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琛
[摘? ?要]課堂是師生互動學習的溝通平臺。良好的課堂氛圍將促進師生雙方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谛畔⒓夹g的語文課堂教學,如何保持“語文味”,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教學;賽課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5-0010-02
記憶中的語文課堂總是書聲瑯瑯,教師眉飛色舞,黑板上的筆記滿滿。筆者上高中時,教室里開始有了多媒體設備,但是大多教師仍是聲情并茂地授課,極少使用多媒體。筆者的語文老師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度令人心生向往。筆者一度以為,若教師不能對教材內容爛熟于心,無法用一支粉筆繪課堂,那必然是功力尚淺的。當筆者站上了講臺,成了蕓蕓教師中的一員后才發(fā)現(xiàn)年少認識的淺薄??萍既招略庐?,多媒體設備的普及,讓課堂變得五彩繽紛。筆者也在不斷學習、探索該如何上好每節(jié)語文課,讓課堂教學不“千篇一律”,不丟失“語文味”。
賽課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經過賽課,筆者的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語文學科,之于學生,是一門學無止境的課程,從咿呀學語到耄耋期頤,貫穿著生命的始終;之于教師,亦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教師只有不斷積累,才能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只有不斷實踐,才能教出“語文味”。要想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便離不開瑯瑯書聲,離不開文本的品讀,更離不開師生思想的碰撞。
隨著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受到了沖擊。課堂授課時,教師從使用簡單的PPT課件,變化為使用班班通教學一體機等高端設備。日新月異的技術,讓課堂不再只有一支粉筆、一本課本,其為課堂教學增添了許多樂趣??墒牵坏┡加鐾k?,有些學科的課堂教學便無法順利開展。筆者曾聽到個別教師抱怨,有時班班通教學一體機出問題使用不了PPT課件,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以致教學無法開展,或者收效甚微。筆者也曾見過,極少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全神貫注于授課軟件附帶的以輔助識記知識點為目的的游戲,而忽略了課堂知識的學習。
信息技術,應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應該喧賓奪主。信息技術應該如何使用,重點還是在于教師的選擇。教師如何進行課堂設計,才是關鍵。
一、立足課堂定基調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一支粉筆三尺講臺的模式已悄然改變,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內容趨向于直觀形象、繪聲繪色,使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
回憶賽課之初,看到文件要求“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課堂教學”時,筆者毫無頭緒,只能想到淺顯的層面,即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添加圖文視頻以展示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經過技術培訓,筆者了解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網絡互動課堂”,有效拓展了知識面。新投入使用的“人教智慧教學平臺”里的課例也激發(fā)了筆者設計的靈感。語文學科優(yōu)秀的前輩也給予了筆者指點。在各方的有力幫助下,筆者最終將教學設計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
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并不代表著語文課堂教學失去了“語文味”,失去了語文學科“聽”“說”“讀”“品”“寫”的能力訓練。
信息技術的使用,需要厘清主次,教師不能因過度追求技術使用而拋棄語文的“本味兒”。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基調,考慮清楚哪個環(huán)節(jié)需要使用信息技術、需要產生什么效果,以更好地選擇、運用信息技術,進而讓學生更直觀地去感受文章、理解作家作品、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與效率。
此次教學探索,筆者選擇了朱自清《背影》一文。筆者分別在4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了信息技術。這4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導入環(huán)節(jié)、精讀文段品情感環(huán)節(jié)、課堂練習做檢測環(huán)節(jié)、模仿文段小練筆環(huán)節(jié)。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朗讀者董卿分享閱讀朱自清《背影》的視頻。該視頻既分享了刻畫父親朱鴻鈞攀爬月臺買橘背影的文字,又提及了《背影》的寫作背景及朱自清父子的隔閡,更有董卿對父愛的品悟:父親是我們一生下來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讀懂他,可能需要我們用掉一生的時間。筆者以該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課堂的主題——父愛的品析感悟。筆者在精讀文段品情感環(huán)節(jié)使用了能產生“聚光燈”效果的技術來凸顯文章中刻畫父親買橘背影的文字,帶領學生一起品讀,并通過刪改原文(人物外貌描寫、動作描寫)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感受原文文字所刻畫的豐滿的父親形象,感受那份無言而深沉的父愛。筆者還運用教師平板將與所品讀的文段有關的練習題發(fā)送到學生平板上,進行全班即時練習,檢測學生對該文段的品讀效果。筆者最后通過播放視頻,啟發(fā)學生回憶成長路上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并讓他們選擇印象最深的“一瞬間”,模仿剛剛精品過的文段進行人物細節(jié)描寫練筆。
比賽的順利完成,給了筆者極大的信心,鼓舞著筆者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思索、探尋,努力提升自我的信息技術能力與教學基本功,致力于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出彩。
二、夯實基礎展風采
融合了信息技術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否精彩,不僅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還取決于教師個人的風采是否能夠得到充分展現(xiàn)。在融合了信息技術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資源,開闊學生眼界,還應該基于自身對文本的領悟,運用教學技巧,引導學生走近文本、理解品讀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他們學有所獲。教師的個人風采,既包含教學基本功,諸如“聽、說、讀、品、寫”等能力,又包含教師的個人才藝,諸如“朗誦、繪畫、書法”等能力。這些能力在課堂上的運用,出發(fā)點理應是為更好地引導學生品讀文章。教師要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帶領學生細品文章,領悟情感。
在此次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渲染氛圍,引領學生感悟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父愛,筆者設計了教師配樂誦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在緩慢而憂傷的背景音樂中,筆者用低沉而傷感的語調、緩慢的語速去誦讀課文中最精彩的描述父親攀爬月臺買橘子的這部分,引導學生再次感悟作者呈現(xiàn)出來的無聲父愛。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能使配樂誦讀聲情并茂、觸動人心,筆者不僅利用閑暇時間反復訓練,還請教了其他教師,聽取了他們的誦讀建議。林老師是語文學科的高級教師,更是一位經驗豐富、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語文教師。在此次課程探索中,林老師對各方面都提出了細致的建議,他所提出的誦讀方面的建議令人醍醐灌頂。經過提點,筆者明確了誦讀的重點,通過語調、語速的變換,音色的控制等,著力渲染一個肥胖、行動不便但仍努力攀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父親形象。筆者的另一位指導老師則是語文學科教研組組長李老師,其亦是一位從教十年的才華橫溢的語文教師。從兩校聯(lián)合賽課一直到市里比賽,李老師一路相伴。課堂教學設計的幾次修改,都有李老師的傾囊相助。精讀品悟重點文段的模式歷經幾次修改,才最終確定為信息技術融合下的“聚光燈”模式。這使得學生能直觀參與文段的修改,從而通過對比品讀,更好地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此外,筆者還有幸得到了學科骨干教師熊老師與黃老師的指點,進而能夠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教學設計,突出重難點。
比賽順利完成,一切塵埃落定后,筆者有種恍若新生的感受,對教學有了新的感觸——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過程。良好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回顧此次課程教學探索,筆者自認為十分幸運,遇到了一群優(yōu)秀的學生,領略到了“朗讀者們”的風采,那些響亮且充滿真情的朗讀聲仿佛還縈繞在耳旁。朗讀得最出彩的是一位圓臉中等身材的男生,他自告奮勇站起來之后,用喑啞的聲音、飽含深情的語調,生動地讀出了那份深沉的父愛。至今,那位男生微紅的眼圈仍不時浮現(xiàn)在筆者的腦海里。處于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各不相同,有的安靜沉穩(wěn),有的踴躍活潑等。這些性格各異的學生,各有優(yōu)勢。作為教師,需要細心、耐心和創(chuàng)新,以帶領不同的學生走近語文大學堂,去感受各類文本中的情意,并讓學生由人及己,提升自我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學有所獲,師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就是一堂課最亮眼的風采。
三、不斷實踐再探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實踐出真知,只有不斷地學習、探索、實踐,才能成就更優(yōu)秀的自己。經此一賽,筆者對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筆者將會不斷學習信息技術,鍛煉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致力于讓語文課堂教學在融合信息技術后更富有情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微課、同步課堂等新穎的授課方式層出不窮,該如何將它們融入富有“語文味”的課堂教學?筆者將會一一進行探索實踐。學無止境,探索亦無止境。
古語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闭n堂教學,本就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長者,用自身豐富的閱歷去循循善誘,去引導學生品讀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將所學所獲熔煉為成長道路上的奠基石,使學生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比咧v臺,方寸之間,融匯著先賢的百樣人生,孕育著學生的諸多未來。筆者會不斷向身邊的榜樣學習,提升自我,和學生一起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