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
摘要:新課標提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和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結(jié)合教學實踐,探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感知、思維能力提升、審美意識培養(yǎng)的有效方法。
關(guān)鍵詞:散文閱讀;語言;思維;審美
文本解讀應遵循文體的特點。王榮生教授認為現(xiàn)代散文是張揚個性的一種文體。散文意在抒發(fā)性靈,見證個體的情懷。教師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注重散文這一文體特點的形式美,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結(jié)構(gòu)內(nèi)外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解讀出文本內(nèi)在的情感。筆者聽課時發(fā)現(xiàn),在散文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存在以下現(xiàn)象:注重解題方法和技巧的講解,忽視對文本語言形式的品味;課堂活動設(shè)置多種多樣,學生深入思考不夠;注重對文本情感的挖掘,缺少對散文內(nèi)部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使得學生情感缺失,審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筆者認為出現(xiàn)以上問題主要是教師忽視了教學應以“語”和“文”為核心,聽、說、識、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筆者結(jié)合散文的文體特點,從語言、思維、審美三個方面探討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緊扣語言,還原情感體驗
散文閱讀應以語言為抓手,在語言積累、理解、建構(gòu)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散文作品中,學生常常會發(fā)現(xiàn)意料之外的“語”,情理之中的“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涵泳咀嚼散文語言之“味”,批判揚棄散文閱讀之“道”。
首先,在語言精妙處進行情感體驗。經(jīng)典的散文往往有精妙之語,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文本中的精妙語言,從而還原情感,實現(xiàn)有效閱讀。比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可以扣住細節(jié)描寫,體會原文情感。學生閱讀時往往會敏銳地抓住文本中的疊詞、動詞進行品味。如第一段中“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設(shè)置矛盾點,還原學生的閱讀情感。具體片段如下:
師:生活中,你遇到了挫折,你的母親往往會怎么做?
生1:安慰我,讓我不要灰心,下次繼續(xù)努力。
生2:讓我要吸取這次失敗的教訓,繼續(xù)奮勇直追。
師:按常理,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絕大部分父母會立即過來安慰,而文中的母親卻“躲”了出去,這是為什么?
生3:看似不合情理,實際上恰恰是母親照顧到雙腿癱瘓兒子的自尊心。
生4:這是母親理解“我”,希望給“我”一個獨處的空間。
生5:母親選擇自己承受苦痛卻不想讓兒子知曉,從文本中“偷偷地聽”“悄悄地進來”可以看出。
師:很好,而“我”卻仍然“視而不見”母親的痛苦,七年后回想當時的情形,對母親當時的心境有了“再體驗”,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6:兒子為當初的行為感到愧疚,為母親不在感到痛心。
由此,學生在文本語言的體悟中,拉近了與作品的距離,體會出史鐵生寫作時的情感,從而深度體會文字背后的感情。
二、巧用對比,提升思維能力
閱讀是一個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的過程。在經(jīng)典散文作品中,語言形式、言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布局往往具有很強的美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巧妙運用前后對比,體會語言美的同時提升學生閱讀的思維能力。
巧用對比,體會文本的形象美。學習《散步》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捕捉文本中的短句,從而把握特殊的言語表達方式。如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替換為以下兩句,然后結(jié)合生活實際進行體悟,感知作者的情感。具體如下:
原句: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替換:(1)妻子呢,她總是聽我的。
(2)妻子呢,她總是在外面聽我的。
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的特點。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句采用了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并且原句強調(diào)“在外面”三個字,作者是有意為之。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的實際,說一說情感。具體教學片段如下:
生1:原句強調(diào)“在外面”,意思為“妻子總是很給我面子”。
生2:原句強調(diào)妻子很賢惠,并且用“呢”有一種親昵之感。
師:那么我們可以刪除“在外面”嗎?
生3:不能,這是強調(diào)妻子在外面聽“我”的,說明妻子知書達理,在家里不一定,就像我的爸爸媽媽,去我姥姥家的時候從來不紅臉,在家里他們經(jīng)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學生舉例)
全班學生爆笑,聽得入神。
生4: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家總是聽“妻子”的。
師:為你的思辨力點贊!是不是矛盾呢?
生4:不矛盾。在外面,“我”和“妻子”充當了夫妻角色的同時也是媳婦、兒子、母親、父親。人物在多重身份下顧慮的東西太多,他們需要互相關(guān)照,互相提攜。在這種情況下妻子會對“我”說:“這回咱們走大路,下回走小路?!?/p>
由此,學生經(jīng)過言語比較替換、品味、賞析,體會到作者用“咱們”代表了一種帶著“慈愛”“孝順”“賢惠”和“聰慧”的美好情感。同時,在語言的品味中,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形象美。
三、借助畫面,提升審美能力
散文的精妙之處在于通過細膩、豐富的個性化語言,表達出自我獨特的感受和體悟。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還原一些精妙的言語,構(gòu)建形象化的閱讀畫面,從而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提升審美能力。
展開聯(lián)想,進行畫面重構(gòu),提升審美。散文以含蓄、委婉的語言表達深層的情感,加之散文創(chuàng)作的時間與讀者閱讀有一定的時空距離,讀者在閱讀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一定的隔膜感。為了消除這種隔膜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含蓄的語言,對文本進行畫面重構(gòu),從而加深閱讀體驗,提升審美能力。比如,學習《散步》一文時,教師可以圍繞文本語言,進行畫面重構(gòu),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具體片段如下:
投影展示: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就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師:這是一幅美麗的田野畫面,朗讀這些文字時你的頭腦里會想到哪些詩句?
生1: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生2: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生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生4: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生5: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教師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緊扣語言,幫助學生構(gòu)建新的知識。學生在畫面的重構(gòu)中感知景物描寫的妙處。如果沒有這些畫面描寫,春天就沒有了生機,文本就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文字就喪失了生命力。正是由于有了這些景物描寫,文本的畫面感更加強烈,情感也顯得更為厚重。教師有效地抓住散文中的抒情、描寫性語言,喚起學生已有知識并進行重構(gòu),從而激活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借助插圖,設(shè)置一定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展開聯(lián)想,提升審美。比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筆者緊扣文本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對文本進行改寫,要求學生以書信體的格式,以母親的口吻給作者史鐵生寫一封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情感得以還原。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朗誦,讓學生體會原文語言含蓄之處,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教材選人許多經(jīng)典的散文,多以其獨特的語言形式、文本結(jié)構(gòu),表達出獨特的情感。教師要抓住散文的文體特點,以語言為抓手,還原閱讀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