他邊唱歌,你怎么沒有報名呢?”心陽噘起嘴,一臉不高興,“唉,就知道你會這么說,就不應該和你談學校事情的?!?/p>
一場愉快的談話戛然而止,接著就是長久的沉默。
在心陽很小時,我們就發(fā)現她有些怯場,在公開場合不愿意說話,更別提表演了。于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機會,讓她不斷嘗試、勇敢地挑戰(zhàn)自己:在學校迎新年活動中,鼓勵她報名參加吉他表演;在“葛蘭杯”朗誦比賽中,幫她報名參賽,輔導她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電視臺組織的少兒故事大賽中,與她一起積極準備童話故事;在開發(fā)區(qū)獨唱比賽中,鼓勵她演唱《跟彩虹一起成長》……
每一次比賽,我都能感覺到她的緊張,因為她的身體會微微地發(fā)抖,她的嗓音也會稍有變化。當她較為出色地完成表演后,我都會毫不掩飾地夸獎她。然而,她并沒有變得落落大方、揮灑自如,她的性情一如往昔,沒有多大的改變。漸漸地,她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讓她主動登臺,簡直比登天還難。我和她爸爸就不再多說什么,只是感到有些無奈,有些遺憾。
其實,我發(fā)現在我所教的學生中,也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希望孩子大膽,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讓孩子展示,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興奮不已,并且毫不吝嗇地表達溢美之詞。然而,改變卻是微乎其微。
對此,我曾自我安慰:“教育是慢的藝術,所以我們要慢慢來?!?/p>
最近,閱讀了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所著的《由內而外的教養(yǎng)——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一書,豁然開朗。
書中講到小姑娘薩拉的故事。
四歲半的薩拉優(yōu)柔寡斷,對參加社交和集體活動都很謹慎,缺乏嘗試新事物的膽量。一位實習老師積極鼓勵她,想要幫助她建立自信。有一天,薩拉的“自信突然冒了出來,就像丁香花長出了花蕾”。她跳上操場上一座三米長的“橋”——幾年前倒地的一棵大樹,就像別的孩子一樣,從這頭走到了那一頭。實習老師在旁邊一直注視著她,等她一下來,老師就為她喝彩:“薩拉,非常好,你做得好極了,你是最棒的!”老師還興奮得跳起來,揮舞著手臂。薩拉害羞地看著老師,臉上有淡淡的笑容。但接下來的幾周,薩拉并不愿意再次從這座“橋”上走過。
丹尼爾·西格爾在這個案例的最后寫道:“對她來說,再在上面走一次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氣。”
為什么會這樣?作者認為,實習老師對薩拉的表現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她沒有和薩拉的感受達到協(xié)調。老師并沒有注意到,薩拉在這次經歷中已經拿出了十足的勇氣,冒了很大的風險,老師的評價太過夸張,并沒有起到鼓勵薩拉的作用,使她能夠回去再冒險走一次。
那么,老師應該怎樣做才能讓薩拉擁有自信,并且愿意再次挑戰(zhàn)自己呢?老師的評價怎樣才能恰如其分,起到心理調和的作用呢?書中也給出了答案:“薩拉,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著腳走完了整個樹干。你做到了!你可能有點害怕。雖然這是你第一次走,但是你堅持下來了。你真棒,現在你開始相信自己了!”
原來,恰如其分的評價,是有針對性的,是涉及細節(jié)的,是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對孩子的評價,尤其是表揚,要適度、中肯、及時,如果表揚夸大其詞,就會大大降低孩子的耐性、寬容程度以及應對挑戰(zhàn)和競爭的能力。
“為了全面地認識自己,孩子需要接受適當的評價,這種評價要與他們的內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經歷相一致。父母要以調和的心理狀態(tài)融入與孩子的交流,幫助孩子構建協(xié)調、連貫的人生?!钡つ釥枴の鞲駹柸缡钦f,我深以為然。
現在,我不再夸張地鼓勵心陽,而是給予適當、中肯的評價和鼓勵,和孩子同頻共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就讓她與自己和諧相處,我相信,那時的她才是最愉快、最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