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袁建良(通信作者)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昆山 215300)
乳頭狀甲狀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早期患者通常無明顯癥狀,當發(fā)生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時病情多已進展至中晚期,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頸部淋巴結轉移是PTC常見轉移方式,研究表明,頸部淋巴結區(qū)域清掃有利于提高PTC手術療效[1],因此,術前充分評估、準確判斷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尤為重要。高分辨力超聲具有可重復性強、軟組織分辨力高等優(yōu)點,可為PTC術前診斷提供血流動力學、形態(tài)學等方面的信息。增強CT可通過增強掃描增加周圍組織與病變密度差異,提高病灶定性診斷能力[2]。由于上述兩種方式在PTC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中各具優(yōu)勢,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高分辨力超聲聯合增強CT對PTC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術前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PTC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1例,女51例;年齡18~41歲,平均(29.43±3.81)歲。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甲狀腺結節(jié)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3]中PTC的相關診斷標準;(2)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完整;(3)接受PTC切除術。排除標準:(1)多發(fā)腫瘤;(2)胸廓畸形;(3)合并血液系統疾病。
(1)高分辨力超聲檢查:選用美國GE Vivid-3型高分辨力超聲儀,設置探頭頻率為7.5~13.3 MHz,檢查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使頭部適當向后仰,并將枕頭置于頸肩部下方,墊高肩部,經縱、橫、斜切等多切面檢查患者頸部淋巴結的結構,觀察病變部位周圍形態(tài)、邊緣、包膜等特征。(2)增強CT檢查:采用德國Siemens 16層螺旋CT機行頸部平掃及增強掃描,先囑患者取仰臥位,掃描線保持與頸椎垂直,由口咽部開始掃描至鎖骨上緣,螺旋系數為1,層厚為5 mm,層間隔為5 mm;增強掃描選用造影劑碘佛醇注射液[Liebel-Flarsheim Company LLC,注冊證號H20150332,規(guī)格 100 ml︰35 g(I)],靜脈推注60~85 ml,2.0~2.8 ml/s,掃描范圍從顱底至胸廓入口,根據病變位置可適當向下延伸,掃描結束進行圖像分析。
頸部淋巴結轉移結果判定。(1)高分辨力超聲判定標準:頸部中央區(qū)顯示淋巴結腫大,測量長徑>5 mm;淋巴結門偏心或消失;外觀縱橫比<2,類圓形;內部低回聲,伴點狀(囊性)壞死、團狀高回聲;符合上述2點及以上可判定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2)增強CT判定標準:淋巴結內顯示囊變壞死區(qū)及顆粒狀鈣化,增強掃描可見淋巴結邊緣明顯強化,頸前及內臟周圍淋巴結直徑最長>5 mm。
頸部淋巴結分區(qū)參考《2013歐洲頭頸部腫瘤頸部淋巴結分區(qū)指南(更新版)》[4]:Ⅰ區(qū),頦下和頜下淋巴結;Ⅱ、Ⅲ、Ⅳ區(qū),頸內靜脈淋巴結上、中、下組;Ⅴ區(qū),鎖骨及副神經淋巴鏈淋巴結;Ⅵ區(qū),頸前區(qū)及內臟周圍淋巴結。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以K值表示,K值≥0.74提示一致性好,K值為0.40~<0.74提示一致性一般,K值<0.40提示一致性差。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72例PTC患者中,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49例(68.06%),累及淋巴結171枚,其中Ⅰ、Ⅱ、Ⅲ、Ⅳ、Ⅴ、Ⅵ區(qū)分別分布有5枚(2.92%)、41枚(23.98%)、47枚(27.49%)、32枚(18.71%)、29枚(16.96%)、17枚(9.94%);未轉移23例(31.94%)。
72例患者經高分辨力超聲檢出頸部淋巴結轉移44例(61.11%),未轉移28例(38.89%),高分辨力超聲診斷PTC頸部淋巴結轉移與金標準的一致性K值為0.668,一致性一般,見表1。
表1 高分辨力超聲診斷結果(例)
72例患者經增強CT檢出頸部淋巴結轉移39例(54.17%),未轉移33例(45.83%),增強CT診斷PTC頸部淋巴結轉移與金標準的一致性K值為0.484,一致性一般,見表2。
表2 增強CT診斷結果(例)
72例患者經高分辨力超聲聯合增強CT檢出頸部淋巴結轉移50例(69.44%),未轉移22例(30.56%),聯合診斷PTC頸部淋巴結轉移與金標準的一致性K值為0.774,一致性好,見表3。
表3 高分辨力超聲聯合增強CT診斷結果(例)
3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種檢查方法中,以聯合檢查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最高,高分辨力超聲次之,增強CT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高分辨力超聲、增強CT單一檢查與聯合檢查對PTC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比較(%)
PTC生長緩慢,可在甲狀腺內局限多年,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PTC惡性程度雖低,但易出現淋巴結轉移,其中以頸部淋巴結轉移最為常見[5]。術前充分評估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利于判斷可疑淋巴結轉移范圍,有利于提高手術療效。相關研究報道,PTC頸部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為30%~80%,且以中央區(qū)最為常見,會對患者手術和預后造成影響[6]。本研究結果顯示,72例PTC患者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49例,發(fā)生率為68.06%,與上述報道結果相似。
高分辨力超聲是臨床首選影像學檢查方式,具有經濟、方便、無輻射等優(yōu)點,且能夠作為一種引導設備,輔助穿刺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診斷,此外,超聲檢查靈敏度、準確度較高,臨床可利用超聲成像技術反饋的信息判定腫瘤細胞是否發(fā)生淋巴結轉移;但超聲檢查受主觀因素影響,且結節(jié)大小可能對血流信號造成一定影響,存在漏診、誤診情況[7]。增強CT可以克服高分辨力超聲檢查的缺陷,不會受周圍組織干擾,可完整顯示區(qū)域結構,且增強CT圖像具有連續(xù)性,可更好地顯示淋巴結轉移情況;但PTC中央區(qū)淋巴結轉移體積較小,行增強CT掃描時,病灶直徑較CT掃描層間隔小,易出現漏診情況[8]。本研究結果顯示,高分辨力超聲、增強CT單一檢查及聯合檢查診斷PTC頸部淋巴結轉移與金標準的一致性K值分別為0.668、0.484、0.774;3種檢查方法中,以聯合檢查的診斷靈敏度、準確度最高,高分辨力超聲次之,增強CT最低;表明高分辨力超聲、增強CT在PTC頸部淋巴結轉移術前診斷中均具有一定的診斷效能,但聯合檢查可提高診斷準確度、靈敏度。經分析,其原因在于,兩種檢查方法可從不同角度對頸部淋巴結轉移進行全方面的評估,彌補單一檢查存在的不足,進而對病變情況進行客觀評估,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高分辨力超聲聯合增強CT對PTC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術前診斷價值優(yōu)于單一檢查,兩者可互為補充提高診斷靈敏度及準確度。